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青 王藝涵
摘 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論旨在建立一個混合緊湊的社區模式,引導居民在TOD內部及對外交通方式方面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或采用步行,核心原則是人性化的步行空間設計,其有助于城市更加精細化地規劃與建設管理。文章基于TOD理論提出建立連續人性化步行體系、塑造多樣街道界面、整合多層級空間組構的步行空間等建設策略,并以天津腫瘤醫院地鐵站片區為例,結合居民出行規律,調查分析社區步行系統的復雜現狀,針對步行空間網絡形態破壞、站點社區空間單元不統一、步行空間精細設計缺乏的問題,提出步行空間的精細化設計策略,以提升站點周邊步行空間品質,增加出行吸引力,優化環境。
關鍵詞:TOD社區;公共空間;步行體系;精細化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2016-E16022)。
一、TOD理論建設要義辨析
(一)TOD社區的內涵與原則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導向的開發模式,由彼得·卡爾索爾普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同一時期,邁克爾·伯尼克提出其另一命名TOD社區,目前沒有統一標準可以界定,但可以明確的是它是TOD形式和功能的結合統一體,是以公共交通站點為核心的社區。本文沿用此概念旨在探究城市社區步行系統設計提升策略,營造符合TOD社區理念的步行環境。
(二)TOD發展模式下的步行空間
環境友好的步行空間是TOD理念的核心內容,營造便捷舒適的步行空間環境,使公共交通代替機動交通成為主導方式。其理念下的步行空間往往具有公共交通為核心的結構,以站點為中心、步行5~10分鐘的路程為半徑來發展步行化區域;路權平等的共享街道,通過路權的再分配,剝奪機動車交通的主導地位,為行人營造良好的步行環境;安全便利的公共空間,鼓勵開敞空間結合公共服務設施布置,使居民可以在社區內安全便捷地到達服務場所。
二、基于TOD的步行空間設計策略探討
(一)建立連續的人性化步行體系
TOD建立的基礎是包括步行在內的便捷與高效可達的交通體系。可通過調整城市道路規劃設計、構建立體步行網絡等措施保證步行完整性;可適當改造原有的公共綠地和部分附屬用地,保障步行環境的舒適性;適當調整步行街道的寬度和空間尺度,增加步行的安全有效性。
(二)塑造多樣的街道界面,激發城市活力
步行空間的塑造應從居民的生活行為出發,通過調整社區商業界面,將沿街一層空間歸還街道,結合步行空間設置休憩設施,強化街道的公共屬性,增加界面的活力。
(三)整合多尺度層級的空間組構
TOD模式下的步行體系是城市多元系統的共助產物,需要整合交通基礎設施與城市開放空間、建筑空間,以實現步行系統的完整。
三、以天津腫瘤醫院地鐵站為例探究TOD社區步行空間精細化設計
(一)站點概況
腫瘤醫院站位于天津軌道交通5號線和6號線上,地鐵站設于衛津南路和賓水道交叉口處。以站域影響范圍800米劃定TOD社區,站點周邊用地功能布局以居住為主,商業辦公用地緊鄰主干道分布,周邊公共設施配套齊全。
(二)現狀步行空間主要問題(表1)
1.步行空間網絡形態破壞
(1)步行體系缺乏完整性
站點周邊被衛津南路和賓水道兩條城市主干道切割,步行體系被打亂;老舊住區的斷頭路造成較大尺度的步行空白區,給出行者造成了不便的同時存在安全隱患。
(2)人行道空間被擠占
站域內存在大量人行道被占用的情況。周邊住區外側城市支路兩側汽車占道、腫瘤醫院毗鄰的環湖西路上商販設施占道、天津腫瘤醫院南臨賓水道路段和衛津南路天津體育學院路段施工占道使得空間局促,無法容納行人暢通出行。
(3)過街時長與設施不合理
衛津南路、環湖中路、賓水道等道路較寬,交叉口尺度較大,等候時長在90秒,而過街時間僅有45秒,給老人與兒童造成不便;人行過街設施因隔離帶而相隔較遠,容易引起此路段居民橫穿馬路。
2.站點與社區未形成統一單元
(1)公共交通換乘步行接駁不合理
腫瘤醫院地鐵站與公交接駁的站點設置多分布于站域200米~500米范圍內,此區域大部分站點集中在天津體育學院北部,步行換乘的距離較遠,降低了步行接駁的時效性;站點與非機動車的換乘,在出入口處設置了停車區域,但搶占了部分人行道,影響了行人步行接駁空間的便捷度,易造成擁堵。
(2)站點標識缺乏可識別性
