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苦年代里締造的延安精神,永遠不會褪色,它在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中仍具有時代價值。高等教育承載著“育新人”的重要職責,大學應當積極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延安精神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延安精神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大學生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文化自信的養分和力量。
關鍵詞:延安精神;大學生;文化自信
2018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可見,我們文化自信基奠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獨特的精神標識,承繼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它會永駐人心,永不過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將延安精神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中,會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
一、延安精神在大學生健康成長中的時代價值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苦年代里締造的一種革命精神,主要內容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核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本色”。
(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即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大學生必須樹立的政治方向
在那個條件艱苦的戰爭年代,是理想信念讓一批批有志之士前仆后繼地奔赴延安這塊貧瘠之地。在和平年代,大學生只有樹立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信念,才會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才會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擁有斗志昂揚的精神為現代化事業貢獻青春。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大學生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價值導向。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找到共產主義信念的支撐點和落腳點;在實踐中磨練意志,不斷加強鞏固共產主義信念。
(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大學生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堅持解放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在大學校園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腳踏實地、知行統一,把自己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在部分學生身上仍體現出驕傲自滿、主觀臆斷的情形,這不利于他們樹立良好的學風,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高校需始終教育學生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育學生把握國情,心系民生,積極投身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揮灑汗水、激揚青春、奉獻才智、建功立業。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學生必須踐行的初心使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延安精神凝結著黨的初心和使命,是大學生應該恪守的價值追求。對于大學生最為迫切的任務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前提。大學生也可以在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開展義務勞動,志愿者活動等,積極參加學校、院系、班級組織的活動,爭當行動表率,爭做學習標兵,為班級為同學服務,不斷傳承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大學生必須秉承的優良作風
社會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被部分人逐漸淡忘,他們開始出現迷茫、墮落、頹廢的狀況,產生好逸惡勞的生活習慣,這種大環境也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因此,在新形勢下,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引領社會發展潮流,要深刻懂得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勤勞的雙手奮斗出來的,任何時候都不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境界,踏踏實實擼起袖子加油干。
二、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在聯系
高等教育承載著“育新人”的重要職責,大學應當要積極開展文化及文化自信教育,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文化自信狀況,直接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延安精神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載體。
(一)延安精神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文化自信需要有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并內化為文化自覺。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的交鋒融合,形成的多元思潮正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立場和文化選擇,要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讓大學生堅守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主旋律,是高等教育勢在必行的責任。延安時期這段歷史及其形成的延安精神在喚醒大學生民族文化自信中發揮著直接作用。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中國此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十三年中,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力量;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培育了以延安精神為主要標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3];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由自在民族向自覺自為民族的轉變,向世界發出主宰自己歷史命運的強有力聲音,具有里程碑意義。在這十三年中,所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財富足以讓每位大學生看到中國精神的力量,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堅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進而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去。
(二)延安精神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一種文化有無影響力及其影響力之大小,歸根結底取決于其所蘊含和弘揚的價值觀是否科學、是否高尚、是否進步,是否與國家、民族和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趨勢相一致”[4]。延安精神無疑是科學進步的,承載著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全國大團結的力量,讓大學生認識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抵制西方國家的“西化”和“分化”,才能在多元的文化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讓大學生更加堅信,如果背離了此路線,必然會導致價值觀扭曲,行為無底線,只有堅持此路線,才是用我們的東方智慧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突出難題,保證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前進[5];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大學生進一步理解,任何時候,只有做好群眾工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最大程度地凝聚群眾共識,才能形成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才會在今后的工作中遵循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作風讓大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能丟,要始終保持勤儉作風、奮斗精神,堅決抵制奢靡之風,反對貪圖享受。延安精神中彰顯出的這些民族文化的優秀特質,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三、用延安精神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探索
延安精神進校園,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獲得文化自信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
(一)思政課中貫徹延安精神,培養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讓延安精神入學生心,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無可替代。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時代,延安精神更需要擁有一席之地,其所蘊含的優秀品質成為涵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豐厚土壤。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開設有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教師要把延安精神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了解延安精神的理論內涵,把握延安精神的精髓實質,看到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此外還要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把弘揚延安精神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繼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發揮主渠道教育作用的思政課能讓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厘清延安精神,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校園文化中融入延安精神,開辟文化自信的渠道
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會對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選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延安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會讓大學生更多更好地接受革命熏陶。如舉辦以延安精神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等活動,點燃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邀請黨史專家來校做專題報告,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觀點和思想;利用校園媒介播放歷史紀實影片,讓學生全面了解那段歷史;搭建延安精神研究小組或協會,滿足學生自主深入學習的需求。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以其多樣的形式展示延安精神,幫助大學生提高文化認知,培育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
(三)借助延安時期先進事跡引導學生,強壯文化自信的精髓
延安時期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涌現了太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回顧那段歷史,再現那些畫面,這些先進事跡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大學生體會革命先輩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的奮不顧身,在面對生死時的舍生取義。革命先輩們這種甘于奉獻的品質對堅定學生信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擔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用延安時期先進事跡中蘊涵的不屈不撓、越挫越勇、矢志不渝的精神信念引導教育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相信大學生對我們民族任何時候體現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而驕傲和自豪,為這個民族關鍵時刻體現出的頑強的生命力而震撼,從延安精神中獲得滋養,擁有底氣,更加堅定對民族文化的信仰。
(四)搭建網絡平臺宣傳延安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更熱衷于利用互聯網、手機信息平臺等載體,運用微信、微博、QQ等技術手段展示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我們可以借助學生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如鼓勵大學生制作弘揚延安精神的小視頻、微電影,開設“弘揚延安精神、繼承紅色傳統”的教育網站和板塊,展映紅色影片,征集感人的紅色故事,積極宣傳英雄事跡和偉人故事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價值追求,明辨是非曲直,那些彰顯主旋律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會在學生中廣泛傳播,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和學習的榜樣[6]。網絡平臺既可以展示學生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也可以塑造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有利于助推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EB/OL].[2018-03-22]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3/22/content_5276608.htm.
[2] 黃宏.延安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申沛昌、任學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簡史[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4] 周銀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的靈魂[J].紅旗文稿,2018(05).
[5] 萬生更.以延安精神培育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路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09).
[6] 楊棟.延安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才智,2018(36).
基金項目:文章系陜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延安精神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塑造與踐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Z182。
作者簡介:張敏(1982- ),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思政部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