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丹
【摘要】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課程思政”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和學科思政成為高校教書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主題。“課程思政”源于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其本質還是育人。在實現方法上,“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強加思政內容在專業課,而是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課程思政 ?內涵 ? 實踐
“課程思政”的提出,極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是教育價值的理性回歸。近年來各高校積極探索,融合創新,致力于推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方案,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育中把靜態的知識體系轉變成鮮活思考的陣地,實現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本文將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談談對高校專業課程如何發揮思政育人功能的一些思考。
一、認清“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
“課程思政”由思想政治課、綜合素質課和專業課構成,分別承擔政治理論系統學習、綜合素質培養與思政要素滲透的任務。從價值教育來說,以上三類課程分別承擔價值學習、價值引領和價值滲透功能。 “課程思政”改革著力將教書育人內涵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形成“課程思政”的新思維、新格局和新模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是對高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回答,更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具體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課程思政”本質還是育人
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彼枷胝谓逃恼嬲齼r值在于,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在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中,思政課承載著學生的德育工作,專業課則承載學生專業技能的教育工作,二者區分明顯,容易出現專業領域人才的德育弱化。而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則要創新高校德育工作,在思政課程為主的基礎上細分出課程思政教育,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讓所有課堂發揮育人功能,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通過“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的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和未來規劃,實現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實現學生管理人員、專任教師與思政教師全員參與育人,實現課堂、社團、實踐等環節全方位育人,創新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職專業人才協同培養機制。
各高校積極立足自身辦學特色,在專業教育體系中開展全過程、多樣式、廣覆蓋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力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專業教學,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實現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相協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相一致、知識講授和思想引領相統一。
(二)“課程思政”源于意識形態工作
通過“課程思政”實現協同育人雖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提出的,但根本上還是根源于意識形態教育的復雜性,也正是這一復雜性狀況直接影響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及其效果。通過發揮高校全部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推進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奠定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基礎,這就構成了大思政理念的思想前提和理論邏輯。大學生雖已成年,但并未成熟,其情感底色、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思維方式等,都是在大學期間定型的。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主流價值引領。
二、把握“課程思政”的實施要點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強加思政內容在專業課,而是潤物無聲地融入專業教學的全過程,是將傳道、授業和解惑融進一門課程、一堂教學中,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要實現課程思政的全面鋪開,必須要圍繞思路、教師、教材、教法、機制等關鍵環節找到一條可行途徑。這其中,思路是綱領,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教法是手段、機制是保障,要把握以下要點:
一要突破協同育人過程中專業教師認識、能力不夠,熱情不高等問題。課程思政要做到形散神聚,作為“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決定性要素的教師,既要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又要通過自我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的增強,注重方法與創新,“以理施教”與“以情優教”深度交融,不僅要把課堂教學內容的內在規律講清楚,又要創新方法,借助教育信息技術,給學生更多視覺沖擊力,加深學生的理解,改善和提高教學效果,讓課堂教學既有學術味,又有生動性和穿透力,以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要突破協同育人過程中的依據難點。學院要以教研室為單位,立足學科內涵和傳承脈絡,發揮專業課程特色,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取思政元素。根據學生專業學習和成長成才規律,系統設計德育遞進路徑,固化于教學大綱,并調整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向多維度延伸,使之在教學層面上有據可依。
三要探索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路徑和效果。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靈活采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手段,重視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豐富教育教學內涵,體現 “知行合一”理念,引發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培養出高技能和高質量的新時代人才。
四是構建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導地位的機制。倡導“師生共同體”,深刻把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核心內涵,使“課程思政”與各門學科自身特殊性相互銜接,使“課程思政”同原有教育教學目標和內容統一和銜接,不消解原有的學科性和專業性。
總之,所有專業課教師必須肩負德育育人職責,順其自然地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在課堂教學中傳播思政理論和道德價值觀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人課程教學,堅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育德和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構建師生共同體,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朱夢潔.“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專業課為視角[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12-20.
[2]廖東華.“課程思政”思路下加強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8(5):22-23.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化工職業學院教學改革項目(HZY2019-JG05),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9350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