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我國的非遺文化當中,湘西儺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其具備獨特的區域性特點。在歷史的不斷發展和轉變過程中,湘西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儺文化。在我國當前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儺舞的傳承和發展也成了一個要點發展部分,需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實現對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非遺;儺舞;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2-0-03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基于此湘西儺舞的傳承和弘揚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主要以“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演出的內容豐富多樣。然而,對湘西地區儺舞的藝術風格和傳承策略的研究也需要不斷加強,以創作出更具綜合性藝術價值的舞蹈形式,更好地展現儺舞的藝術特點。
一、儺舞舞蹈內容分析
儺舞,是一種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舞蹈類型,獨具特色,已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在南方地區,呈現零散分布的狀態。在多地區的傳承中,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儺舞最初主要用于驅瘟逐疫、祈求平安,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和信念感,在人民群眾中獲得了廣泛參與,因此在民間也被稱為“跳儺”“儺戲”。著名學者陶立璠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儺文化,“儺和儺祭,是我國極為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儺舞一般都在農歷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三進行表演,其中囊括了娛樂、文化以及民俗內容。在儺舞中,通常有男女兩種角色,儺主要指男性,婦則指女性。儺舞具有很強的儀式感,歷史悠久,在與道教文化的融合中不斷發展。其地域性和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因此,儺舞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1]。
二、湘西地區儺舞種類
儺舞源自驅邪保平安的舞蹈表演,人們認為通過舞蹈的表達可以實現對生活的祈福和對疾病的祛除。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變化,人們的思維認知也在不斷變化,對疾病有了科學的認識。因此,在儺舞表演中,逐漸賦予了其更多現代化的含義。在湘西地區,儺舞可根據不同標準劃分為儺法事舞、儺面具舞和儺表演舞三類。
(一)儺法事舞
儺法事舞誕生于苗族巴代地區,屬于當地比較有特色的遺產內容,在我國的漢語中,其被稱為“苗司”或者“客司”,屬于祭祀活動中的一種舞蹈。其中儺,屬于“難”的假錯字。在湘西地區儺舞中,還儺愿屬于極其突出的舞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巴代”屬于當地苗族的特有名詞,存在多重含義,可以是祭祖儀式的主持者,也可以是苗族主流文化的傳承者[2]。
(二)儺面具舞
儺面具舞主要指以儺神的不同角色和特定內容,通過儺面具的形式展示具體的舞蹈內容和表演。表演中需要融入角色的特質,以展現某個神的特殊動作或性格,是一種常見的表演形式。其中包括太子舞、先鋒舞、開山舞等了理性。太子舞中,表演者需要佩戴白面小生的面具,并用紅帕裹頭。在開山舞中,表演者需要手持彩色紙包裹的探路棍進行舞蹈。先鋒舞是觀眾最受歡迎的舞蹈,表演者需佩戴仙女面具以呈現輕盈優美的舞蹈。而開山舞則相反,表演者需戴著青面獠牙的面具且頭上有雙角,扮演武將,以模擬開山開路的場景。此外,一些舞蹈會利用詼諧有趣的對話來實現語言的形象化。
(三)儺表演舞
儺表演舞是一種獨立的舞蹈類型,屬于表演性質,不涉及祭祀儀式,通常在民俗節慶中表演。這種舞蹈通常需要較多的參與人員。活動中可以看到多種文藝表演節目,突破了舞蹈動作和隊形的傳統。儺表演具有觀賞性、娛樂性和健身性等特征,在湘西地區受到了廣泛歡迎,比如,苗族儺舞當中的司刀綹巾舞常常被保留作為特色節目,因此也被稱為“報留旗”[3]。
三、儺舞的藝術特點
首先,儺舞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其過程與意義在大年三十至正月甚至二月均有所體現。整個儀式包含四個主要環節,分別是起儺、跳儺、搜儺、圓儺。在起儺環節,全體弟子在班主的帶領下聚集于儺神大殿,將面具擺放在神壇閣樓。跳儺是儺舞活動中最為持久的部分,包括《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婆》《醉酒》《跳凳》《雙伯郎》《關公祭刀》等節目。搜儺環節則是最為精彩的部分,場面神秘且崇高。
其次,儺舞具有活態性。原始的祭祀動作形式能夠在儺舞的表演形式和狀態中得以呈現,因此具備非常明顯的活態性。在儺舞中,諸如“香火訣推彈”“槍花上膀”“獅子開口”“推天門”等舞蹈動作在春節期間常能觀賞到。在整體觀念上,需要保留對主體部分的傳承和保護,但在主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舞步、場記以及姿勢等方面也不能隨意改變。
最后,儺舞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服飾、音樂和道具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在服飾方面,儺舞需要基于生活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當地人民特有認知進行融合,并提升審美感受。儺舞的服飾類型可分為三種:“赤幘”(紅頭巾)、“綠鞲衣”(綠袖套)和“朱裳”(紅色裙子),服飾顏色的沖擊力強。在樣式、圖案和飾品等方面都較為復雜,設計者可以根據自身想法實現靈活多變的組合應用,使儺舞服飾更加豐富多彩。儺舞的音樂古樸且簡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一般在儺舞表演中,音樂節奏會隨舞蹈表演而變化,動作幅度也會相應調整,呈現一種即興性[4]。進入到21世紀以來,儺舞藝術家根據當今人口的實際需求,對儺舞音樂進行了創新,將傳統較為單調的鑼鼓節奏形式轉化為豐富多彩的音樂旋律,從而不斷豐富和拓展了儺舞的表演性和藝術性。通過創作全新的儺舞音樂,藝術家將其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結合現代團隊,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四、湘西地區儺舞的保護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
在湘西地區乃至國內外范圍內,儺舞被視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革創新,城鄉一體化在當地得到了推動和發展。然而,在傳統的村落民居中,更多的人西安則外出務工謀生,這導致湘西地區儺舞的生存環境產生變化。
(一)儺舞生態土壤蛻變
