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康壽
摘?要:高中階段開設生物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傳授生物基礎知識、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加強理論與生活聯系、培育學生學科綜合素養。有了目標后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努力的方向。但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教師過于重視教材知識的傳遞,忽視了與生活的聯系;學生緊跟教師的思路,缺少自我學習和探究的意識;忽視實驗教學的價值等,延緩了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基于此,本文以高中生物課程為例,探究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教學途徑
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筆者不僅期待著同學們能以飽滿的熱情學習生物知識,還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提升知識傳遞的效率,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記得更牢并設想出了具體的途徑,如下所示:
一、多鼓勵,少批評
在學習的過程中,批評的作用不可或缺,它能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能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但是過多的批評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熱情,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甚至讓其產生排斥心理。基于此,筆者堅持鼓勵教學為主,即便是學生存在著再多的問題,也要在問題中找到閃光點,培育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如,在學習《細胞生活的環境》這一節內容時,本課的教學目標為能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為了完成這三個教學目標,筆者不僅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大家展示了細胞外液、滲透壓、酸堿度等相關概念,還實施了小組合作研究模式,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組員之間要思考、探究這樣一個問題:內環境與外界環境如何進行物質交換?雖然在此過程中,大多數小組沒有聯系必修1所學過的細胞內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內容以及初中學過的消化、吸收、循環、泌尿系統等知識,答案不盡如意,但筆者還是夸贊了他們積極探索、勇于發言的精神并給予了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起了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發現了同學們存在的問題:割裂了與舊有知識的聯系,答案片面,不盡如意。但教師并沒有批評指責學生,反而對他們勤于思考的精神給予了一定的鼓勵,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多實驗,少言傳
實驗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枯燥、乏味的理論課程帶去不一樣的色彩,可以養成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良好習慣,實驗還成為了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能使用實驗教學的或者具備實驗條件的活動,筆者一定會堅持多做實驗,以期用生動、直觀的實驗來吸引學生思考和動手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如,在學習《走近細胞》這一章節內容時,筆者就帶領同學們來到實驗室,觀察了顯微鏡下洋蔥的結構與形態,激發了同學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還是借助洋蔥和顯微鏡,同學們進行了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再如,在了解影響酶活性因素這一實驗中,筆者買來了新鮮的、剛從活體中取下來的動物肝臟進行了實驗演示,激發了大家探索的熱情。而到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這一實驗時,筆者將實驗的主動權和操作權交給了大家,他們三五成群圍在一起制定著實驗的步驟、預設著實驗的目的、操作著實驗的道具等,每個人臉上神情莊重、手中動作小心翼翼,雖然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大家在實驗中學到了很多。
教師認為實驗教學法作用顯著并應用到了教學實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教師不必再多費口舌,同學們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無論是教師示范還是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都能習得新知識,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值得其他教師們借鑒。
三、多自學,少指揮
雖然新課改提倡學生自主探究,但很多教師不放心,總是在一旁指揮,讓教學新理念落實不到實處。為了改善這一現狀,筆者緊跟時代步伐,更新教學理念,主動將課堂交給學生處理,提倡學生自學。
如,在學習《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這一章節內容時,筆者就舉辦了一場自學活動:無論是案例分析,還是概念解釋,抑或是實驗,筆者都沒有進行任何的輔導,一切由學生自己處理。當然,筆者還肩負著監督者和組織者的職責,督促學生好好學習,維護課堂教學秩序。至于同學們,他們可以選擇獨自一人學習,可以三五個人合作學習,總而言之,只要能習得新知識的方式就值得肯定。其實,自主學習也要有成效,因此在課堂即將結束之時筆者還檢驗了大家的學習成果。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放棄了“指揮家”的權利,將課堂交給了學生支配,讓學生有了課堂主人公的職責與意識,也有效地激發了大家學習的熱情,值得肯定。
綜上,筆者發現了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善的途徑:鼓勵教學為主,維護學生學習自信心;發揮實驗教學法的價值,減少枯燥的理論教學;提倡學生自學,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等,以期能為教育教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寶衛.高中生物有效課堂教學淺談[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01).
[2]蘇俊偉.新課改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性教學[J].華夏教師,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