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珈寧 段靖 郭奕文
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近年來十分突出的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由于家庭條件和戶籍制度的限制,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數量逐漸增多,并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的成因入手,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并尋找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及出路。
關鍵詞:留守兒童;成因;問題;出路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農村走向城市,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成長中無法享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引導,缺少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逃學、輟學,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 農村留守兒童的成因
我認為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二是國家制度的限制。
由于種地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維持一個農村家庭的開銷,致使很多農村家庭貧困,這些家庭的父母為了多掙錢選擇去城市打工,因此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成為留守兒童。另一方面農村城鎮化使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一過程帶來的附屬物就是留守兒童,但是城鎮化沒能為這些農村兒童提供幫助,戶籍制度的限制、城市里高消費和歧視的目光導致這些孩子不能跟隨也沒有條件跟隨父母去城市,只能留在農村,許多父母為了彌補孩子,在城市拼命打工掙錢,回家的時間更少。
現在的中國,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鄉村人口可以進入城市打工,但很難獲得城市戶口,他們的孩子的戶口進入城市也更加困難,即使農村的孩子跟隨父母去城市也不能享受城市戶口的待遇。由于戶籍的限制,農村的孩子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內的公立學校實行劃片入學,片區內戶口的孩子才可以在公立學校讀書,并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農村的孩子在城市上學,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城市中不按片區分配上學的學校都是私立的,教學質量無法和國家公立學校相提并論。所以,戶籍制度的限制,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2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2.1 心理問題
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有焦慮心理的人占27.4%,有抑郁傾向的人占27.6%,易怒的人占22.7%。農村留守兒童絕大部分都缺乏家庭的關愛,很多孩子都是被祖輩或者其他親戚撫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和父母的聯系非常少,甚至關系也十分生疏。這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父母疼愛的年齡的階段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使得其出現很大的心理缺失,而這種心理缺失又會直接折射成為他們性格上的各種問題,普遍存在的一點就是由于父母的缺位而產生的心理障礙。這些留守兒童普遍成績不良,對生活十分消極,并難以和他人正常的溝通并建立起友誼。農村學校中學習成績很不理想,對于學習乃至生活都提不起興趣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其中女童相對較多。這些留守兒童通常都有被父母遺棄的心理,其應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缺少關愛和引導。青春期時的孩子情緒易發生起伏,由于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和引導,容易產生自卑、孤僻的情緒,甚至抑郁。缺少父母的關愛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2.2 行為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現狀主要有任性、自覺性差,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差,品性惡劣,安全意識差等等。據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中有57.6%的孩子有過失行為,35.2%的孩子有說謊行為,7.4%的孩子有偷竊行為,30.6%的孩子有攻擊行為,41.3%的孩子有破壞行為。在另一個針對200名留守兒童的調查中發現,其中愛睡懶覺的人占65%,起床不刷牙的人占71.5%,不吃早飯的人占22.7%,不洗衣服的人占91.4%。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使他們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出道德、法律的底線。農村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隔代監護人由于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精神上的引導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關注欠缺,時常縱容孩子的錯誤行為。由于缺乏父母的約束和引導,許多留守兒童在行為上出現偏差,其中初中階段的男孩的問題尤為突出,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遲到早退、曠課、打架、抽煙喝酒的情況經常出現,甚至染上小偷小摸的惡習,加入黑社會,參與搶劫、賭博,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3.1 政府和社會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靠單個家庭很難解決,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政府做了許多努力和嘗試,例如鼓勵返鄉就業和創業,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許多在城市從事簡單勞動的農民工開始返鄉就業和創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隔的狀況。但是依然有很多農民工留在城市務工,所以政府方面應加強對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幫扶,例如在學費等方面實行減免的扶持政策。國家還應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使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待遇。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住宿和生活學習環境,幫助其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并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2 家庭方面
農村父母即使不能與孩子共同生活,也應重視孩子的成長,可以通過定期打電話和視頻通話等形式與孩子溝通,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上出現問題時及時疏導,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使他們不感到孤單和迷茫。同時也要保障孩子的物質生活,盡量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里的隔代監護人也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加強和孩子的溝通,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關愛,不縱容孩子的惡習,并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3 學校方面
現在的農村學校的教育還是停留于表面,只教孩子書本知識,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這是許多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的原因。所以農村學校首先應開設心理健康的課程,使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老師也應給予留守兒童關懷和引導,使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其次由于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較差,農村周邊有許多人煙稀少森林和湖泊,缺乏父母監管的留守兒童在外玩耍時極易發生安全事故,所以學校還應專門開設安全教育課程,提高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使其安全健康的成長。學校還應開展適量的體育運動課程,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確保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格。另外,食品安全問題關系著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健康,農村的各個學校還應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控力度,不僅應對學校食堂的飯菜標準做出具體規定,還應對學校周邊的小賣部等商店采取管控措施,嚴防在學校出現食品安全的事故。
總之,留守兒童的這一問題急需社會各界關注和重視,雖然現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和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來緩解其帶來的消極影響,相信通過各界的努力,留守兒童的問題一定會得到完美的解決。
作者簡介
胡珈寧(1996-),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村留守兒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