湘西儺舞產生和流傳于廣大農村中,在實際的農村經濟生活中,舞蹈的主要工具是勞動人民用來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因此,農村內部的生成條件和文化環境對民間舞蹈有著巨大的影響。儺舞經過長期生活實踐經驗后自編自導的一種舞蹈行為,屬于藝術行為的方式范疇。在環境發生改變時,所需要承載的文化土壤也會相應變化,甚至導致流失現象。因此,“民間舞蹈乃至非遺文化的消亡,是由于文化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導致的必然結果。”
(二)儺舞研究力量不足
儺舞的學習和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視,盡管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迄今為止,儺舞相關資料的收集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資料分散且缺乏統一的整理和處理,這導致相關學者和專家在研究儺舞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儺舞需要從多角度、多維度保持可持續發展狀態,以此來實現和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在湘西地區,儺舞表演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下實現長久發展。專業的儺舞表演團隊一般屬于公益性質,其經費一般用于表演過程中的服飾和面具的損耗。然而,在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的情況下,許多儺舞團隊在發展方面產生了限制[5]。
(三)儺舞傳承人力量薄弱,出現斷層
相關學者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說到底是傳承人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說到底是傳承人的消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在繼承人的保護和傳承下不斷維持。尤其是對于鄉村區域而言,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非遺文化和藝術受到了一定影響,傳承力量也較為薄弱,不利于非遺和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針對傳承人的問題進行改善,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得到持續傳承。對于儺舞的傳承問題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方面,由于傳承人的年齡偏高,缺乏后繼者,如湘西辰州地區儺舞的代表性傳承人金承乾先生,現已八十多歲的高齡,在儺舞方面具有自身獨到的見解和研究,藝術造詣相對較高,為儺舞和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傳承和發展不應只靠傳承人一己之力。另外一方面,基于當前社會背景,人們對傳承藝術的興趣不足。非遺傳承和民間藝術更多地涉及精神層面的追求和傳承,因此,在許多鄉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與當前經濟市場不相匹配,人們更注重物質追求,而對精神追求比較淡漠。
(四)儺舞的藝術品牌式微
儺舞是一種具有流動性的文化遺產形態,它需要依附于生產者而存在,屬于發展中的一種傳統行為,其存在的形式不可能是固態的。儺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在當前的市場發展基礎上,許多品牌需要實現有效的發展和宣傳。然而,現階段的儺舞表演藝術范疇內,民間藝術傳承人越來越少,這減弱了大眾對民間藝術的了解和認知。因此,對這種文化進行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對其的深入了解。基于此,對非遺和民間藝術的宣傳和品牌的打造需要不斷地升級創新,比如,龍虎山懸棺表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保護方面表現相對良好,在當地政府和新聞媒體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宣傳。
五、儺舞傳承的措施和對策
現階段,湖南政府正通過舉辦非遺活動、開展非遺研討會、培養非遺傳承人等方式來實現對湘西儺舞的保護和傳承。針對此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措施和對策。
首先,在合作方面需要不斷進行多學科的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認定、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涉及學科和專家學術背景包括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民族學、藝術學、語言學、民間文學、音樂學”。對于非遺文化而言,囊括的學科種類較多,學科交叉性較高,因此,在儺舞實際的對外傳播方面,需要確保各學科內部能夠良好合作與融合。儺舞表演涉及多種藝術類型,如舞蹈、音樂和美術等,屬于綜合性的祭祀活動舞蹈。在最終的表演形式中,融合了多個學科內容,包括文化內涵和舞蹈特點等,需要進行融合傳播。
其次,借助現代傳媒技術能夠實現文化主體的擴散和應用。湘西儺舞作為多項文化藝術的綜合活動,僅依靠單純文字信息或傳統宣傳難以有效吸引觀眾。因此,通過現代新媒體技術實現時間和空間上的突破,促進文化傳播的有效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傳媒技術在非遺科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非遺數據庫的建設、數字文創APP的開發使用等,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加快傳播速度并擴大影響范圍。
最后,非遺文化產業的推動也至關重要。如儺舞,其獨特的面具和服飾具有顯著特點,因此可基于此開發儺舞主題的旅游精品線路,建立儺舞主題場館、演出場地、體驗館等,以此有效宣傳我國非遺文化。
六、結束語
在我國的儺文化中,湘西儺舞是獨特且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說是湖南乃至整個國家儺文化的寶貴財富。基于此,對儺舞需要不斷加大資源庫建設的力度,并不斷創新和完善。在現有科學管理機制和體制的基礎上,應實現對多方面傳承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借助湘西地區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應推動多方位非遺產業文化園區的建設,構建產業鏈條,以實現儺舞與旅游行業產業的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艾薏.“非遺”視角下南豐儺舞的藝術特征及其傳承現狀[J].戲劇之家,2023(35):115-117.
[2]陳琳斐.可持續設計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J].陶瓷,2023(12):108-110.
[3]任鑫.表演者視角下南豐儺舞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評鑒,2023(19):80-85.
[4]趙婷.粵西地區儺舞文化國際傳播的策略性研究[J].藝術評鑒,2023(16):159-164.
[5]楊雪晴.非遺傳承場域下池哥晝儺舞的當代續傳及演變[J].文化學刊,2023(08):12-15.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研究項目“非遺視域下湘西地區儺舞活態傳承研究”(項目編號:XSP2023YSC024)。
作者簡介:劉妙芝(1984-),女,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民族民間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