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牛樂
摘要:儺舞是我國最早的舞蹈形式一種,是古代祭祀活動儀式中的關鍵一環(huán),拉扎節(jié)的儺舞融合了洮岷地區(qū)內的多種藝術審美形式,如今仍是當?shù)孛耖g信仰活動的重要載體。本文以拉扎節(jié)儺舞舞步以及服飾等角度出發(fā)展開研究,從而進一步了解該地區(qū)民間文化的特征,并以此作為研究該地區(qū)民間活動文化的案例。
關鍵詞:儺舞;扎釬;神衣
原始舞蹈活動一般都是在慶賀勞動豐收時候發(fā)生,屆時,參與者都會群情激楊, 平時習用的勞動工具或者戰(zhàn)爭中繳獲的勝利品便都成了可信手拈來的舞具,隨意蒙上動物的皮毛或角之類的物品便成了舞蹈。“拉扎節(jié)”儀式中的儺舞貫穿了整個儀式的始末,是獨具特色的舞蹈藝術。在臨洮地區(qū),儺舞也稱跳神、打醮,依據(jù)活動的規(guī)模分為“大跳”和“小跳”,“小跳”儀式較為簡單,小跳每年都有,大跳通常三年才舉辦一次,但是據(jù)筆者近兩年的走訪發(fā)現(xiàn),大跳的時間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每年都有不同的村落舉辦大型的拉扎節(jié)。
1 儺舞——步伐
番儺舞與漢儺舞的基本步伐是一樣的。儺舞除了大量吸收民間舞蹈河西區(qū)動作外,還繼承了古老巫舞的基本舞步——“禹舞”。師公們在念唱詞時,定在主殿內門口、面對神靈的位置不動,根據(jù)唱詞變化、鼓點的變化會上前幾步作揖,同時右腳搭在左腳踝處,盡管動作沒有變化,但是在不同步驟中結合唱詞的變化賦予了動作不同的含義。走動式是拉扎節(jié)儺舞中的主要形式,師公們在教頭的帶領下在寺院內、空地穿梭,在路祭和壇口依據(jù)一定的規(guī)律來回走動、跳躍以及奔跑,師公們在教主的帶領下不斷變換隊形,在地面畫出各種形狀,師公的人數(shù)多少不會影響形狀的變化。
“一”字型 “s”形
“雙圓”形 倒“8”形
這幾種形狀是師公有意識表示出來的形狀,其中“一”字形是漢儺的主要形式。根據(jù)這些圖形可推斷,除直線形和對角交叉形之外,較為復雜的曲線形狀是由基本的弧形轉變而來,變換的步伐、迅捷的動作強化了觀眾視覺感應,豐富儀式活動的內容,達到更好的娛人、娛神的效果,同時體現(xiàn)了高原人們的矯健奔放的性格。這些形狀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而是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從而成熟的標志。
番儺舞動作的編排受吐蕃土風舞“踏歌”的影響,據(jù)岷峨山人的《譯語》記載:“女好踏歌,每逢月夜群聚,握手頓足,操胡音為樂。”較漢儺舞而言,番儺舞的動作比較狂放,其動作也多為轉圈、原地抖動以及跪地占卜的左右晃動,動作幅度極大,極為費力,在轉動的過程中要保持平穩(wěn),同時還要記住跪拜的方向,在跪拜之前則為原地抖動,身上的神衣叮當作響,在自身感覺到已經(jīng)達到人神合一時跪拜,身體前后左右的搖動,口中唱詞后占卜,若是顯示卦象不好則重新念詞、抖動以及跪拜。
漢儺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扎釬環(huán)節(jié),扎釬就是師公用銀質扎入臂膀或是腮幫,扎釬是漢儺舞中特有的環(huán)節(jié),蕃拉扎不進行該項儀式,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漢師公都會扎釬,銀釬扎在人體的臂膀以及臉部,扎在臂膀時,通常只是穿肉皮而過,而口釬是要透過腮幫,從口腔內部穿到腮幫外部,面部只扎一根或兩根銀釬,通常只扎一根銀釬時,銀釬自口中向左側臉頰穿過,人們相信扎口釬可以鎖住口,防止病從口入。關于扎釬,相關文獻中有表述:
“傳說過去給神跳神的這一天是要祭祀活人的,而且必須是男童,以供妖魔享用,后來孫悟空變成男童被妖魔吃進去,在腹中反復折騰后,把妖怪降服了。從此以后,在跳神是就只是把人體的一部分割開取血代替活人,因此師公需要扎釬。”
據(jù)筆者觀察在這些師公的臉部及胳膊均有傷疤,是多年反復扎釬留下的,由于反復扎釬在同一部位導致該部分神經(jīng)受損已然感覺不到疼痛。師公會不時的將桌子搬過頭頂,站在桌子上做兇神惡煞的動作,步幅極大,表型夸張,用響刀砸向自己手臂,完成后交換位置重復,據(jù)說如果是行邪魔歪道,心智不堅定,法師的胳膊會傷損。還有一些步驟是師公們邁著“京劇”的步子,搖頭甩辮在頭頂畫圓,“甩辮”是拉扎節(jié)中漢師公特有的動作,也是漢儺舞的組成部分,鞭子分長辮和短辮兩種,長辮子一米左右,短辮子約有三十五厘米。這些都是“拉扎節(jié)”儺舞獨有的祭祀文化內容,是早期拉扎節(jié)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儀式內容。
2 儺舞服飾——神衣
