方潔
摘 要:一幅好的思維導圖,能使混亂無序的思維得以整理。本文從思維導圖引進古詩文的意義及其運用方面做出探索,試探尋如何運用思維導圖發現至易至簡之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繼而愛上古詩文閱讀。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
思維導圖是20世紀60年代由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東尼·博贊創造的“一種非常有用的圖形技術”。如今思維導圖逐漸正式步入中小學課堂,這并不是說之前語文課堂上沒有思維導圖。相反,在語文課堂上的體現便是偶爾“清晰”的板書,即由教師創造出來的“思維導圖”。教師將一整篇文章概括成主要關鍵詞、語寫在黑板上,用以引導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師為主體,老師思考概括、總結的產物。學生只是跟隨老師走了一遍教學過程,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1]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首先,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借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便是“很多學者喜歡把中國古代的那些奠基典籍說得非常復雜和艱深。正好那些典籍由于年代久遠不易被今天的普通讀者輕便解讀,這種誤導也就成立了。”不管是對處于學習生涯的學生還是已經教了多年書的中學語文教師,隨著時代的變化,都或多或少對古詩文有一定的陌生感。[2]
其次,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也逐漸增多。義務教育階段文言文推薦背誦篇目由1-6年級的75篇到7-9年級的61篇,文章難度由四言五言的詩歌轉化為除詩歌外的一些短篇散文。
最后,學生自身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該具有探索精神,但較少學生會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加之是以積累,背誦的學習方式,學生本身未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知識散亂、無序,缺乏整合,當然這也與學生年齡有一些關系。[3]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引進思維導圖的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所做的思維導圖可以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改進后的思維導圖能使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得以提升,會改善人的行為表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乏有上述現狀的影響,致使學生遇到古文就害怕,基于此,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探尋思維導圖在古詩文閱讀中所產生的意義。[4]
第一,思維導圖促進教師教學。認知心理學表示,認知過程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觀察,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動。通過對思維導圖的考察能使教師在短時間內發現學生知識上的不足,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某方面的引導,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較好的完成新舊知識的整合。并且利用發散性的思維導圖,結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促進學生學習。
第二,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學習。思維導圖是學生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對文章理解的關鍵詞、句以圖像的形式記錄下來,是“學生的產物”,而并不是板書似的“教師的產物”。教師若連篇累牘的給學生傳授知識,給學生灌進去,只能得到一個“胖呼呼的小孩”并非陽光健康自信的小孩。青少年本身就具有內在整理和歸納的能力,經過老師引導理清思維路徑,能夠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技能,促成終身學習。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動手做思維導圖的時候,不免需要結合實際,即在學習經典文章的同時與現代相結合,即所謂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現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可以隨著分支的不斷細化,起到精細加工的作用,思維導圖的分散性可以促進學生最近發展區,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當然,思維導圖看似以一幅圖為中心,但實則可以運用在多個思維導圖促使記憶。如初中對詩人的理解,以詩人為中心,以其不同古詩作為分支(每接觸一首新詩,便在相應詩人思維導圖上畫相應的內容),標記其寫作時間、地點、心態,也算是初步較完整、較深刻的對詩人的了解,且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易于檢測。
第三,思維導圖有利于語文教學。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這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及到的教師將學的中心交給學生,學生在經過思考、分析、梳理之后得到的思維導圖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價值。同時,思維導圖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學生對文章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真正學到的是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思維模式,學生學習漸漸有了動力,主動性就顯現出來了。
三、思維導圖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思維導圖不僅需要教師有溫度,更需要教師能夠發揮創造能力,具有高超的課堂生成性。而且要求授課老師擁有清晰的邏輯,簡潔的概括能力。借用余秋雨先生的話“大道至易至簡,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簡易重在思考和簡化的能力。思維導圖強調圖文并茂,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語。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第一初級中學高瑾教師在教《愛蓮說》為例,學生可以迅速的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這樣的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明確周敦頤寫蓮花作為主干,蓮花的特點表現為它的生長環境、體態、香氣、體態、風度,這些作為枝干,層層劃分,一目了然。
但是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的時候應該注意到一些局限性,思維導圖缺少了人文性即缺乏人文情懷,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做思維導圖的時候注意情感抒發,啟發學生在做完之后賦予獨特的情懷。
結語
思維導圖化繁雜為簡潔,具有可視性和直觀性等特點,以其具有的發散性和完整性思維使制作者能長久的記憶在頭腦中。如何讓一本書由厚讀薄亦是如此,最后的“薄”即是在思考的作用下使得整本書簡化。運用思維導圖來學習古詩文,增強邏輯性的同時也加強了古詩文間的聯系,化分散為整體。
參考文獻
[1][英]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56
[2]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2.
[3]張敏華.思維導圖與學語文教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2
[4]蔡曉琳.思維導圖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