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畫的歷史悠久,其以特有的色彩、構圖、材質、觀念等形成了具有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并用其中的情感表現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食糧,在世界藝術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本文介紹了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價值、情感表現的方式,探索了國畫創作中情感表現的原則,并從融入生活情感,喚起創作靈感、關注民族情感,樹立文化自信、融入真情實感,提煉真實素材、關注創造價值,走向國際舞臺幾個方向介紹了國畫創作中情感表現對于現代國畫發展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國畫創作;情感表現;價值;啟示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2-000-04
國畫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畫家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畫家基于某種情感表現或者宣泄的初衷來傳播自我精神意識,并利用作品將自身與受眾連接起來,形成了情感共鳴。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貫通古今,不管是歷史悠久的經典畫作,還是現當代畫家的時代新篇,其中的情感要素都躍然于紙上。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細膩婉轉,也可為大氣磅礴,我國畫家對于情感的拿捏具有些獨到之處,一幅優秀的國畫作品不僅僅是源自外在,更是源自其中真實的情感表現。
一、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價值
圖畫也被稱為“宣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造型表達藝術,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俗民風、價值取向和悠遠智慧,在世界畫壇中,國畫以其獨特的風格備受人們的喜愛,也代表著我國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國畫的創作對象一般為花鳥、山水和人物,其表現技法多種多樣,其中,情感是畫家情緒、態度和價值的體現,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即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利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觀念,是源自畫家生活中的情感體驗,使得作品有著更為動人的感染力,這也是表達民族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具體來看,國畫創作中情感表現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它是連接受眾和畫家的有效載體
借助情感可將畫家與受眾之間緊緊地連接起來,畫家利用情感來表達自我。縱觀古今,優秀的國畫作品都離不開真摯而熾熱的情感,從一些情感平淡的作品來看,不管是受眾還是畫家,都很難在其中找到共鳴。優秀的國畫作品不僅代表著畫家的創作技巧和創作能力,更是其利用作品來表情達意的方式,通過精巧的謀篇布局、精心構思的創作技巧,能夠有效開啟受眾的心靈之門,一旦國畫觸碰到受眾內心的情感,那么其傳遞的意蘊也就遠遠超出了繪畫本身的含義,脫離了情感談創作,那么國畫作品就如同無根的浮萍一樣,因此,情感是連接受眾和畫家的有效載體,這也是國畫的根本意義。
(二)情感外化是創作的最佳素材
國畫創作素材大多數是自然界和人類的活動,情感便是國畫創作的最佳素材,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山川溪流的呈現還是花鳥的表達,都是畫家情感的外化,國畫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各種自然美景、社會縮影都可以成為國畫創作的素材。在創作時,畫家可以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或是悲傷,或是欣喜,或是纏綿婉轉,或是豪放不羈,這都能夠賦予國畫新的生機。比如,在陳玉先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鐵人王進喜》中,畫家將質樸的情懷融入人物的細致刻畫中,為受眾傳遞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在國畫創作中情感一直占據著極高地位,有的畫家對于情感表現缺乏正確認識,更加看重畫面的視覺沖擊,但是由于情感的融入不足,畫作的沖擊力就大受影響。
(三)情感是獲取靈感的重要源泉
從國畫的創作本質來看,其創作表達形式大致是固定的,在幾千年的傳承下,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能夠使國畫煥發出新的生機,是國畫創作者關注的重中之重,而情感正是畫家獲取靈感的重要源泉。靈感是一種高深的學問,為了獲取靈感,有的畫家走遍四方,感悟這個大千世界,如果沒有情感的激發,那么對于國畫的創作只能停留在簡單的臨摹上。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例,顧愷之借鑒了曹植的詩篇《洛神賦》,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心懷同情和感傷創作出了這幅畫作,這便是情感對于畫家的價值,正是在情感的帶動下才有了大量數不勝數的國畫精品。
