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仲達
摘 要:本文現列舉推行融合教育與教學的措施,課堂教學分層、資源教室定位和建設、課間活動協同化、學校場地全開放;其次是提出了建設融合教育師資的對策,保障有序、專業研訓、長久實效、待遇落實;再是改進了融合教育課程,開設博雅課程、開設個性化課程,制定了三張課表。然后開展了一系列融合活動,如校內外和藝體活動等;最后提高了融合教育品質,在理念、課程、師資等方面有了全新認識,對教育的理解更深入。
關鍵詞:農村;融合教育;實踐
杭州市寧圍小學特殊教育具有歷時長久、成效顯著、規模較大的特點。1996年開設隨班就讀,2000年單獨辦班,2006年接納城北片特殊兒童,2008年成為蕭山區首批杭州市合格資源教室,2017年成為杭州市示范性資源教室。學校多次被評為蕭山區特殊教育先進集體、接待數十批次外地及大學特殊教育專家參訪和交流;目前學校有1個輔讀班。就讀學生10人,另有隨班就讀學生4人,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5人,二十多年的融合教育實踐,學校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推行融合教育與教學
(一)課堂教學分層。
隨班就讀孩子生活、學習的空間主要在普通教室。為此,學校采用課堂教學分層策略。教學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盡可能給特殊兒童以充分參與的機會;教師在提問時,設計好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分別提問正常學生與特殊學生;在課堂練習中,基本題要求全班學生做,對特殊學生則在數量和要求做靈活調整;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實行分層化的課堂作業設計,盡量安排富有層次性的彈性化作業,考慮到特殊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滿足特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資源教室的定位和建設
對特殊兒童而言,得到有效的學習和發展,資源教室是一種重要的支持性資源,可以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個別的、有效的補救教學和輔導。學校已充分認識其重要性。明確要將資源教室建設成為“特殊教育的有力支持系統、特殊兒童的成長樂園、回歸主流的綠色通道”;資源教室建設遵循支持性原則、個別化原則、整合性原則;資源教室服務于特殊需求學生、隨班就讀班級的教師,特殊學生家長,其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資源教室開展診斷評估、咨詢指導、監控協調、教育訓練;學校克服用地緊張,籌措20余萬資金,建設完成康復運動教室、生活實踐教室、沙盤訓練干預室等多個功能室,同時,軟件設備也不斷投入,資源圖書室藏書量近3000冊,投資改造了藝術創想教室,購買電鋼琴、美勞操作桌椅、美術勞作材料、安裝空調等。
(三)課間活動協同化。學校采用助學伙伴幫助隨班就讀學生學習、活動與游戲。減少特殊學生一部分學習、生活的困難,在與正常兒童的交往中,開闊眼界,更多地學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同時,助學活動也是助學伙伴學會關心他人,促進自我發展的好機會。特殊學生不管是完成獨立的任務,還是合作的任務,從中都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為集體服務的成就感。
(四)學校場地全開放。學校所有場地都向特殊兒童全面開放、全面使用,學校厚德小花園、足藝大操場、風雨室內操場、暢習大車庫、珍味大食堂都是孩子們活動、學習的場地等。特殊學生在厚德小花園種花草、捉小蟲、曬太陽,在足易大操場滾草地、踢足球、趣味跑,在風雨室內操場打籃球、打乒乓、學跳繩,在暢習大車庫認車牌、學交規、知安全,在珍味大食堂品美味、做美食、學餐禮。
二、建設融合教育師資
資源教師是資源教室運作的關鍵,學校改變了以往只關注資源教師個體,重點建設資源教師的團隊。
(一)融合教育保障有序。學校已經形成特殊教師網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為副組長、隨班就讀有關老師和資源教師為組員的特殊教育領導小組;成立以教導主任為組長,有關老師和資源教師為組員的業務指導小組;成立以總務主任為組長,教研組長為副組長,采購小組有關老師為組員的的后勤保障小組。學校還成立了隨班就讀教研組、輔讀班教研組、送教上門教研組。另外,學校還有“學科補救團隊”、“康復訓練團隊”、“特長培養團隊”、“心理咨詢團隊”、“黨員送教團隊”,還有還聘請“社區服務團隊”。社區服務團隊主要有校外特殊教育機構(愛爾斯學習能力訓練機構)老師、社區工作人員,如街道慈善總會領導、周邊單位領導、社區分管教育人員和家長委員會組成“社區服務團隊”。
(二)融合教育專業研訓
學校采用校內校外結合的方法。把老師們送出去學習,通過學習心理健康和特教理論,對特殊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有了更深的理解,探索提高隨班就讀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和方法,努力為所有兒童提高滿足他們需要的教育。校內互助培訓。學校聘請專業資源教師為全校老師作二級培訓,每學期在周前會時間安排三次的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訓學習,培訓內容有初步評估,資源教室器材、教學具的運用,融合教育的開展等。
(三)融合教育長久實效
