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低年級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是困難的,但經過三年多的實踐,作者發現建立并非不可能。本文從四個方面介紹建立的有效途徑:密切聯系,關懷中穩定關系;精挑細選,課堂中尋找同伴;完善機制,評價中養成習慣;創造機會,實踐中練習協同。
關鍵詞:建立;穩定;挑選;評價;實踐
芬蘭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比薩)考試中取得了突出成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如今“合作教學”也在芬蘭積極倡導下迅猛滲透,這才促使國家教育成果達到高學力水準。“寧靜的革命”不知不覺席卷了整個世界。隨著中國教育改革的推動,小學語文課堂也在靜悄悄地轉變著。然而,要在低年級實施“學習共同體”,可謂困難重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先生曾在《學校的挑戰》分享自己走訪無數課堂的發現:小學一二年級的課堂能夠有效地發揮小組學習功效的,極為罕見。雖然在加拿大、美國和芬蘭等國的學校里的確有成功案例,但那也只是在班級學生僅有15人以下的復式教學班級的課堂。中國學校的“大班”是一個普遍現象,低年級也不例外。組建低年級“學習共同體”的確有困難,但我經過三年多“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實踐,發現建立并非完全不可能,以下幾個方面是組建的有效途徑。
一、密切聯系,關懷中穩定關系
一年級學生大多在6~7歲,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畢業于不同的幼兒園,認知能力和習慣養成均各不相同,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入學均會面臨著個人角色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諸多學生會在學校課程、規章制度、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對教師而言,這現象是一種挑戰,還是建立師生關系的一個契機。
首先,樹立自身的親和形象。教師悅納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摸摸孩子的臉龐,牽牽孩子的手,擁抱一下孩子,看似無意的動作,卻足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其次,改變教室桌椅排列方式。“U”形的擺放方式,教師可以很輕松地走到每一個孩子身邊,這樣的改變一下子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實際的距離。
然后,及時幫助遇到困難的學生。引導學習正確認識,教給方法,帶學生走出困境。最后,放慢教學節奏,留心觀察學生課堂學習狀況,在學生遇到學習挫折時能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
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低年級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度、認同感不斷提升,師生之間的關系由陌生到熟悉,親密的關系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隨著時間的變化,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會逐步穩定。而這穩定的關系恰恰是建立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的重要前提,是學生聽取同伴意見,與同伴溝通的基石。
二、精挑細選,課堂中尋找同伴
“成對學習”是低年級“學習共同體”主要形態。新生入學多按照學生高矮或者男女生組合的方式安排座位,這樣的安排時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有的學生性格不合無法接納同伴,不愿意和同伴交流;有的喜歡在課上做自己的事情,不關心他人學習情況;有的學生關系過于親密,相互影響,導致課上的學習任務無法完成等等。那該怎樣安排兩個學生在一起?怎樣才能讓他們彼此在一起安心地協同學習呢?
(一)男女搭配
人們常說“男女搭配,工作不累”,這是一種“異性效應”。同理,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上,組建“學習共同體”時男女生搭配在一起做同桌為首選。這樣搭配是為了給激活學生之間合作思維創造有利條件。從課堂觀察中發現,非男女生組合的小組,合作性思維就難以充分發揮。
(二)性格相似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紐科姆的實驗結論,為我們揭示人與人交往的秘密: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在一起彼此更友善,而且容易成為好朋友;性格特征相異的在一起,難以相互喜歡并建立友誼。低年級學生家庭環境和文化環境導致學生性格的形成是不相同的,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課堂觀察,對學生的性格做出判斷,協助每一位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學習伙伴。
(三)差異組合
同層次學生安排在一起做同桌,他們能力相當,看似和諧或活躍,彼此交流無礙,但是這并非真實學習的現象。他們之間的交流實際上只停留在彼此相同觀點的重復。只有學生之間的文化和能力存在差異時,不同的思維才能產生碰撞,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之間協同學習。
三、完善機制,評價中養成習慣
低年級學生多以獨生子女居多。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區分自己和他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這正是獨生子女突出的特質。在課堂上更是表露無遺:別人發言,這類學生還舉手喊著“老師,我來”;與伙伴交流,急于表達自己,無法耐心聽同伴說完;為引起他人對他的關注,甚至離開位子直接找教師表達……這種種現象在低年級課堂是常常可見。但是,通過有效的多角度評價能在較短的時間里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產生聯系,形成“學習共同體”。評價內容可以指向任務完成情況;交流中的狀態;完成任務的時間;彼此傾聽的習慣;交流的音量等。
眾所周知,聽,是重要的學習途徑之一。如果班級中的孩子沒有傾聽習慣,即便學生發言再怎么踴躍,也很難獲得學習上質的進步。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組建“學習共同體”初期,傾聽便是評價的第一個內容。教師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同伴交流時聽得特別認真的小組,并給他們印上“小紅花”。看似簡單的方式,但對于剛入學的孩子而言倒是極其有效。除此之外,為和幼兒園的學習方式接軌,在課堂上還可采用比賽的方式呈現小組合作交流的狀態。如“傾聽他人我能行”“學習小組爬山坡”“靜心讀書我可以”等指向性明確的評價活動。每周選出“最佳學習小伙伴”,全班表揚并頒發獎狀。通過評價慢慢便明白怎樣和同伴合作交流才是正確的。
四、創造機會,實踐中練習協同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說過:“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而在人類生活中,大部分平常舉止都源自習慣和慣性。因此,在創建學習共同體初期,應在語文課堂上不斷創造學生共同協作學習的機會,讓低年級學生在反復的實踐中,形成“共同體”學習的習慣。
例如,訓練同桌兩人協同學習。學習漢語拼音的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同桌兩人,一個讀,一個聽自己的同伴是否讀錯,并幫助同伴糾正;識字課上,可以分享彼此記住漢字的好辦法;寫字課上,可以一個寫漢字,一個看同伴寫,并給自己的同伴提出修改的建議或者鼓勵自己的同伴等等。
兩人協同學習所形成的“學習共同體”是走向中年級四人“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因此,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需要不斷地引導學生練習“互學”,在多樣學習的互學碰撞中,讓每一個學生平等參與其中,直至學生“共同體”的關系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佐藤學.教師的挑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