站域內的步行路徑中均未設置地鐵站的指引標識,弱化了地鐵站的識別性,對于非站域內尋找地鐵站的使用者而言,不具備快速便捷的條件;站點出入口處也只配有天津地鐵的路線圖而沒有可以查看其他設施定位方向的標識,出行者不能準確找到目的地。
3.步行空間缺乏人性化設計
(1)步行空間尺度不合理
站點周邊住區外側的生活性支路,步行空間尺度較小。環湖西路、環湖中路、環湖南道等兩側人行道普遍在1.2米左右,空間局促造成行人的步行體驗不舒適。
(2)公共設施與綠化景觀不足
腫瘤醫院全站域的步行空間缺乏休憩設施,行人多選擇在路邊花壇、臺階和隔離樁上短暫休息;部分路段盲道存在斷頭現象,環湖中路等主干道的高差銜接未采用坡道處理;景觀環境除賓水道東側路段外,其余步行空間中僅有簡單的行道樹和灌木樹池。
(三)TOD引導步行空間精細化設計
在明確主要問題基礎上,通過系統性提升策略,對站域內的機動車道、步行道等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空間設計。
1.構建完整的步行體系
(1)連接街道,提高步行網絡滲透度
有針對性地對腫瘤醫院站點周邊老舊住區中步行系統阻礙較多的道路進行優化改造,可以通過設置標識向行人示意斷頭路防止誤進,或者在不影響社區隱私性的條件下打通斷頭路。
(2)采用穩靜化措施保證行人過街安全
對腫瘤醫院站域內道路進行靜穩化改造,提升居民步行安全性。在衛津南路、環湖中路、賓水道主干道交叉口設置安全島和減速帶并進行縮減尺度改造以降低車速,在行人較少的路段設置按鈕信號燈等智能化設施;在環湖南道、環湖中路、環湖北道等生活性道路交叉口抬高步行道,強化過街鋪地設計,明確居民的步行路權;在環湖中路局部路段設置障礙物,以迫使機動車繞行或沿特定路線行駛(表2)。
2.優化公共交通換乘空間
(1)緊湊布局公交站點
在腫瘤醫院地鐵站周邊合理規劃布局共享單車停放區;并優化賓水道沿路公交換乘站點的位置和線路,形成以站點為中心200米緊湊設置站點的空間布局;將現狀公交站改造為港灣式公交站,在主干道進行展寬段一體化設計,促進與地鐵站出入口的接駁。
(2)沿路布置引導標識
在腫瘤醫院地鐵站站域沿路設置立體與平面結合的引導路徑標志,通過鋪裝材料和臺階綠化的色彩設計,明確指引社區內的出行者準確到達地鐵站;站點出入口增設引導性的構筑物和遮蔽設施,結合明顯的標識,指明周邊天津奧林匹克中心、華夏未來兒童公園、天津腫瘤醫院等的方位,引導步行者快速準確地進入城市空間。
3.營造人性化步行環境
(1)調整步行空間尺度
對于賓水道局部路段尺度較小的步行空間,通過對臨近居住區建筑的陰角處、灰空間進行節點設計使步行空間產生開合變化,這樣局部路段的設計可以給步行者創造豐富的空間景觀。對于環湖西路、環湖中路路段因設施占道而空間局促的步行空間,通過設置隔離設施,明確劃分步行道范圍,防止占道現象的出現。
(2)優化景觀環境和公共設施
在環湖西路、環湖東路、環湖北道、環湖南道這些生活性道路兩側的步行道上,分布均勻地增加照明設施,如景觀地燈、路燈等保證行人安全;在尺度合理的條件下,進行全域步行道座椅設置,結合樹池分割和花池設計休憩設施;在賓水道、環湖中路臨商業鋪面一側,結合建筑退距進行休憩空間設計,營造舒適人性化的慢行界面;步行道與城市道路的銜接應當改為緩坡處理,維修破損盲道保證其連續性,為多方使用者創造安全舒適完整的步行環境。
四、結語
TOD模式與城市步行化的結合已成為當下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過探索TOD社區理念下的步行空間策略,梳理出地鐵站域步行空間在設計中的三個要點,又基于天津腫瘤醫院地鐵站的復雜現狀,多角度、全方位、多形式地進行步行空間精細化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完整的步行體系、便捷的換乘空間、人性化的街道設計是步行空間優化的必要基礎,應當推動軌道交通和步行空間朝著人性化、系統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龍晨吟.重慶中心型軌道站點周邊步行空間現狀調查及規劃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5.
[2]陳潔心.北京邊緣住區地鐵站域步行環境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5.
[3]梁明瑗,王觀.成都市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共享單車停放空間研究[J].規劃師,2019(18).
作者單位:
天津城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