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陸海新通道建設現已上升為中新兩國政府推動的旗艦項目,國家發改委正在編制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將其定位為西部地區全面開放開發、中國與東盟深化經貿合作的戰略通道。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現實情況來研究基于陸海新通道建設背景下廣西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發展儲備人才。
關鍵詞: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陸海新通道建設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廣西將制定出臺推進總體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文件,夯實國際國內合作機制,推動中西部省份及中亞、東盟國家參與陸海新通道建設,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基于此,目前國際物流規模迅速擴大,結合區內中國—東盟國際物流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對掌握多種語言、跨境物流、冷鏈物流等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明顯加大,通過對廣西物流職業教育現行培養模式的剖析,積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快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充分發揮其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儲備人才,培養出一批適用于區域建設發展戰略的“國際化”特色人才勢在必行。
1 廣西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目前,經濟全球化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強,未來國際經貿合作更加趨于區域化合作,“陸海新通道”是中國西部聯通東盟地區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是“一帶一路”的合攏工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國—東盟關系進入務實合作階段,給廣西面向東盟的國際物流發展帶了新的機遇,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空前增大。鑒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呈現國際化、信息化、多樣化和市場化的態勢,物流職業教育也將呈現以下特點:
(1)培養對接東盟國家區域性戰略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2)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用結合,完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提升物流人才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符合現代物流企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3)打造以國際物流中廣西—東盟急需的跨境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為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跨境物流與冷鏈物流人才。
(4)“互聯網+”行動計劃催生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成為推動物流新變革的核心引擎,為適應快捷、高效、綠色、節約的現代物流服務網絡體系新業態對物流人才的新需求,職業院校將會加強物流人才信息技術素質與技能的培養與應用。
(5)“陸海新通道”的快速發展,物流職業教育將構建復合型、復語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2 廣西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存在一個矛盾,一方面是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大量職業院校學生無法就業,而導致這種矛盾現象存在的原因在于,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培養目標的不對稱。如今,陸海新通道建設方案的提出,大大促進了國際物流的發展,然而,現有的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未能充分匹配陸海新通道發展需要。
2.1 人才培養無法適應陸海新通道戰略發展需要
隨著陸海新通道建設戰略的提出,中國—東盟關系進入務實合作階段,給廣西面向東盟的國際物流發展帶了新的機遇,廣西職業院校物流專業應從國際物流人才需求視角出發,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解決陸海新通道建設實施過程中的物流運作問題。然而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考慮陸海新通道建設背景下對物流人才“復合型、復語型、國際化”的現實需求,導致培養目標分散而沒有針對性。
2.2 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缺乏調研
廣西物流職業教育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存在短視現象,過于注重當前社會行業企業需求,從而導致容易忽視市場經濟發展的變化,且一般人才培養都具有周期性,嚴謹的培養方案需要不斷的修訂,應該主動走訪相關的企業以及優秀院校,通過調研收集信息,制定出具有前瞻性且符合社會發展進程的高職物流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但許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容易存在固性思維,缺乏創新意識,多為生搬硬套框架。
2.3 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不明晰
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向范圍廣,各高職院校需要結合自身及區域優勢,進行準確的人才培養定位,但現實情況下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職業教育的初衷就是培養實用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廣西區多數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皆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主,課程體系設置以及教學過程中都沒有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且因高職教育生源特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比本科生略低一些,基于這樣的人才培養定位容易造成學生研究操作技能不足,而知識能力結構又不及本科物流專業學生,從而無法真正滿足企業人才需求,更無法展現各院校核心競爭力。
2.4 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為適應區域經濟特色,物流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的時候應該考慮如何體現學生的技術技能要求,縱觀廣西職業教育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發現專業基礎知識內容豐富,但皆是以通用理論課程居多,基于陸海新通道建設國際物流人才需求來說,專業方向性實訓課程設置較少,以廣西區內某高職物流專業為例,開設的課程包括《現代物流基礎》、《倉儲與配送》、《運輸實務》、《供應鏈管理》等通用課程,國際物流方向的課程設置僅有《國際貿易》。如此就導致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吻合,難以滿足“復合型、復語型、國際化”的現實人才需求,不利于學生就業。
2.5 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物流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應結合基于陸海新通道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要求,突出復合型國際化物流人才培養特色,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參差不齊,內容設置要么偏傳統理論要么就是純實踐,缺乏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專業教材,教學內容實踐與理論占比不均,理論教學的內容偏多,實踐教學又與企業需求脫節,未能系統、廣泛、深入開展,多停留在現場教學、企業參觀、企業人員講座等方式,與此同時,為了使學生能充分滿足企業對物流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職業院校在培養上也盡可能的拓展學生知識面,導致面雖廣卻不精的現象。
