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霞
摘?要:農村小學在進行音樂合唱教學時,由于受自身教育條件薄弱影響,導致在實際教學時仍存在一些誤區,對于合唱教學質量提升帶來一定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誤區及教學對策進行研究分析,文章先簡單介紹了小學班級音樂合唱的特點,隨后分析了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誤區,最后提出了一些針對性教學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誤區
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基礎教育條件相對較為落后,尤其在音樂教育條件方面體現得更加明顯,決定了農村小學生音樂基礎普遍較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難度,同時也為教學帶來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一些針對性教學對策,這對于推動農村音樂教學質量水平提升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班級音樂合唱的特點分析
班級音樂合唱簡單來說就是由全體學生共同參與,通過集體合唱共同完成一首音樂作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相較于個人獨唱而言,合唱有效結合了不同的音色,通過不同的聲音進行彼此協調配合,有效提升了音樂作品整體的表現力與張力,更能充分展現出音樂作品的情感,帶給聽眾更為強烈的感受,以此引發共鳴。總體而言,小學班級音樂合唱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班級音樂合唱有著較為廣闊的音域。小學班級音樂合唱教學面向班級所有學生,音域方面更為寬廣,通常為從女高音到男低音的總和。小學生尚未到變聲期,聲音沒有真正“固定”下來,因此自身音域也更加寬廣,在實際合唱時,低音能夠達到小字組 A,而高音能夠達到小字二組 F。這一特點使得班級音樂合唱的歌曲旋律發展有著更加寬廣的可能性,和聲也更加豐富。
第二,班級音樂合唱有著較大的變化力度。在獨唱時,演唱者音量有限,而在班級合唱時,由于不同聲音交織在一起,因此整體變化力度更大。在實際合唱時,能夠結合歌曲的實際需求,聲音力度從 ppp 到 fff 都能夠有效呈現,從而能夠帶給聽眾更加震撼的聽覺感受。
第三,班級音樂合唱有著較為豐富的聽覺變化。在獨唱時,演唱者音色比較單一。而在小學班級合唱時,由于合唱團內包含男聲、女聲等,因此實際音色非常豐富,不同聲部、音域、和聲等帶給人的聽覺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聽覺層次,聽覺變化也非常豐富。
二、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
(一)根據小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對教學方法加以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做好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合唱學習中要根據學生的音準、音色采用創新的手段,豐富演唱方法。比如,根據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肌肉發育尚未完全、思維方式簡單等特點,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記憶比主觀觀察記憶要好得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拍手、舞蹈、語言等方式提高小學生參與活動的有效性,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主觀認識和深入理解,讓小學生在表演中真正做到與音樂對話。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高更快速地融入課堂,對音樂合唱學習產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方法也會變得更為靈活。
(二)教師對合唱學習加以科學訓練
科學有效的訓練是保證合唱教學高效完成的重要保障,也是取得較好教學成果的前提和基礎。小學生音色、音域都有較大的不同,唯采取有效針對性的方法來教學和訓練,才能夠保證學生合唱表演協調統一。對此,教師要盡可能地了解每名學生的演唱情況,對其音準、音色以及適合的演唱區域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在訓練過程中提高針對性,帶著學生熟悉歌曲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耐心地給予指導。
(三)激發學生合唱學習的興趣
以興趣為切入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是建立高效課堂,更高質量完成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一旦小學生對音樂合唱有了一定的熱情,就會更主動地投入到表演之中,提升合唱演繹的配合度。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也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豐富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合唱教學中加入舞蹈、對唱練習等內容,對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補充,鼓勵學生更廣泛地參與其中。
(四)豐富合唱訓練方法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轉變傳統、落后的合唱訓練教學模式,做到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豐富合唱訓練方式,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同時,教師要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合唱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合唱的樂趣,并參考視頻中的合唱方式,借鑒他人的優勢,改善自身的不足。教師還可以利用模仿訓練的方法,鼓勵學生模仿優秀合唱隊伍的作品,充實音樂教學內容。另外,教師還應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音樂學習要求,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五)合唱訓練引導
隨著學生合唱意識不斷增強,音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唱訓練。由于小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與思維能力有限,無法很好地完成無伴奏阿卡貝拉的合唱表演,音樂教師需利用樂器進行伴奏引導,保證學生在合唱過程中,可以不斷提高彼此之間的協同能力,提高學生合唱的整體藝術表達能力與感染力。如,對《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首曲目進行合唱時,音樂教師利用葫蘆絲進行曲目伴奏,為學生的合唱營造良好氛圍。為提高學生整體合唱效果,音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長音與顫音的練習。通過葫蘆絲的音符與顫音、長音的結合,可以將歌曲優美婉轉的曲意表現出來[4]。部分學生學習掌握了葫蘆絲的演奏技巧,音樂教師可以讓他們為合唱伴奏。音樂教師通過手勢,對學生的合唱節奏進行引導,以提升學生的情感表現力與音域穿透力。在師生協同合作的合唱訓練下,小學生合唱技巧顯著提高,促進了學生音樂基礎素養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作為教育教學的必修課,也是有關學生音樂素養教學的主要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要想建立高效課堂,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轉變思想,明確認識合唱學習的意義,在開展合唱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對合唱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能夠對事物間的聯系有全面的認識。唯有如此,才能創設高效課堂,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切實提升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宏綱.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J].北方音樂,2018,38(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