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積極心理品質?《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中將積極心理品質分成六大維度15項品質,即認知維度(創造力、求知力、思維與洞察力)、情感維度(真誠、執著)、人際維度(愛、友善)、公正維度(領導力、合作力)、節制維度(寬容、謙虛、持重)、超越維度(心靈觸動、幽默風趣、信念希望)。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初期,是心理發展變化的轉折期,在該階段著重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特殊意義。
一、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意義
1.有助于初中生平穩度過“狂風暴雨”的人生轉折期
“青春期心理學之父”斯坦利·霍爾在他撰寫的《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養成和健康》一書中提道,青少年正處于一個風雷激蕩的全新時期,充滿了內部和外部沖突。這不僅是一個過渡、變化、發展的時期,更是一個反抗和負重的時期。隨著思維的日漸獨立,他們開始質疑、抗拒父母或教師以往制定的要求和規范,與此同時,仍然要維持和保護與社會的正常關系;同伴之間交往的困惑、繁重的學習任務等更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和矛盾心理。負性的情緒情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調控和疏導,很容易引發各種情緒、行為問題甚至觸犯法律。要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需要弱化消極、負面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情緒情感、意志習慣、人格心態等。挖掘并促進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能夠激發其自我成長的意愿,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面對青春期矛盾心理,努力成為自己的“心理保健醫生”,從而平穩地度過人生的轉折期。
2.有助于初中生積極應對“瞬息萬變”的人生挑戰
培養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其積極情緒和人格的和諧發展,促進個體更好地適應環境,建構良好的調控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在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役”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展現出了極高的領導力和洞察力,帶領著無數“白衣天使”奮戰在抗役最前線;眾多醫務工作者面對兇猛疫情,勇敢逆行,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防火墻;普通民眾也在日常細節中體現出了家國情懷和必勝信心,武漢方艙醫院中更有樂觀的病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跳起了廣場舞……凡此種種,無不證明擁有積極心理品質的人能在任何情境中辯證地分析形勢,于逆境中看到希望,從不利因素中尋找到積極因素,其穩定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克服暫時的困難,不會樂極生悲,也不會一蹶不振,因此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應對各種挑戰。
3.有助于初中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的新時代,是中國必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將建成的新時代。這樣的時代,需要有信心和執著攻堅克難的人,需要有創造力推陳出新的人,更需要有堅定的信念信仰為國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力量的人。初中階段正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其在今后更好地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
二、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現狀及原因簡析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教育者和家長都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在實踐中,學校會有針對性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各類主題活動;家長也通過營造積極的家庭教育氛圍、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培養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
但是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在培養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其一,家庭培養的方式重灌輸、輕示范。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需要個體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感悟、觸動,部分家長缺少自我成長意識和專業方法指導,培養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灌輸,孩子缺乏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榜樣引領,只能在思想上“知道”,卻難以認同、內化。
其二,學校開展的活動重當下、輕規劃。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開展的活動如果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則難以達成目標。有的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學生已經產生了很多即時的感悟,由于沒有持續性的鞏固和加強,這種觸動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弱。
三、培養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策略
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和體驗,才能產生效果。面對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班主任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靈活應用活動引領、家校共建、學科滲透、聯系社會等多種策略。
1.活動引領: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初中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批判性雖迅速發展, 但仍需要豐富的具體直觀經驗來支持。”因此,班主任對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要重視他們的內心體驗,創設貼近初中生生活的情境,開展系統、連貫的活動,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班主任在開展活動時需要堅持以下原則:
(1)活動形式的體驗性。體驗是“理智的直覺”,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聯。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親身經歷、親自檢驗,才能獲得知識,養成道德品質。因此,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形式的體驗性,如對學生合作力的培養,筆者開展的活動畫圖接力賽。學生分組,根據規定的主題在規定的時間內,輪流接力將圖畫完成,要求每人都必須動手,看哪組畫得又快又好。在討論—產生分歧—再討論的循環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合作的方法,提高了合作的能力。