2.6 教學模式不能提升學生興趣
廣西多數職業院校物流專業還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講授的方式還是以課堂灌輸為主,雖然也會采用任務驅動式、討論式、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但學生長期適應了被動式的學習方式,所以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低,這是高職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根源在于教學模式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難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3 廣西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途徑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廣西與東盟的合作關系不斷升級優化,通過建立穩定長久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使多邊國家貿易共長,呈現多贏局面。且伴隨著廣西自貿區的成立,國際貿易業務合作越來越多,促進廣西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健全。按照廣西“十三五”規劃的具體要求以及基于陸海新通道建設實際需要,廣西高職院校應積極對接面向東盟的物流發展需要,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陸海新通道發展戰略目標相融合、相匹配、相適應。
3.1 建立適應陸海新通道戰略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
陸海新通道戰略,是“一帶一路”的合攏工程,(下轉頁)
(上接頁)目前,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關系進入到務實階段,廣西將構建面向東盟、銜接歐美日韓、對接港澳臺、服務西南合作新格局,打通海上東盟、陸路東盟、銜接“一帶一路”,重點建設北部灣國際航運中心、南寧國際物流中心和柳州制造業物流中心,加快建設一批跨境經貿產業園,積極打造輻射我國西南中南、面向東盟的物流合作中心。廣西物流業也將以中國—東盟南寧空港經濟區為支點,形成以大宗商品物流、港口物流為龍頭、以冷鏈物流、跨境物流等為重點,其他專業物流協調發展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廣西物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 表明,新型的冷鏈物流企業、電子商務物流、金融物流、智慧物流等企業人才將供不應求,廣西高職院校應配合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滿足區域性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2 開展調研,實現物流人才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
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以此為依托才能培養出適合當地需求的專業人才。基于此,廣西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立足于服務區域經濟,服務地方產業,職業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時候就需要充分開展調研,深入行業、企業,了解人才需求特性,結合實際情況論證分析。并深化產教融合、政、行、企、校多方聯動,完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強物流行業企業在院校人才培養、技術推廣、職業資格認證等方面的融通作用,實現物流人才培養與產業協同發展。體現在優化物流專業布局,提供適應社會化、專業化的現代物流體系的人才服務;提升物流人才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符合能促進陸海新通道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物流技術技能人才;提高物流人才素質,為現代產業鏈服務,形成物流人才與物流、制造、商貿、金融等領域的協調發展。
3.3 重構課程體系,培養國際化視野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是教育部首批列入“1+X”證書制度改革試點的專業,職業院校應以此為契機,大膽探索 “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改革,將“1+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做到與職業崗位對接、課程內容做到與職業標準對接、課程教學做到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評價做到與社會評價對接,這是建立高質量專業課程體系的具體策略。通過加快物流職業教育與培養體系建設,重構課程體系,建設符合陸海新通道發展的跨境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為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跨境物流與冷鏈物流等方向的人才。
3.4 深化產、教、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政策、陸海通道建設對廣西物流產業提出的新要求,傳統物流產業升級之后面臨著結構性人才失衡,因此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多元協同育人,如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以及分方向訂單培養等新的培養模式。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校企協作機制,鼓勵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開展一些服務地方物流產業的項目,或以服務物流產業的科研創新項目為載體,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能力、安排學生參與市場調研、數據處理與分析等工作,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習興趣。
3.5 加強師資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
培養與引進一批專家型、領軍式的高層次物流專業帶頭人,打造一批精技善教、行業頂尖的物流大師;培育一批結構化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深化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任、績效分配等機制為重點,形成促進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新生態,培育一支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提高廣西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整體教學質量,建立一支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較高的專業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 王偉鑫,葛顯龍,許勁,“一帶一路”戰略下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
[2] 劉雪梅.“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面向東盟的物流人才培養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9(04).
[3] 袁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7.
[4] 司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遼寧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物流人才培養改革探究[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三等獎論文集,2016.
基金項目:2019 年度廣西物流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研項目“基于陸海新通道建設背景下廣西物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GXWLXZWKT201904),廣西職業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羅燕(1983—),女,四川射洪人,研究生,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講師、經濟師、采購師,主要研究物流管理、區域經濟方向。
(作者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