在拉扎節(jié)儀式中,師公們在跳儺舞時會有專門的服飾——“神衣”,“神衣”將人與神之間劃分開來,師公們儀式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會身著“神衣”,而神衣鮮艷的顏色也將師公從普通的民眾分離出來,從而成為介于人與神之間的存在,正是因為外部造型的裝飾,才會給民眾以接近神靈之感。漢師公神衣是無袖式對稱的“虎頭神衣”,“虎”為百獸之王,是四大吉獸之一,人們認為老虎能夠驅邪,在民間也有給孩童制作“虎頭虎頭神衣鞋”的傳統(tǒng),希望借助老虎能夠驅邪,保佑小孩平安長大,神衣整體是由前后兩片構成,前胸和后背分別有虎頭圖案。“神衣”上的虎頭各有不同,有的神衣上單繡虎頭,有的在虎頭周圍有祥云圖案,同時虎頭與虎頭之間也是有區(qū)別的。
虎頭圖案
下身是由不同顏色三角形構成的長方形,顏色的差異使得圖案具有立體幾何效果。長度和比例依據(jù)個人而異,每位師公的神衣的顏色不是固定的,尤其是近幾年對神衣制作的顏色愈漸豐富,但是在制作的過程中對下身三角形的縫制是有要求的,講究什么顏色的三角形需要用對應顏色的線縫制,否則視為對神靈的不尊重。在上身和下身之間的腰間有選用的花紋布料,也有在純色布料上繡著花紋。
蕃師公的神衣內為深灰長袍,長袍為清代改良后,流行民國的款式,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或是一般的儀式中著深色中山裝。外部是以一條鐵鏈為主,用布條作為裝飾,這種神衣自左肩斜至右下,整體以紅色為主,用多種顏色布條制作而成,對布條是有數(shù)量要求的,但是為了美觀也可以多加,顏色圍繞五色展開,亦體現(xiàn)五行的說法,隨著師公動作的變化,神衣舞出旋轉的多彩圓形,豐富了觀眾的視覺效果。神衣上有兩個護心鏡,前胸后背各有一個,有二十四個大小鈴鐺代表了二十四位護法,在跳儺舞的過程中,結合舞蹈動作發(fā)出玲玲當當?shù)捻懧暎€有有長十五厘米,寬十二厘米的布袋,布袋內裝有“神牌”,這些“神牌”是由先人傳承下來的,拿去彩印,然后還要經(jīng)過找神、開光等步驟,還要經(jīng)過神祭儀式,這個過程只有師公去做才會具有一定的效力,這樣的布袋神牌有十二個,故稱為“十二護神”,與“二十四位護法”稱為三十六天罡。
蕃師公神衣
3 儺舞音樂
舞蹈是一種多藝術形式的結合體,通過音樂的配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添舞蹈表演的氛圍,而且通過跌宕起伏的音樂也能夠幫助觀眾理解舞蹈表演,帶動觀眾進入舞蹈表演的情境中。拉扎節(jié)的唱詞與其他民間活動的唱詞一樣是祖輩傳下來的,不同的是“拉扎節(jié)”唱詞至今沒有更改過,而其他活動唱詞中在吉祥的話語上是可以隨意加的。
在唱詞的過程中,有時是主壇(領頭的師公)單獨唱,其他師公只負責敲鼓,有時是主壇起頭后,大家一起唱,唱詞的短句是根據(jù)內容來定的,例如“弟子請世尊、地方鄉(xiāng)老、會首把總,”唱到此處時會斷句鞠躬,然后再繼續(xù)唱。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唱詞是不同的,調子也因環(huán)節(jié)的不同而變化,但是總體音調不變。唱詞多是三言、五言或是七言,多的可達到十言,以虔誠的情緒高唱出來,表達對神靈的尊敬,蕃神與漢神的唱詞是不一樣的。漢神的唱詞運用的是臨洮縣獨特的語言體系,這種語言屬古漢語言,與今日的普通話存在語法上的諸多不同,語言晦澀令人難懂。番神的唱詞則是用的蕃音或是藏語,因此蕃師公們多少會一些藏語以及佛教蕃語的專詞。漢神的唱詞中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氣等,蕃神的唱詞則為繁瑣,語言體系明顯屬于蕃語,從活動的整體性以及文化屬性來看,唱詞也是與之對應的。
4 結語
由儺舞步、音樂以及服飾組成的拉扎節(jié)儺舞是極具體現(xiàn)民間活動的文化,其融合了地方的審美觀念、文化認同,是該地區(qū)民間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同時舞步、音樂以及服飾之間的差異性體現(xiàn)了該地區(qū)歷史文化的積淀,是該地區(qū)文化互融、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層累的具體表現(xiàn),可成為研究該地區(qū)民間文化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蘇勝林.中國原始舞蹈的傳統(tǒng)闡釋與當下啟示[J].當代音樂,2016(12).
[2] 王童.儺舞的形成、儺文化特征與歷史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8.
[3] 馬根權.與神共舞:甘肅省臨洮縣衙下集拉扎節(jié)跳神活動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3.
[4] 高欣予.淺談舞蹈音樂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系[J].北方音樂,2019(22).
作者簡介:劉陽(1994—),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理論。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