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靜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社會的就業需求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其中高職院校在實踐運作中實現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高職院校在為社會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同時忽略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導致許多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對此,學術界提出,高職院校需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以開展藝術類教育課程為依據,更好的體現教育的與時俱進性。其中音樂欣賞課在素質教育之中尤為關鍵,同時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高,在開設相關音樂欣賞課程時,學校和老師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影響要素,實現對學生的合理引導。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
一、引言
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而且能夠真正的體現不同音樂作品之中的內涵與精髓。音樂作品除了與歷史存在一定的聯系之外,還在內容和形式上與文學作品有許多的關聯,同時大部分的文學作品創作于與文學作品創作一脈相承,因此在培養學生人格修養的過程之中,音樂作品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優勢。高職院校在教育實踐時可以音樂欣賞課教學為切入點,關注對學生人格上的有效培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和成長空間,保障學生在主動分析和領悟的過程之中接受優秀音樂作品的熏陶以及感染。這一點不但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還能夠完善學生的人格,保障學生能夠在個人理念的引導之下實現個性化的成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背景有所求。因此,高職院校的老師需要注重層次化教學以及因材施教理念的有效落實,保障教學的針對性,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二、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活動的開展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更好的體現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開展音樂欣賞課程實踐時,老師需要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切入點,積極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其次,與專業藝術院校的音樂欣賞課程相比,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課程更加側重于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積極的為學生提供更多聽覺的享受機會,陶冶學生的性情,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保證學生在自主分析和實踐的過程之中提高個人鑒賞美、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最后,高職院校學生個人的生活實踐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同時是非判斷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如果學校能夠積極地開展不同形式的音樂欣賞課,那么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大有裨益。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作為個人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象力培養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意義重大,許多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目前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提出,老師必須要積極的開展不同的藝術教育形式和活動,以此作為重要的手段和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高職院校在教育實踐改革時也開始結合這一現實條件以及理論研究現狀,通過創新現有的藝術教育形式和手段來積極的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教育活動。其中,音樂欣賞課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在自主感知的過程之中了解不同音樂作品之中的內涵和精髓,真正的獲得藝術上的提升和培養。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懷
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對培養個人良好的審美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在對我國的音樂發展歷史進行分析和研究時不難發現,音樂與歷史相互相成、共同促進,大部分的音樂作品之中包含有許多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其他的優秀思想,學生在對這些經典優秀的作品進行欣賞和解讀時能夠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了解我國的發展歷史,這一點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有著一定的作用。另外對于學生個人來說,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之中必須要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學生在校階段的學習是塑造個人人生三觀的重要階段,如果能夠在該階段之中抓住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積極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理念,那么就能夠更好的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保證學生積極的提高自身的愛國熱情。其中,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積極的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挖掘個人的潛能,提高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
三、高職音樂欣賞課程開設狀況
(一)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高職當前音樂欣賞課程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狀況。幾乎所有音樂欣賞課堂基本是大學生被動地聆聽音樂,音樂教師對所聽音樂曲目的介紹也基本根據教科書中所展現出的內容開展。當前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音樂教師首先對音樂曲目的主要內容與詞曲作者等作簡要介紹,然后才是大學生“聽”這些音樂作品。實際上,此種音樂教學形式就是對大學生是音樂欣賞主體的漠視。有的音樂教師會參考一些相關音樂書籍,或利用其對音樂曲目的理解,教授大學生對該音樂曲目的認識。此種做法是對大學生的藝術想象力的某種程度的限縮,進而讓學生無法把自己對音樂的體會和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之中,久而久之,大學生就會對音樂欣賞課程逐步喪失興趣。此外,有的音樂欣賞課上課時間安排不合時宜,很多音樂欣賞課基本就是音樂教師講,而讓學生欣賞音樂的時間不長。此種音樂欣賞常常雜亂無章,不能實現音樂欣賞課程真實目的。
(二)音樂教師師資不足
高職音樂教師師資力量明顯不足。音樂欣賞課不但需要音樂教師有高水平音樂素質和技術,還需要音樂教師有較高的綜合素養。這樣音樂老師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啟發學生,從而提升學生音樂欣賞技能。但是當前高職音樂欣賞教學師資匱乏,最終使音樂欣賞課不能展現其作用。
(三)高職學生音樂素養差異性大
高職許多學生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不多,所以學生自身音樂素養差異很大,其音樂欣賞能力當然也是不一樣的。那些音樂基礎差的學生,他們對音樂欣賞中的內容的理解也不會順暢,最終使他們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此外,由于流行音樂的盛行,許多學生對歐美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等不感興趣,因而大學生們就喪失聆聽高雅與具有深刻文化意蘊的音樂曲目的機會,最終他們的音樂素養不會獲得大幅度提高。
四、高職音樂欣賞課程應對策略
(一)需要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音樂教學觀念
高職音樂欣賞課盡管是藝術類課程,但是教師仍需要把該課程定位在提升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上,在培育學生審美能力時,需要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音樂教師是該課程的主導人,需要對音樂欣賞教學理念持續更新,構建以大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機制。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都要意識到高職音樂欣賞課教學的重點在什么地方,不要強迫學生一味地學會唱或者是聆聽,而是要讓學生領悟到怎樣去聽、怎樣理解和分析,同時把對音樂的感受延展到社會等別的領域,運用此種方法提升大學生的品格。如果音樂教師有此種認知,就可以形成全面綜合教育思想,也就可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之中切實為學生著想,強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二)真正推動改革陳舊教學模式
音樂高職的學生綜合素養千差萬別,他們的音樂素養也不高,只有極少學生音樂基礎較好。若要提升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就需要根據各種學生的真實狀況推行針對性強的音樂欣賞教學,使音樂欣賞和藝術完美融合、音樂欣賞和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結合等。音樂欣賞課設計層面,需要關注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功用。透過推行音樂欣賞教學,以降低學生所面臨的外界給他們的眾多壓力,讓他們可以樂觀地看待所有重壓。音樂欣賞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大學生對音樂感情感受為核心,對音樂所蘊含的內在文化知識進行進一步詮釋,來展現音樂欣賞課程自身特點。音樂曲目選擇上,要運用西方古典、傳統民族和當下流行音樂完美融合的方法,提升大學生們對音樂欣賞這門課程的積極性,開拓其文化知識視野。
(三)創新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法
高職音樂欣賞課程需要持續改革和創新教學法,不能純粹依賴原來的音樂教學方法,而需要展現當前教育教學優點,給大學生們開創優良的教學氛圍,運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教學法來展現音樂欣賞課程的綜合功效。音樂欣賞教學之中,音樂老師可切實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和音樂課程的有機結合,創新陳舊教學內容的展現形式,讓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內容愈發直觀和形象,拉近大學生們和音樂相互間的距離;同時,音樂老師還可開展通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使他們對音樂曲目的真實體驗作表述,切實調動其參與音樂欣賞課教學積極性,使他們在討論之中切實展現其豐富想象力,最終培育他們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五、結語
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體現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音樂老師需要注重不同教學策略的有效應用,將各種創造性的教學模式融入主題教學環節之中,保障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秋卓.淺談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必要性[J].音樂大觀,2014(6):178.
[2]楊燕妙.淺談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改革[J].教師教育論壇,2010(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