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彥池
摘 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行業的飛躍發展大大改變了世界信息流通的面貌,翻譯逐步邁入職業化時代。翻譯行業的職業化趨勢產生的新特點、新要求對當前翻譯行業發展產生了諸多影響。本文基于當前翻譯職業化的大背景,全面剖析當前翻譯職業化現狀及涌現的新特點,探討其對當前翻譯行業的多重影響,并相應提出對翻譯人才培養的一些戰略性建議。
關鍵詞:翻譯;翻譯職業化;翻譯行業體制;翻譯人才培養
1 引言
隨著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層次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我國高校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截至目前,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培養單位已達206所(中國翻譯協會,2014),翻譯博士專業學位(DTI)也在醞釀之中。眾所周知由于絕大多數院校的翻譯專業一般都建立在原外語專業的基礎之上,盡管在課程設置,實習環節等方面考慮了翻譯人才培養的特殊性,但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仍普遍存在著專業師資不足,培養理念滯后,課程教學與行業實際脫節等問題。翻譯的職業化和翻譯專業人才培養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翻譯行業的職業環境仍不成熟,行業自身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這無疑都給翻譯專業教學造成了較大的困惑。另一個突出的原因就是翻譯的職業環境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如行業規范程度較弱、存在惡性競爭、社會認同度較低、從業人員自身理念亟待改進等等。因此我們在關注教學自身問題、討論翻譯專業教學如何適應翻譯行業需要的同時,有必要對翻譯行業的發展態勢進行思考和觀察,發現翻譯行業在職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實現翻譯產業和翻譯教學的共同發展。
2 翻譯職業化出現的原因
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就有“三象胥重譯”的記載。[1]但翻譯職業的快速發展還是得益于近二三十年科技發展。縱觀當前翻譯發展現狀,翻譯的職業化既是歷史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理論來看,應用翻譯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衍生的應用性翻譯理論研究層出不窮,如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勒菲弗爾的操縱理論等等,這是當前翻譯職業化趨勢的理論基礎。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應用翻譯的發展。其次從現狀來看,翻譯發展已經從文學翻譯轉向了以“實用文獻”為主流翻譯對象的“非文學翻譯階段”。與翻譯職業化相對應,翻譯已經從“書房”進入到了“作坊”,成為一種職業謀生手段。在翻譯職業化時代,翻譯活動不再是獨自坐在書房的學者之“專利”,而是“作坊”式的團隊合作。從相關制度來看,翻譯相關的考核、考查機制不斷完善,這是翻譯職業化的制度保障。同時,國內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翻譯職業認證考試,如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以及上海市英語高級口譯資格證書考試等。這些制度為翻譯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當前翻譯職業化的新特點
作為一股新的翻譯浪潮,翻譯職業化趨勢必然給翻譯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帶來一系列的新特點。首先,隨著翻譯市場急劇擴大,從業人員不斷增加,應用翻譯呈現出“職場”特征。應用翻譯中翻譯多為“專業性譯者”有組織的“集體工作”,很少有譯者的個人行為。即如謝天振教授所言,我們今天的翻譯已經從‘書房進入到了‘作坊[2]。其次應用翻譯涉及領域廣,專業性強,呈現出“服務性”特點。在職業化翻譯下,翻譯不再是一個純學術性的學科,而是一個具有技術知識服務性質的產業。因此,對譯者而言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雙語基本功、熟練的翻譯技巧,還必須具備一定領域的專業知識及職業素質。再者翻譯主體及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應用翻譯中譯者通常為普通職業者,他們具備完成多種翻譯任務的能力,以翻譯為主要謀生手段,翻譯報酬幾乎成為全部收入來源。其次譯者更退居幕后,幾乎成為真正的“隱形人”,他們沒有署名權、知識產權,不允許譯者的創造性文本介入,很少有譯者的個人行為等。
4 翻譯職業化的影響
翻譯職業化既給翻譯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對翻譯行業產生了一系列的新影響。職業化翻譯中,翻譯開始成為千千萬萬職業翻譯的謀生手段,翻譯的對象由文學轉為實用文本,對譯者的數量、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譯者必須認識到翻譯帶來的新變化,在全面剖析其影響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革新改進。縱觀當今翻譯現狀,翻譯的職業化對翻譯考核、認證機制,高校翻譯培養模式及譯者本身都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
4.1 對翻譯行業管理機制的影響
眾所周知一個行業要贏得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有一個有效系統的行業管理機制作為支撐。但縱觀當前翻譯行業現狀,我國翻譯從業人員多卻不精,水平良莠不齊,翻譯質量有需進一步提高的必要。為此相關部門應首先建立相關考察認證體制,為翻譯行業的良性發展提供法律保障。[3]其次完善相關翻譯資質認證制度。我國翻譯界多年來存在著一個從助理翻譯、翻譯、副譯審到譯審的完整的翻譯職稱評審和晉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曾確立了翻譯行業的職業歸屬感和專業獨立性的自信,卻并沒有成為一種有廣泛社會認可度與社會適用性的職業資格評價體系”。
4.2 對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高校是輸送翻譯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擔了國家培養翻譯人才的重任傳統的翻譯人才培養過于側重于理論學習,會忽視實踐能力培養。其弊端便是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水平高,翻譯實踐能力相對較差,難以適應當前市場化條件下對譯者的實踐能力要求。所以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亟需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創新。其一課堂教學重心“兩手抓”既要抓理論,又要抓實踐,著力培養既具扎實翻譯基本功、又適應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其二,翻譯輔助工具也應該納入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優秀譯者的手段之一。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翻譯工具不再僅僅局限于書本、字典等紙質工具。許多翻譯軟件也給翻譯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三,課堂可以與市場相結合。高校可以和翻譯公司、社會機構合作,建立翻譯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固定的實踐環境以縮短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期。
4.3 對譯者本身的影響
翻譯職業化在對整個翻譯產業發展產生沖擊的同時,也對譯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此之前,翻譯大都是一些文學家和作家的副業,沒有成為獨立的謀生手段。而在市場化條件下,譯者的翻譯實踐能力被置于更高的位置。譯者本身必須要革新自己的一些陳舊觀念,不斷學習更新,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譯者還必須調整重心,多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縮短譯者與真實市場化運作的距離。
5 結語
翻譯職業化趨勢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當前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的需要。翻譯職業化拓展了翻譯研究領域,革新了人們的翻譯觀念,使翻譯研究與人才培養有了新目標。但與此同時,翻譯的職業化也對當前的翻譯市場、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及譯者本身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積極迎接這一翻譯新浪潮時,譯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翻譯思潮出現的新特點、新要求及給當前翻譯行業的沖擊及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握好翻譯職業化這一有利時機,推動翻譯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韓子滿.翻譯商業化與譯者的生存[J].上海:上海科技翻譯,2003(3):71-73.
[3]許巖.兩大權威翻譯證書面對面.http://www.sg.com.cn/WAGZ/t20031017-53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