二、國畫中情感表現的方式
(一)色彩
人們在觀看一幅國畫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色彩,很多時候色彩甚至可以影響個體的行為,即便是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對于色彩都有著共同體驗,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下,色彩中承載的情感也變得更加復雜,色彩可以說是整幅國畫作品的情緒表達,色彩的純度對比、冷暖變化都反映著畫家的情感變化,因此,怎樣創作出具有個性、色彩豐富的作品也是國畫畫家思考的重要話題之一[1]。南朝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了“隨類賦彩”,這一觀點確定了中國畫色彩的論調基礎,隨類賦彩強調色彩表達不能是簡單的臨摹,而是強調畫家對于客觀世界的主觀理解,這其實就是畫家的情感表現,國畫對于色彩的關注點不僅僅體現在整幅畫作,還關注物象本身,要求畫家通過簡潔的方法來提煉物象的顏色。宋人的《枯荷鹡鸰圖》,整幅畫采用了淡雅的色彩,通過白、灰、黑、黃等顏色的穿插讓整幅畫作充滿了節奏變化,既有一種空靈的意境,也表現出畫家幽雅、清靜的情感。在國畫創作時,大多是以意象色彩為主,畫家通常不會受到自然光學的約束,進入元代后,國畫的表達主要以水墨為主,這使得情感的表達能夠更加鮮明,畫家也嘗試大膽使用各類新的色彩,讓國畫的情感表現變得更加細膩。以《唐人宮樂圖》為例,這幅畫作描述了后宮嬪妃的生活,有的在行酒令、有的在品茗,中間四人在奏樂助興,畫面通過黑、白、紅、綠等色彩來進行表達,盡管顏色并不多,但卻呈現出了極具律動性的情感表現。
(二)筆墨
在國畫中,筆墨的影響力要大于其他的繪畫類型,國畫創作始終需要以筆墨作為依托,墨是顏料,也能夠呈現出色調的變化,不同濃度、深淺的墨色有著變化多端的特點,筆墨不僅是畫家的創作方式,也是理念、情感在宣紙上的表達,筆墨表達或是沉郁,或是明艷,其中都承載著不同的情感。無論是傳統國畫還是現代國畫,筆墨表現都十分重要,比如,在董其昌的文人畫筆墨觀中,其強調“反寫形”的藝術價值,通過筆墨與點、線、面之間的靈活搭配,不僅可以彰顯出畫家的藝術情感,還能夠進一步增強作品的情感渲染力。以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鳥畫為例,為了彰顯主觀情感,他用濃淡的筆墨表現出色彩的韻律感和層次感,配以疏密相間的線條,將一花一鳥置于特定位置,盡管十分簡約,但表現出的色彩并不單一,整體的畫作運筆奔放、氣勢雄渾,為畫作的表情達意奠定了基礎。
(三)技巧
國畫強調技巧表達,根據統計來看,國畫的技巧多達數十種,如積墨法、滲透法、彈色法、拓印法、扎染法等,不同的技巧表現能夠傳遞出不同的情感。以八大山人的《水木清華圖》為例,為了表達情感,其使用了象征手法,并做出了大量留白,這讓作品產生了一種清冷、大氣的情感基調。除此之外,線條的技巧表達也頗有代表性,畫家通過強弱、粗細、長短、虛實、曲直、斷連、軟硬的線條變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情感色彩[2]。比如,流暢沒有頓挫的線表達了一種愉悅之感;頓挫的線條則大多表現負面情緒;直直的線條能夠呈現一種堅毅之感。在很多時候,國畫的情感表現是集中在畫面的點、線之中的,比如,在明代畫家徐渭的《黑葡萄圖》中,整幅作品的構圖奇特、形象大氣、痛快潑辣,作品基調舒暢淋漓,線條鏗鏘有力,通過這種技巧也表達了畫家堅韌不屈的情感。這種繪畫技巧不僅僅是國畫造型的主要手段,也承載著多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感,在幾千年的演化和發展過程中,國畫的表達技巧被很好地保存和繼承下來,技巧的表達不僅能夠狀物敘事,還可以抒情達意。
(四)構圖
構圖與力學有一定的關聯,但是并未完全依照力學原理,國畫的構圖強調均衡性,但是并非左右、上下的完全一致平衡,其實,在我國藝術發展史上,很多藝術品類都強調均衡,比如,均衡的雕塑建筑能夠帶給人一種肅穆、莊嚴的感覺。構圖對于國畫的情感表現也具有重要意義,畫家在進行創作時必須考慮到構圖因素,怎樣構圖更有助于彰顯情感、表達主題,如何編排好不同對象的關系均十分重要,作品的構圖能夠使畫家的情感與作品主題表達更好的融合。在中國畫中,留白是一個特色,畫家往往會將內容集中在一個主要部分,其他部分設置留白,留白能夠起到提煉作用,還能夠營造豐富的意境,給受眾留下想象空間,通過留白、意境之間虛實關系的處理,能夠將情感轉化為視覺,這是畫家表達個人情感的重要途徑。比如,在宋代崔白的《寒雀圖》中,整幅畫作的構圖精巧生動,通過留白讓畫作有一種起伏婉轉的韻律感,整幅畫面十分祥和,充滿自然情趣,也表達出了畫家積極向上的主觀情感。
(五)物象
物象也是國畫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國畫的情感表現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物象演化的成果,當畫家對物象的掌握轉化為知識的應用之后,就能夠賦予畫作獨特的情感。以徐悲鴻的《奔馬圖》為例,作品中的馬匹行動如風、四肢有力,如同要沖破畫面進入現實一般,其背后就隱藏著作者對于時代的情感表現,在徐悲鴻生活的年代,國家凋零,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出于此,畫家創作出了《奔馬圖》,其中表達了一種剛強不阿、勇于拼搏的精神,讓作品極富魅力。物象是情、境之間的深度融合,也是畫家關注的一種境界,畫家能夠將自身的情感和人生理想寄托在畫作之中[3]。比如,梁楷的《秋柳雙鴉圖》中,畫作中有一棵柳樹,還有兩只秋天的寒雀,整幅畫面充滿蕭瑟之感,一只寒雀張開翅膀準備降落,另一只則準備起飛,這為蕭瑟的深秋賦予了勃勃生機,畫面既空靈又頗具意境,其背后蘊含的正是畫家對于生活的熱愛之感。
