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健
摘要:計算機專業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熱門專業之一,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都有開設。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為更加具備專業化素質的人才,符合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本文將重點論述當前高職學校計算機教育存在的問題,創新思維培育在計算機課程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在高職學校計算機教育過程中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教學;創新
1當前高職學校計算機教育的現狀
1.1教學團隊的專業素養不足,自身缺乏創新思維
在高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專業計算機老師自身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薄弱,有些老師是由其他專業轉為計算機老師的。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認識到教學創新的重要性,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只是對于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教授,而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啟發不足。因此,計算機老師應該進行相關的專業素養的培養,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帶領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技術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創新,給學生建立起一個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
1.2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創新主動性
一些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學科的過程中,由于計算機學科是一門比較高大上的學科,因此在自身對于學科內容和前景不了解的情況下就盲目地選擇計算機專業,在實際開展學習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對于計算機學科并不感興趣。這就造成一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因此,學生在選擇專業之前要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大致的了解,先提升自己對于專業學習的興趣,以此為基礎才能提升創新思維。學生對于計算機實踐缺乏創新意識,也應該通過大量時間的積累和學習進行改善。
2計算機創新教學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創新思維的創建
在計算機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重視自身在學習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學生通過接受課堂的創新力的培養,能夠清楚地明白創新對于計算機計算的重要性,才能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時刻保持創新的精神,以這樣的精神和理念去對待每一堂計算機課程。老師通過計算機教學給學生建立起系統化的創新思考模式,能夠啟發和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積極的探究,對于課本上的知識持有鉆研的態度。此外,學生還能夠利用創新行思維進行實踐的創新,通過親身體驗去深入了解一些計算機領域的專業理念,證實自身的實踐。
2.2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專業競爭力
學生在樹立了創新思維后,可以根據自己的一些想法對課堂上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一系列的實際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努力地加強自己的計算機的專業水平。因為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基礎的全面了解之上的,學生必須先對自己的專業基礎技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在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后,再進行基礎上的創新。這樣一來,創新的過程就有了全面的理論知識的支撐,以及實踐的驗證。而且,學生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也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競爭實力,能夠通過創新力在其他學生中顯露出來。
3培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具體手段
3.1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基礎,改變落后的教學模式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創新思維,才能夠使創新思維作為計算機學習的必備素養而得到教學的重視。因此,老師需要改變以往落后的教學方法,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要對學生的創新成果進行相應的獎勵,使學生具備創新的熱情和主動意識,能夠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創新的探究。此外,老師還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是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創新思維的熏陶下成為更加適合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模式。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將更加傾向于突破自我,進而進行創新。將自身的創新優勢發揮在計算機的學習中,提升學習的效率。
3.2創造良好的創新氣氛,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實踐
老師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給學會創造出良好的創新氣氛,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計算機教育中,學校要對教學中的硬件設施進行投資,給學生配置比較好的電腦和學習工具,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創新思維,并且可以應用這些好的設備去實踐自己的創新想法。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充當引導的作用,鼓勵學生進行創新,還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實踐過程的探究,與學生一起討論創新的過程和成果,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實現自主性的創新過程,并且能夠在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收獲到許多知識,這些知識將會為學生日后到學習和工作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4結語
總的來說,在高職學校進行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地重視學生的創新思考模式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計算機專業知識中堅持創新奮進的精神,同時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的創新水平。在高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除了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計算機教師也要致力于塑造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蔣弦.談高職計算機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J].才智,2015(20):171.
[2]周國輝.淺談高職計算機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3(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