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藝術學科中,本專業的基本技術與獨特的思維方式的建立,是組成一個優秀作品的兩大要素。本文就是對版畫學科教學與課程問題進行分析,從技術方面對其課程設計與時代吻合的問題,與本學院本專業的學生的特點的一致性等問題進行逐一探討。
關鍵詞:版畫技術;版畫專業教學;課程設置
1 學院版畫創作中出現的問題
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當代版畫已不再是木刻一家獨大的局面,版種快速發展必然會伴隨著展覽活動的極大豐富,繁榮是會出現的,以上的變化與發展使得客觀上的局限線性也是不可回避的,學術理論的發展也會進入另一極端,也就是對畫面,物質肌理表象的片面強調,封閉性的對所謂風格的要求,導致對技法的迷戀。深入畫家或教師的創作與教學的心理有影響。 以上的物質上的,創作思維觀念上的,心態上的種種表象,可以從一個比較客觀的側面反映出當下學院版畫的一些弊病,過度的強調地域性,學院之間的差距所謂虛假的,師承風格,對學院體系下,單個學生個性,與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無視。 而這對于版畫專業先進的教學方法卻是停滯的。
2 中國高校版畫專業建立的特點
2.1 文化多元取向
現今的版畫教育趨勢,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更多的是推崇作者將自我觀念融入創作之中,強調作者及內容的身份認同。數碼印刷技術因其電腦化簡單的操作者將自我觀念融入創作之中,強調作者及內容的身份認同。數碼版印刷術其電腦化簡單的操作,快捷的印刷過程給予了藝術家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能更為自由將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來。
在當下版畫技術與其他工業藝術學科有交叉,從而導致了版畫的語言獨特性開始弱化,畫面特點有重合,當下版畫如何看待自我是一個挑戰。在版畫創作中一個重要的誤區,一是對版畫獨特技術與材質過分的重視,這樣的喧賓奪主的創作局限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藝術感知力,不能真正的為創作服務,這樣就導致過分的技術抑制了畫家創作者的藝術精神的健全與發揮,作品的過于程式化,概念化,缺少審美精神的更新,也就談不上對藝術思維的拓展。
2.2 各專業課程結構中所占比例偏少
美術學院現在執行的是教育部 2006 年頒布的本科教學方案,總課程時達到 3000 學時,專業約占 2500 學時。其中公共文化課約占百分之 37.2;學科專業約占百分之 51.9;選修課程約占百分之 10.8;而素描課程約占百分之 23.7;約有 320 學時。以一周 20 學時算,共約 16 周。期間,要解決包括了素描的各個知識點,學時顯然太少。 綜上所述,現今高校美術專業的素描教學尚未走出傳統的舊模式,在藝術多遠化的今天,研究素描教學的當下特點,探索符合高校素描的新模式,是每個美術教學工作者的責任與挑戰。
2.3 國內高校版畫教學的現狀
有位版畫家他把學生比作教學體系下的一個的產品,他的文章中體現的大體觀點是現在學院創作當中的教育體制中教學的課程理念的刻板,導致對創造性的關照是,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的缺乏,對藝術本質探索的偏離,使教師與學生在專業學習的互動流于表面形式,使得中國教育的“因材施教”成為一種無人問津的叫賣。當然,從事版畫教學與創作的教師,發現并重視起來尤其到了近代。并認真的進行了研究與探討,產生了很多關于版畫教學利弊分析也解決的文章,當然是會有良好的效果,只是這些有益的寶貴經驗還沒有經過總結和整理,上升到理論學術的層面上加以深層分析。版畫學習的優秀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獨特之處是他的媒體語言及其豐富制作手段也很多樣必然為青年的對物性材料的敏感與創造思維的訓練方面具有天然的藝術屬性,“其天然的工作室制度對培養當代學生集體凝聚力、合作實踐意識有它與生俱來的優勢,版畫傳統上優秀的社會文化參與性對于聯結當代青年藝術家個人與民族、社會、國家的榮辱感、自信心極為有利。”
3 課程與教材
制版的技法練習,成為在版畫的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教材與教學觀念方面最緊迫的矛盾。快速更新的版畫技術與現代的印刷工業生產,電腦排版,電腦軟件的幾乎粘合在一起,新的印制媒材的出現,傳統的文化藝術觀念,與現代創新理論的從新連接,這是課程和教材在新世紀,多元開放的時代提出的挑戰,也是學院版畫的機遇。技術與觀念的飛速發展,信息與技術的不斷更新,在傳統的,點狀的版畫課程設置下,必然造成課程訓練系統性的缺乏,對學院有限的專業課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的極大浪費。這就要求一種有時代版畫特點的統一概括的理論框架出現,只有這樣才能對學院版畫進行更加深入的不同版種之間合理地結合起來,促進學院版畫的藝術價值的體現。
4 新技術對版畫課程與教學目標要求
當下的版畫印制技術,制版技術幾乎與電腦軟件的運用密切的聯系在一起。當下的專業課內容就要做出調整。在提高版畫制作技術能力的同時,更要強化對“版畫思維”的培養,對版畫的內涵與外延進行探索拓展,探索版畫創作的多種可能性,從而爭搶作品的創新與時代性專業基礎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規劃能力與實踐的操作能力。各版種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流程,各個階段交替進行的特點決定了版畫創作應具有很強的規范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對前后步驟的順序加以安排,對制作工序中技術規范的把握。因此,在各版種課程,不應只局限于傳授個中技法制作的方法與各制作的技術標準,還應對以上能力加強化,使學生進入藝術創作階段具有良好的策劃能力與執行能力。
綜上所述,基礎教學必須遵循創作實踐的要求,對課程的目的進行準確定位,使基礎教學創作研究中得到延續與發展,對課程的目的進行準確定位,使基礎教學在創作研究中得到延續與發展;同時還要與創作研究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通過創作研究帶動基礎教學,使課程設置更為合理,教學理念不斷完善,形成相符想成的辯證關系。同時,基礎教學不應只停留在傳統的技法教授,還要對新的技術和印制技術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齊鳳閣.中國新興版畫發展史[M].吉林美術出版社,1993.
[2] 李旺等.版畫[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胡新橋(1972—),男,湖北省武漢市人,單位: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