三、國畫創作情感表現的原則
(一)融入真情實感
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首先就是要融入真情實感,每個畫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獨特的藝術理念和思想觀點,好的國畫作品必然融入了畫家個人的情感和思想,這是評估其藝術造詣的標準之一,矯揉造作、附庸風雅并不可取,真實的情感表現往往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不能編撰、更不能借鑒,生硬的借鑒很難畫出好的作品。因此,在國畫創作上不能停留在表層,更不能急功近利地盲目迎合市場,創作者要深思熟慮,將自身的情感融入畫作中,堅持真實性原則。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畫家的生活境遇、社會環境各有差別,但是真實的情感表現卻是共通的,一幅有生命、有藝術價值的國畫作品必然是來源于個體真實的情感體驗,古代先賢曾經提道:“畫品如人品”,只有充滿真情實感才能夠讓作品飽滿而又鮮活。
(二)主動繼承創新
國畫藝術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中不曾間斷,就在于一代代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持續創新,這使得國畫藝術變得歷久彌新,因此,新時期國畫的發展也需要堅持做到繼承創新,不能完全依賴古時的創作風格,需要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堅持新的情感表現,兼顧傳統性和創新性的要求。在國畫創作中,情感表現無疑是其中難度最高的地方,生硬的模仿很難表現出畫作的情感內涵,因此,在新時期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需要主動地進行創新,探索能夠表達自身情感的繪畫語言,形成具有特點的藝術風格,當然,這種創新不是拋棄傳統的標新立異,對于傳統要始終有敬畏之心,創作者可以汲取百家所長,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我[4]。
四、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對于現代國畫發展的啟示意義
幾千年來的國畫藝術為當代國畫發展提供了啟示意義,優秀的國畫作品必然是畫家真情實感的提煉和加工,這種情感不僅僅源自畫家對于真實生活的體驗,也更是來源于民族情感、國家情感,國畫之所以被冠以“國”的稱謂,也就決定國畫創作應當是民族的、是國家的。通過分析國畫藝術創作的情感表現方式,對于當代的國畫創作也帶來了深刻的啟示意義。
(一)融入生活情感,喚起創作靈感
在國畫發展歷史上的很多經典之作都啟示著我們:優秀的國畫作品是對生活的表達和刻畫,作品不僅需要具有審美情趣,也要賦予歷史的、社會的、教育的和生活方面的價值,藝術與生活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創作者需要在真實世界中融入一種高層次的情感認知,能夠勾起觀者的積極情感體驗。這也要求創作者關注生活本質,其中融入自己的人文關懷,能夠反映出人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同時,也要積極融入時代背景,關注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作為創作者,需要主動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深刻思考國畫創作能夠為生活、為國家、為民族所帶來益處,好的國畫作品必然是真實、生動、具有價值的。著名的理論家王兆一曾經提道:“沒有生活,出不來作品”,國畫的構思、素材和靈感大多是源自真實生活,創作者要主動從生活中挖掘信息,喚起創作靈感,豐富情感表現,通過情感來延續創作生命,豐富自己的藝術情懷,這樣才能創作出情感豐富、具有價值的國畫作品。
(二)關注民族情感,樹立文化自信
國畫在我國繪畫史的發展上具有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來看,國畫是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縮影,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那么國畫也就失去了發展的根基,從古到今畫壇中涌現出的國畫經典很多都蘊含著民族大義和愛國主義元素,因此,在國畫創作時,創作者也需要主動在其中融入民族情感,始終將民族情懷置于創作的重要地位,這種情感也可以驅使創作者更好地進行藝術表達,也有助于國畫藝術的持續綿延和發展。在創作時需要主動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將對民族和國家的情感作為創作引擎,在其中傾注中華民族價值取向,彰顯出我國獨有的文化傳承和民俗風情,這往往能夠使國畫藝術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表現,更容易打動人心[5]。以徐悲鴻的作品為例,從其代表畫作可以看出,正是在愛國、愛民族的情感基調下讓作品極具情感內涵,這也正是畫家走向世界舞臺的重要支撐。好的國畫作品能夠鼓舞人、教育人,在當前倡導“民族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創作者更應該沉下心來思考如何在國畫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在任何時代下都不能丟掉國畫藝術的民族性,作為創作者,要主動思考民族、關注時代,用包容開放的精神來對待,除了繼承我國優秀國畫大師的創作經驗之外,還需要以辯證的態度看待西方繪畫文化,堅持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時刻保持清醒的創作頭腦,用具有文化自信的藝術情懷來創作出優秀的國畫作品。