學校認為能教好特殊兒童的老師一定能教好普通學生,一個老師的職業生涯中也總會碰到特殊學生。所以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具備特教素養,每一名教師都要到資源教室執教一次,黨員教師則還要參與送教上門活動,即“人人特教”。學校開設特殊兒童論壇,先對本班或本學科特殊生進行梳理,在年級部里闡述分析,班主任老師作進行相關記錄,推薦2—3位老師論壇發言。目前,全校教師都了解特殊教育,將融合教育無形的滲入每個課堂,還把本學科的相關的資料收集起來,這個檔案盒隨著特殊學生的成長交到歷任班主任。
(四)提升資源教師職業幸福
對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學校在待遇上也進行了考慮:課務上,將資源教師的課務納入課表。首席資源教師折算每周四課時,其他資源課程教師以實際授課數計算總課時,對教師評職評優,學校對特殊教育實行傾斜。資源教師團隊建設,整體推進了學校資源教室工作,提高了資源教室的使用率和隨班就讀學生的補救性訓練效果,提高了教師的特殊教育的能力;促進了資源教室與各科教師的聯系,促進了隨班就讀學生的發展。特殊學生在各位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學業與能力發展進步明顯。
三、改進融合教育課程
根據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精神,學校提出了“改變在行動”,基于校訓 “博愛、博學、博雅”的引領,積極探索班本課程、年級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學校初步構建了“博雅課程”體系。
(一)開設博雅課程。全校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全部參與“博雅”課程,展現融合校風。五年級小李同學參加“手工樂園”課程,六年級小天同學因身體比較矮小參加酷跑社團提高身體素質,六年級小馬和小陸參加“開心拼拼樂”,輔讀班小章同學參加了“非洲鼓”社團。這里的特殊學生包括已經篩查出來的學生,還有沒有被篩查的學生,如多動癥、感統失調、學習障礙等。
(二)開設“個性”課程。
學校為每個特殊學生制定了三張課表。一張是孩子們日常的課表,一張是資源教室訓練的課表,還有一張是拓展課表。資源教室課表,要根據每個學生日常課表,學生需要訓練和補救的項目而定的;而拓展課程則是每周五下午第三節課,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行選課。例如605班的陸同學,參加的是拓展課“開心拼拼樂”,他和其他學生一樣跟著老師方法一步步去完成,最后完成作品。小陸同學雖然在智力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但是在空間知覺和視覺辨析方面經過訓練有較大進步。
四、開展融合教育活動
特殊學生、家長與教師,產生了濃濃的情誼,六年級小陸同學的媽媽說過:謝謝605班的孩子,謝謝605班所有的家長,謝謝所有的任課老師,曾經也考慮過讓兒子去輔讀班讀書,是你們的包容和接納,讓小陸走到了今天,更多地適應著、體驗著普通的集體生活。家長真的很感激學校,學校也為小陸感到高興。六年中的進步,有他自身隨著年紀增長的自然成熟,也有家長不懈余力的傾情培養,當然也得益于隨班跟讀、無縫融合的學校教育。
(一)開展校內融合活動。
如每周跟著普通班的孩子上一次融合課,505班的孩子們教特殊學生做壽司,最后他們一起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和203班的孩子們一起上體育課,比賽“誰的圈圈最圓”,和401班的孩子一起種植盆栽、植物……;每學期開展校級、片級或區級隨班就讀研討公開課,總能聽到對執教教師高度的評價,對我校融合教育全面的肯定;送教上門的學生每學期至少一次機會來學校體驗互動,參與活動。學校舉辦的每一個活動,如藝術節、科技節、安全周等等總能看到學校特殊學生的身影,有的提供作品,有的傾情表演,有的幫忙布置,有的認真觀看,有的仔細聆聽等。
(二)開展校外踐融合活動。
學校每月我們都安排特殊孩子進行一次社區活動。如G20會議之前,特殊學生去附近社區美化環境;在社區工作人員、義工的指導下認識路標門牌、完成各項生活自理操作;去校外訓練機構體驗學習,促使更好的回歸主流。社區每年請我校有才能的特殊孩子參加表演或比賽。輔讀班的章媛琪同學,就多次應社區邀請,在殘疾人文藝匯演上表演鋼琴演奏,去年參加的蕭山區殘疾人歌唱比賽還取得了金獎和現金獎勵。她在我區殘疾人界和社區已小有名氣。
(三)開展藝體活動
每年校級或區級“六一”匯報表演,學校都有一個節目是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合作去展演的,區級“六一” 多次獲得金獎和銀獎。每屆市級、區級特奧會我們都安排特殊學生參賽,每屆區級運動會我們都是雙料團體獎和多項個人獎,市級運動會更是為蕭山二隊爭金奪銀。總之到處都有特殊“演員”傾情的表演,區、市特奧會運動場上有我們特殊“運動員”灑下的汗水,區美術工藝品比賽有特殊“藝術家”的作品。所獲獎項不計其數。
五、提高融合教育品質
學校認為融合教育,不是針對那十幾個特殊孩子,其實是針對有教育需要的全體孩子。
1.理念升級。學校認為融合教育是高質量的教育。因為融合教育不僅僅是針對特殊孩子,也是普通孩子都需要的教育。在與特殊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所有的孩子也認識到人的多樣性,需要關愛、接納、認同、尊重,幫助等等,學會了包容、關愛和理解,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
2.課程升級。
學校認為,現有固定的課程不適合特殊學生。學生還需要動腦經,需要探索。如學科補救:嘗試六年級的孩子去上三年級的語文課,五年級同學到一年級上數學課;輔讀班音樂天賦好的同學到普通班上音樂課等等,其余時間和普通學生在一起。
3.師資升級。個別化教育需要過程,需要師資。努力爭取增加專職資源教師,同時結合區級市級培訓和社會機構,讓更多的老師去接受專業特殊教育培訓,開發出針對特殊孩子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