(2)活動設計的系統性。培養心理品質的活動要貫穿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系統的活動設計有助于明確培養主題和培養目標,增加活動的有效性。筆者在培養初一學生“愛、信念希望、友善”的品質時嘗試設計了一個主題活動——全班“共讀一本書”,通過班級投票,確定共讀書目。圍繞這本書,筆者將共讀活動設計成四個階段:“讀前調查”“共讀分享”“共讀展示”“共讀反思”,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側重點。第一階段側重活動的宣傳和鋪墊;第二階段通過閱讀書本,了解書中人物具有的積極心理品質的表現;第三階段側重通過繪制插畫、角色扮演、書本劇表演,增強對愛、友善和信念希望的內心體驗和認同;第四階段側重學生的理性認識和行為養成,對比三個積極心理品質表現出的外在行為,制訂行為養成計劃。活動設計的系統性有助于學生內在情感和外在行為的協調發展。
(3)活動實施的連貫性。活動的開展不能彼此孤立,應該注意承上啟下,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筆者在共讀活動中,在每個階段子活動的開始都會設計一個引子,結束時留一個思考情境或者實踐活動,下次活動就由此開頭。每當一個階段結束,就會進行詳細的總結點評。此過程本身也是對學生思維和洞察力的培養。
2.學科滲透:多元推進,匯聚合力
學科滲透指的是將某個教育內容滲透入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初中階段的各門學科都從不同角度滲透著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有利于學生思維與洞察力、領導力、合作力的培養;語文、歷史等學科能夠促進愛和友善品質的發展;道德與法治學科在七年級更是專門提到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班主任在培養過程中可以加強與班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溝通,嘗試將班會課和學科的部分課堂探究活動做合理融合,讓班會課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題探究活動的延伸和拓展。
筆者既是道德與法治教師又是班主任。在道德與法治“培養批判思維”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思維的獨立是否等同于一味追求獨特”這一觀點,學生討論非常熱烈,最終得出“思維的獨立意味著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同時接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這一結論。課堂至此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創造力品質,我在班會課對此做了延伸,引導學生繼續探討:“你是否真的做到了獨立思考?”“為什么有的人不敢質疑?”“培養批判思維,你覺得老師、家長和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學生們集思廣益,不僅給同學提出了建議,還對老師和家長提出了希望。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機融合,讓教育事半功倍。
3.家校共建:標本兼顧,厚積薄發
初中生心理品質的形成主要依靠家長十幾年的教育引導,家長心理是否健康、價值觀念是否正確、教育方法是否科學,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需要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更新家長教育觀念。在工作中,筆者重視新生入學時對家長的起始教育,在新學期的第一周對家庭教育情況進行摸底,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個別談話的方式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新學期的第一次家長會與家長進行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交流分享,向家長傳遞科學的成才觀、成人觀、評價觀;新學期的第一個月,每天對學生的行為做綜合性的評價反饋,引導家長多角度地看待學生的行為,逐漸理解和認同這些教育觀念。
(2)優化家長教育方法。家長對一個教育觀念的認同程度和自己的教育經驗有一定的關系,某種方法產生的效果越好,家長對相應教育觀念的認可度也會相應提高。因此,提高家長家庭教育水平需要從觀念改變和方法指導同時入手。筆者在工作中通過組織家長共讀一本書(如《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定期進行線上討論的方式,豐富家長們的教育方法,拓展他們的教育眼界;引導他們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對孩子教育時盡量使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和語言;鼓勵家長嘗試突破自己,打破教育孩子時愛“說教”的慣性思維,優先使用“榜樣引領”的策略;對一些特殊的學生和學習水平一般的家長定期進行個別指導和溝通,和家長共同嘗試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3)鼓勵家長自我成長。“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家長應有主動成長的意識。在工作中,通過孩子和家長一起寫日記的方式,鼓勵家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主動反思自我、積極溝通;通過和家長的個別交流,引導家長多關注自己的情緒感受,覺察自己行為背后的動機;組織家長一起學習、使用《正面管教》一書中的“錯誤目的表”,從自己的情緒反應回看孩子行為目的。在不斷地反思和覺察中,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用父母的“成長”陪伴孩子的“成長”。
4.社會歷練:千錘百煉,知行合一
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要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在實踐中錘煉品格,班主任要充分整合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所在學校曾協調多個社會資源單位,組織學生參加許多有益的實踐活動。例如,跟所在社區街道共同開展“金川河水質現狀調查”的研究型學習,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河邊進行調查檢測,形成相關調查報告,并以此為契機,由參與現場調查的同學對全校師生做保護環境的主題宣傳。聯系社會公益組織為南京市的喜憨兒募捐,組織學生為喜憨兒工作的糕餅店做義賣。參與的學生多是第一次深入接觸這個異于常人卻努力適應正常人生活的群體,他們從喜憨兒們的身上看到了面對困難的執著,很受感動。筆者還聯合家長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參加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有關的主題活動的宣傳等。學生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中,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和生活技能,增強了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心理品質便在此過程中逐漸萌發、生長。
初中階段是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期,班主任應當不斷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重視對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為新時代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汪曉薇? ?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學教師,南京市德育優秀青年教師。曾獲江蘇省、南京市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南京市五一創新能手,鼓樓區“優秀班主任”、鼓樓區“師德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