(三)融入真情實感,提煉真實素材
國畫創作講求情感,情感的背后實際上是畫家道德修養、人生境界的表現,國畫的藝術形式豐富多彩,但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國畫作品,其創作素材大多都是源自真實的情感表現,只有關注真實世界,才能夠創作出高質量的國畫作品。國畫藝術包羅萬象,要創作出一幅優秀的國畫作品,其背后要思考的內容眾多,如核心思想、題材選擇、素材內容、人物關系、畫面布局等,每個過程都是創作者表達情感的過程,如果缺乏真實素材的支撐,那么國畫創作必然會淪為“空中樓閣”。所謂真情,應當是自然發生的,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創作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主動發現這個大千世界的情感價值,小到生活中的花花草草、夕陽浮云、市井人物,大到波瀾壯闊的民俗文化、時代發展,都需要創作者主動思考和發現。這也要求創作者摒棄功利性的創作思維,沉下心來,主動學習,積極掌握古今中外的經典畫作,多觀察、多體驗,堅持以真情為出發點,情感貫穿于思考與創作中。還要注意的是,情感絕不是刻意的表現,應當是真情流露,很多時候,部分創作者會進入這樣的困境:對畫面細節傾注了過多精力,反復修改,實際上,這種形式只關注到畫面的框架,如果沒有在其中融入情感,那么畫出的畫作再精美,也是浮于表面的[6]。從古今很多優秀的經典國畫作品來看,也許其細節上有值得“議論”的地方,但是往往都表現出了畫家宏大的情感場域,這也正是其作品能夠成功的關鍵。這也啟示創作者,在國畫創作時無論是選擇什么題材,采用什么表達技巧,都應當以真情實感為基礎,始終在畫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傳達給受眾。以著名的現實主義中國畫大師王盛烈為例,盡管他的一生飽經磨難,卻始終堅持對真善美的追求,其創作的《海風》《八女投江》《家鄉的孩子》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他擅長從自身的經歷出發,融入民族憂患意識,將個人命運和祖國命運聯系起來,傾注了自己對于這片黑土地的深厚情感。同時,他也擅長對人道主義情懷的寫照,能夠將真善美融入畫作中,對當時的美術界帶來了極大影響。
(四)關注創造價值,走向國際舞臺
在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下,國畫的創作也需要與時俱進,當前,受眾的價值認同感和審美認知都出現了變化,國畫的創作也需要在此基礎上融入創造性內容,關注國畫的創作價值。面對外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國畫面臨著發展和傳承危機,各類藝術風格之間相互碰撞、交融,對此,在國畫創作上必須積極進行創新,在保持文化特性的基礎上融入蘊含時代精神的新內容、新情感,豐富情感表現渠道。創作者可以大膽借鑒現代繪畫的情感呈現方式,使得國畫能夠融入新的內容,成為連接歷史和現實之間的紐帶。
五、結束語
國畫的情感表現其本質實際上就是畫家內心的情緒和情感感受,在此基礎上利用主觀精神層次來升華物象,以此與客觀世界進行聯通,國畫情感的表達可以穿越時空,也超越了民族、國界的局限,賦予國畫極高的審美價值。國畫的情感表現對于構建現代化的國畫價值體系、指導當代國畫創作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進入近現代以來,各類西方繪畫思想進入我國,如何進行判斷和取舍是值得重視的一項內容。作為國畫創作者,需要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堅持真實的情感表現,在國畫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和創造性內容,主動在真實生活中提煉創作素材,通過色彩、技法等方式的應用將抽象情感轉化為視覺上的意境美,使得繪畫作品具有永恒意味。
參考文獻:
[1]張同剛.中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研究[J].藝術評鑒,2023(01):65-69.
[2]侯寶森.國畫創作中的情感表現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3]彭寶秋.國畫教學中的情感構建及色彩的特性表現[J].色彩,2023(11):160-162.
[4]主峰.中國畫的情感表達——心象表現與意境[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20(01):79-81.
[5]高晟.淺析中國畫創作中的藝術情感價值問題[J].美術大觀,2017(07):54-55.
[6]李川.從色彩到國畫:探究色彩在國畫創作中的應用[J].色彩,2023(08):81-83.
作者簡介:吳萍萍(1980-),女,山東臨沂人,講師,從事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