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相峰
摘要: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中一個流派。它關注人本性中積極的一面,關注人的各種需求,尊重人的自我調節和完善,注重人的潛能的發揮,也更加注重個人的自我實現。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視野下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會實際上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下分析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的一點反思,希望為新時代三全育人提供幫助。
關鍵詞: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反思
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人思想潮流的引領和未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運行的主體,其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隨著現代社會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尤其是互聯網、新媒體等傳播媒介的發展;但即便如此,科技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附庸,無論其如何發展,歸根結底都要回歸到“人”這一主體本身。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工作也始終都是圍繞大學生這一根本,因此“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無論何時提及都不過時,也都始終是最針對性和有效的理念。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概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早發展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其作為對當時主流的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抗爭運動而產生,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其代表人物羅杰斯、奧爾波特、馬斯洛所提出的各種理論無論在心理學界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以及個人意義價值探尋方面都產生深遠的意義。它尊重“人”本身的獨特性,強調個人的尊嚴、人格的完整和充分的自我發展。其中,羅杰斯在臨床心理咨詢中提到的“來訪者中心療法”,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真誠一致、共情等原則不僅是心理咨詢者所尊奉的圭臬,實質在人際關系中的人際溝通中也富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意義;奧爾波特所提出的“機能自主”、“自我實現”等對人天性中積極、有潛力的一面給予充分的肯定;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對人需求的研究,將人的需求分為從高到低,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更是在企業管理、社會發展中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價值分析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價值觀、理想探尋以至奮斗的轉折期,其身心的發展、理想信念的樹立無疑也正處在關鍵時期,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訴求不僅是大學生個人發展的保證,更是未來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保障。有人稱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也就是說大學時期是大學生跨進社會的準備時期。而當代大學生真正跨進社會仍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個人的技能的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各種環境的適應等等。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對人潛能的激發和認可,以人為中心的宗旨和原則無疑為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財富和理念指導。此外,人本主義的需求層次理論對大學生需求的重視,更加顯示出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體現國家素質教育的教育原則。由此可見,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顯而易見的。
三、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問題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大體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比如,內部因素遺傳和特質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親子關系、教育環境和人際關系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交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使縮短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得以縮短和變小,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也縮小。信息的透明化,使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更加的明顯的暴露在大學生面前。外部世界的日益復雜化,使人際關系、親子關系的潛在的矛盾等更加的尖銳。進而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往往問題的出現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而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大學生的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家庭問題
家庭問題實際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部分大學生家庭結構不完整,因為父母早逝或者離異,導致過早失去父愛或者母愛。還有一些父母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比如父親酗酒、家庭暴力等,使其情感需求在關鍵時期沒有得到滿足,對未來產生悲觀的情緒,對外界產生習得性無助,使價值觀、人生觀受到影響,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追求,進而影響到大學生自身未來的職業規劃。
(二)人際關系
因為學生自身特質,比如靦腆、害羞的性格,難以盡快的融入團體;或者新生在剛進入大學生活對大學的環境和感到陌生,面臨相比中學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感覺到孤獨和無助感;不愿意在關鍵的時期踏出自己舒適區域。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固步自封、產生悲觀的心理。
(三)戀愛以及學業失敗
大學生正處于成年人早期,在這一階段是追求親密和避免孤獨,體現愛情的實現的關鍵時期。戀愛是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課。然而在感情世界里,沒有人是“天才”,戀愛失敗導致的心理問題也是日益增加,大學生戀愛問題這將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因為大學生心智尚未發展成熟,難免會有學生一時不能走出失戀的低落情緒選擇極端的解決方法。若處理不當可能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此外,大學的學業不同于中學老師的耳提面命,更多的需要自我的規劃和控制,若是不能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規劃,部分對自己欠缺自制力的學生可能會面臨學業失敗,導致接連的掛科,甚至不能正常畢業。
(四)沉迷于網絡世界
剛踏入大學的學生,在“逃離”父母的管教之后,有些已經陷入網絡的虛擬世界,沉迷于網游或者“網戀”,部分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常常會逃課這不僅會嚴重影響其學業,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或者產生精神疾病等。沉迷網絡實際上是自己的不負責任,過分縱情于虛擬世界將阻礙個人的進步不利于自我的實現。
四、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反思
人本主義十分重視對于人性的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一種“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存在”,人本性是善良的;人性是自主的,是能夠自我選擇的,人能夠通過成長過程而達到自我實現。從人本主義中“自我實現”這一角度來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現狀是很難達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眼中理想的“健康人”的狀態。從大學心理健康出現的問題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讓大學生真正成為自我實現的人,應當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
1.我們應該首先應該建設具有人本主義心理學理念的教師隊伍
教師作為學生的未來道路的引路人,應當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人格健全、知識豐富。教師隊伍應當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知識作為高校心理教師的必修課程,掌握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咨詢和職業規劃中的技能和知識,將其真切的運用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針對因為家庭問題、人際關系或者網絡虛擬世界沉迷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本主義心理中的咨詢技巧為其解決提供了解決方法,教師及時的引導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隊伍的建設則為其解決提供了保障。
2.積極引導學生將自我實現作為自己的理想發展目標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人在功能上是自主的。教師應當使學生將自身的“功能”的完全發揮,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心態,引導其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領域,針對不同的學生創造不同的機會。即便會出現沉迷網絡的問題,大學教師或許可以劍走偏鋒轉而引導學生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成就一番事業,最重要的是要不斷發現學生的潛力,將其引導到有助于學生未來社會適應的方向,進而達到更加良好的結果,促進學生在最終在適合自己的領域達到自我的實現。
3.加強校園人本主義氛圍的構建
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中所有的理念,最終都是源于對“人”本身的信任。針對大學生現存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教師既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現狀,但仍要對大學生給予一定的自主性。而風氣和氛圍的營造無疑為這一思想提供了可實行的方法。大學生心理健康在現階段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過分的干預反而會使大學生減少自身的自主性。因此,在大學中積極倡導“以人為本”、“追求完善自我”、“達到自我實現”的氛圍和風氣,也是人本主義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
自人本主義心理學理念的提出,其在不同的領域都已經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在實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視程度或者實施程度都還沒有像人們實際以為的那么重要。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這一群體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和發達。人本主義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目標,教育的成果不僅僅具有即時性,更具有延后性。人本主義的理念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影響也不僅僅在大學短暫的四年,長遠來看大學生潛能的實現也將促進國家和民族的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