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
摘要:語文教學中,獲取知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閱讀。它既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增進思考且提高應變能力,還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個人素養。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尤其是中高職學生尤為重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實現大部分學生“悅”讀的教育理想成為了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問題。
關鍵詞:中高職學生;“悅”讀;閱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說話和寫作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夯實的基礎。《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是閱讀個體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現代的大語文教育觀普遍認為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閱讀的知識和方法,更多是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形成他們主動利用所學養成了日常應用文、職業崗位專業文書的寫作能力,以便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但從目前來看,我國部分職業學校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依舊存在較大的問題,比如學生課外閱讀量較少,無法發揮創造性思維;教師教學理念陳舊,側重知識考察;閱讀寫作練習不夠緊密,缺乏閱讀經驗互動促進等。面對這些閱讀教學的困境,筆者認為應采用如下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悅”讀環境,引導學生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
能否擁有良好的“悅”讀環境,是閱讀興趣培養的關鍵。班集體是開展“悅”讀活動的主要場所,各班除了粘貼宣傳閱讀口號和名言,教師也要合理安排時間指導學生圍繞不同的主題進行教室布置,共同創建和諧的“悅”讀環境。
語文閱讀教學包括課內和課外兩種模式。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是在課堂,教師應指導職校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方式,有效開展閱讀學習。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認為課內學習只是一種閱讀方式,他強調課外閱讀更能拓展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語文和其他學科的最大的不同點來源于語文最容易和社會發生密切的聯系,學生能在課外閱讀和實踐中走向生活、體驗生活。課外閱讀的作品,有些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有些向人們展示光輝的人物形象,有些則是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技能的運用。這些作品不僅豐富著學生的精神內涵,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
通常來說,課堂教學是語文學習的主要陣地,而課外閱讀又是鞏固課內知識,豐富積累語文知識生成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在課堂上發揮好教材的優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將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使學生發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二、擺脫單一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引導學生“悅”讀經典
傳統的閱讀教學經常以教師繁文縟節的分析為主,或者以訓練為主進行答題技巧的指導,從而忽視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高職語文教學已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融入更多創新意識。網絡的共時性、交互性和豐富性極大程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保持其持久性。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教學軟件,將名著改編的話劇電影播放給學生們觀看,打破學生和經典名著的壁壘,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品讀經典,從而獲得更好地閱讀體驗,形成“悅”讀的快樂氛圍。
另外,流行音樂、電影和電視劇也是職校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隨著經典名著被改編為電視劇,很多學生會在某些作品中尋找自己的偶像或知己。教師應因勢利導,借助網絡上的作品,帶領學生品鑒影視化作品中的人物、環境和情節,拉近師生距離,從而更好地將閱讀轉化為“悅“讀。信息時代學生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紙質閱讀逐漸被電子閱讀所替代。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特別喜歡電子產品的特點,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適量進行電子閱讀。電子書庫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有取之不竭的閱讀資源,能夠突破紙質書版本和數量的限制,為師生閱讀經典名著提供方便快捷的方式。
三、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搭建多彩的“悅“讀平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開放靈動的,不是陳舊僵化的。職校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喜歡新鮮事物,可塑性強。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情境調動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結合生活體驗進行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解讀。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將閱讀成果展示出來,以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在高效中“悅”讀。比如關于“月”這個意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大量詩歌,根據專業所學繪制手抄報。甚至可以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表達自己對這一意象的理解。從題目的選定到板塊的設計,從內容的選擇到配圖的色彩搭配,學生都是在主動愉悅的情感體驗下進行的,這不僅是對專業能力的鍛煉,同時也較好地提供了學生不同地“悅”讀方式。
語文課堂應是動態生成的,作為受教育者來說,他們是課堂中不定因子。也正是因為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不確定性,才形成了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有爭議的時候,教師提出“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辯論,學生要做到論點清晰,論證有理有據,就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不斷提升自己的辯論技巧,甄選有力的證據來論證觀點,在交流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共同進步,這無形中也是推進了“悅”讀的主動性。
筆者認為學好語文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生活,閱讀不應成為學習的負擔,應該是一種自覺愉悅的行為習慣。所謂“悅”讀就是學生在主動閱讀過程中,增強積極的生活體驗,體會奧秘和快樂,從內心深處真正喜歡閱讀,從而實現“悅”讀理想。
中高職學生的閱讀是一個不斷發展提升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的。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教師創設愉快的閱讀環境與氛圍,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將課內外閱讀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設置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閱讀平臺,讓學生從“談文色變”到“談文論道”,最終讓學生喜歡閱讀,愛上閱讀,才能實現閱讀教學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胡進勤.淺談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寫作的途徑[J].名師在線,2020(06):16-17.
[2]陳付亮. 初中語文“悅”讀教學的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3]葉全秀.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名師在線,2020(06):86-87.
[4]梁祥明.多元智能理論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