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金玉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進步。教師要結合“思維可視化”的思想,通過一系列圖示技術,將抽象的思維具象化,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要做好課堂重建工作,讓小學數(shù)學學習回歸,提升學習的應用性、開放性、探索性,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小學數(shù)學;課堂
小學數(shù)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重建工作,改變教學的思想,讓學生結合“思維可視化”的理論知識,對教學信息進行加工,提升信息的傳遞效能,提升學生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讓數(shù)學學習回歸本質。
一、“思維可視化”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作用
(一)開發(fā)學習潛力
學生受到年齡的影響,思維發(fā)育不夠成熟,沒有形成思維定式。使用“思維可視化”理論,可以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潛能,釋放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圖示技術[1],展示出解題的思路,讓學生將不可視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解題,通過標出各類條件、找到涉及理論、應用數(shù)學公式、解答問題答案的方式,降低解答問題的難度,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數(shù)學學習路徑。比如,在“四則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解題流程。學生能夠回顧優(yōu)先級的知識,比運用算式優(yōu)化的相關知識更容易,將復雜的運算問題簡單化,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算式的合并與重組,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shù)學計算習慣。
(二)激發(fā)學習熱情
“思維可視化”理論能夠使用圖畫的方式,將抽象知識具象化,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領會數(shù)學知識,激發(fā)學習熱情。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線性教學,一條學習路徑從頭用到尾,每節(jié)課都沒有改變,學習方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使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式,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學生使用各類教具[2],或觀看各種信息化素材,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測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尺子,測量各種物體的長度、高度、寬度,并讓學生總結測量的辦法。學生能夠根據(jù)實踐的結果,介紹尺子的使用方式,思考尺子長度不足時的測量辦法,并進行物體的面積、周長的計算。
(三)活躍課堂氛圍
活躍課堂的氛圍,營造舒適、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升學生學習的集中力。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傾向于使用“灌輸式教學”與“題海戰(zhàn)略”,雖然能夠提升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但也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引入“思維可視化”理論,能夠直觀展現(xiàn)學習的路徑,并讓學生更好掌握知識。比如,在“認識分數(sh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為什么分母不能為0”,讓教師進行解答。教師可以結合除法定義,“除數(shù)為零,無法除,沒有意義”,并結合比例、分數(shù)與分式的知識,理解“分母不能為0”的原因。
二、“思維可視化”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應用
(一)結合雙氣泡圖,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
雙氣泡圖由兩個氣泡組成,能夠將兩個中心詞進行連接,代表著兩個概念或事物間的關系,通過若干條線段進行連接,中間書寫著二者間的共同點,兩邊寫出不同點[3]。教師在畫出雙氣泡圖時,從數(shù)學模型出發(fā),讓學生觀察模型的特點,并進行模型的拆分,提升學生對模型的理解程度,之后進行概念的整理。教師搜集學生的意見,并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從兩個中心詞出發(fā),寫出二者間的異同點。雙氣泡圖一般用于兩個相似事物間的比較,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效果。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繪制雙氣泡圖。兩個中心詞間能寫出二者間的共同點,如都有8個頂點、12條棱及6個面。而在長方體的左側以及正方體的右側,可以寫出不同點,如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相對的面面積相同,各個面一般都由長方形組成,而正方體的各條棱長度相等,所有面積相同,各個面都是正方形。學生能夠通過雙氣泡圖,清晰找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提升學生的對比思維能力。
(二)結合流程圖,明確解決問題的步驟
解決問題的流程,一般都是不可見的,教師可以使用流程圖,將思維流程進行細化,形成固定的思維步驟,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解決一個問題后,換了新問題,又使用新的解題方式,這樣不僅解題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現(xiàn)丟三落四的情況,影響解題的準確率。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解題,并說出自己的解題思維,對學生的解題方法進行總結,將不可視的解題方法具象化,讓學生能夠有序地解答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流程圖時,不能生搬硬套,要隨著題目的變化進行動態(tài)化調整[4]。
在“加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繪制流程圖,結合例題,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小兔子在拔蘿卜,第一天拔出30個,之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拔出5個,問第3天拔出多少個蘿卜?第五天呢?五天內總共拔出多少蘿卜?”教師可以畫出方格圖形,標出30個蘿卜,并在方格上方標出第一天,之后第二天寫出30+5=35,第三天寫出35+5=40,第四天寫出40+5=45,第五天寫出45+5=50,讓學生能夠清晰觀察到解決問題的步驟。
(三)結合同心圓圖,劃分知識間的層次
同心圓圖,結合了數(shù)學的幾何概念,能夠將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學生找到學習中的缺失點,找到完善自我的方法。教師可以將所學知識用小方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并將這些方格放置在某一級別更高的方格之下,并使用圓形將方格包起來。如在“圓柱”的學習中,可以將“圓”和“長方形”包含在“圓柱”知識以內,或是在“圓錐”的學習中,將“圓”和“扇形”包含在“圓錐”知識以內。二者間知識存在重合的情況,可以將“圓”放置在兩個同心圓的相交部分[5]。
在“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繪制同心圓圖。多邊形涉及“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種各樣的圖形,教師可以將這些囊括在“多邊形的面積”當中。當出現(xiàn)問題時,學生能夠對多邊形的特點進行分析,找出蘊含的各式圖形,并結合該圖形的計算公式,計算各類圖形的面積,進而推出多邊形的面積。學生能夠從更為細致的點進行切入,搜集缺失的條件,降低解題難度。
(四)結合思維導圖,進行認知結構的重塑
思維導圖是“思維可視化”理論中的常用方法,能夠從若干個關鍵詞出發(fā),對關鍵詞涉及的內容進行細化。思維導圖能夠將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進行結合,達到協(xié)同思維的效果[6]。在傳統(tǒng)學習中,人們接觸到的知識是線性的,而人腦思維卻是多維度的,思維導圖能夠建立中心詞,再到一級分支、二級分支、三級分支,層層發(fā)展,讓大腦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深入理解。
在“因數(shù)與倍數(shù)”教學中,中心詞包括“因數(shù)”“倍數(shù)”“質數(shù)與合數(shù)”“分解質因數(shù)”,而在一級分支中,“因數(shù)”包括“有限個”“公因數(shù)”的知識,“倍數(shù)”包括“無限個”“公倍數(shù)”“最小:本身,最大:沒有”等知識。而在二級分支中,“因數(shù)”內的“公因數(shù)”包含“最大公因數(shù)”及“尋找方法”等知識,“公倍數(shù)”包括“最小公倍數(shù)”“尋找方法”等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繪制思維導圖,拓寬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張惠平.“思維可視化”角度下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重建[J].教學方法,2018,12(10):87-88.
[2]宋宜秀.基于“思維可視化”理論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重建分析[J].課程與教學,2018,10(30):72-73.
[3]陳正華.基于“思維可視化”視域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9,4(32):37-39.
[4]汪婷婷.淺談“思維可視化”視域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之重建[J].教改前沿,2018,8(15):55-56.
[5]馮金誠.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周刊,2019,2(20):31-32.
[6]李長山.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思維可視化的有效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