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斌
摘要: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基石,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研究推動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本文通過客觀分析普通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對其他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建議
1 外地工業化
隨著中國各大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區的逐漸形成,這些先發地區對發展要素有著強大的虹吸作用,后發地區的要素不斷地向先發地區聚集,最后在這些地區會形成體量巨大、高度密集的發達經濟區。后發地區的勞動力涌入發達經濟區后絕大多數都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以使得這些后發地區的勞動力實現外地工業化。但是由于戶籍、房價、子女教育等因素的限制,這些來自后發地區的就業人口很難在發達經濟區定居,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區域之間的人口遷移障礙。他們更有可能會像候鳥遷徙一樣,工作的時間都在外地,其他時間會待在來源地區縣城,安置子女老人和購買房產。他們將自己在外地工作的收入帶回家鄉,為家鄉地區發展帶來了可以流通的資金,推動了縣城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地區的不斷擴張,從而盤活了縣城經濟,也成就了普通縣城外地工業化和城鎮化這一發展模式。同時這些從外地轉移回來的資金用于購買房產后可以刺激本地縣城的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價格的逐漸上漲和規模的擴大也會提升商業地產的價格,這也會為縣城增加財政收入,從而更多的財政收入會被用于改善縣城的基礎設施。外地工業化也會逐漸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刺激縣城公共服務越來越完善,縣城中也會集聚供給更多的教育和醫療資源。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為縣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縣級黨委政府要嘗試主動聯系發達經濟區能夠吸納就業人口的企業,為本地縣城的合適勞動人口提供對口幫助。縣城要努力做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本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同時也讓居民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發展本地特色產業
經濟繁榮就是產業興旺,產業乃是富民的載體和強縣的基礎。優勢產業以及工業經濟的發展壯大是中國縣域經濟繁榮的基礎。每個縣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所具有的資源不一,比較優勢當然也不同。比如有的縣所處地理環境特點突出,旅游資源含有特色,有的縣文化遺產豐富,有的縣礦產資源豐富。所以,在給縣城產業發展進行定位時,應該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圍繞特色經濟和重點產業,適合農業就發展農業,適合工業就發展工業,適合旅游業就發展旅游業。可以著重培育本地具有特色并且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從而不斷完善縣城經濟的產業體系。例如在適合特色農業發展縣城,要全力促進農業產業化。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對于其發展農產品種植項目給以鼓勵支持,扶持壯大一批在國內省內有一定影響力、帶動能力強、輯射范圍廣、科技含量高的“農字號”龍頭企業,幫助本地優勢農業產業提升水平、擴大規模。加快建設發展一批農民創業園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并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竭力打造成為生態農業的示范區、標準化生產的樣板區、綠色有機農產品的供給區和農產品物流的集中地區,推動農業生產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增強本地縣城現代化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企業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支持龍頭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和技術的整合,強力執行品牌戰略,進行“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登記(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加強企業通農業科研院所的聯通合作,提高企業品牌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研發能力,提升市場知名度、影響力和占有率,努力打造企業品牌走向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水平,在品牌經營中完成增效增收。增加農業產業化覆蓋人群,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采用“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這一經營模式,努力建立創新農超對接平臺,可通過專業合作社和相應企業在城市設立品牌形象店,努力構建農村電商平臺網絡節點,完善物聯運輸體系,使農業產業化的好處帶給更多居民,帶動居民增收致富。
3 承接產業轉移
產業轉移可以有效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和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也是縣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必然要求。目前,國際和國內的產業分工布局都在進行不斷的調整,我國東部沿海發達經濟區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速度不斷加快。中西部地區發揮市場潛力大、要素成本低、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主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僅有利于加快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區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空間分布,而且有利于推動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對于縣城而言,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可以吸納本地更多勞動人口,為縣城居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促進縣城經濟發展。縣級黨委政府要做好基礎設施和工業產業園區建設,筑巢引鳳,吸引企業來縣城投資建廠,要主動聯系適合本地投資企業,與領導進行洽談,給予信心。要不斷地對基礎服務環境進行優化,共同推動城鄉衛生環境綜合治理,努力營造縣城綠色環境,把縣城打造成為一個生態宜居的家,為客商、企業的落戶做好準備。縣級政府要大力進行政務服務改革,讓企業“最多跑一次”,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努力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通服務企業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還要根據企業和群眾的需求,探索在土地、稅費、融資、用電等方面實施一批降本減負措施,讓企業輕裝上陣,加速助推項目落地投產。
參考文獻:
[1] 強雪梅,李欣正.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發展,2019(02).
[2] 風勇.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EB/OL].中國智庫網,2017(11).
[3] 李國平.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關系分析與評估[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05).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