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成
【摘 要】高校“實驗室經濟”平臺的搭建,可以有效推動技術到商品的轉化過程,還能夠提高高校的創新能力,加快創新體系的建設,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從高校“實驗室經濟”模式的內涵出發,分析了產業升級背景下高校“實驗室經濟”模式的重要作用,探討了高校如何實現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技術到商品的轉變,建立科學有效的“實驗室經濟”資產管理模式。
【關鍵詞】產業升級;實驗室經濟;高校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產業升級的速度不斷加快,所謂產業升級,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善,以及產業素質與效率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指產業的協調發展,而產業素質與效率主要是指生產要素的優化和組合,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此,產業升級主要表現為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指把以往沒有的生產要素引入到生產體系中,以實現技術水平的提高。一般而言,技術創新不僅需要新設備、新知識,更需要將這種新設備和新知識轉化為技術的能力。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個高校都已經認識到科研成果轉化及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這已經成為高校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1 高校“實驗室經濟”模式的含義
高校“實驗室經濟”模式是指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擴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通過自主研發或依靠其他科研機構進行技術研究,由此掌握當今最新的核心科研技術和科研成果,為自己打造出獨有的科研優勢,并最終將這些核心技術投入市場,轉化為生產力,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服務,進而也為高校自身的發展獲得競爭優勢。當今,“實驗室經濟”已經成為高校提高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發展模式。“實驗室經濟”模式的投入可高可低,投入的項目既可以是核心技術,也可以是非核心技術。例如,對產品的外觀進行調整就屬于非核心技術投入,但針對某件產品的技術創新則屬于核心技術投入。高校“實驗室經濟”模式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催化劑”。在高校“實驗室經濟”模式的有效驅使下,高校將自身與科研院所實驗室、企業實驗室有效銜接,將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生產,很快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高校實驗室通過與企業實現有效銜接,能夠獲得當今最新的市場信息,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指明前進的方向,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實驗室經濟”模式將技術的形成劃分為兩個不可分割的過程:首先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術,其次是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其產業化。將知識轉化為技術的關鍵環節就是建造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實驗室,它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術的孵化器;而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最主要的就是擁有充分的資金保障。因此,高校要推廣“實驗室經濟”模式,最重要、最關鍵的條件就是要具備實驗室和資本市場。
2 高校推行“實驗室經濟”模式的重要作用
“實驗室經濟”模式可以將高校實驗室研發出來的新技術等科研成果投放市場,轉化為新的生產力,服務于當地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這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具體來說,高校推行“實驗室經濟”模式有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1 加大技術的復制難度
高校實驗室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包含科研人員集體的知識,同時包括有協作生產產品的技能及將多種生產技術進行集成的知識和能力。實驗室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就需要生產出獨一無二的核心產品。高校作為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重要科研機構,要想滿足市場對效率及產品質量的更高需求,不僅需要及時地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也要有效防止核心技術外泄。高校本身沒有企業那么開放,在高校推行"實驗室經濟"模式,進行高新技術的研發,能夠有效防止對手復制自己的產品,加大技術的復制難度。
2.2 提高產品性價比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贏得顧客,就必須在產品質量、效率和成本等方面占據絕對的優勢,而要將投入轉化為生產力,最有效的催化劑就是技術。高校推行“實驗室經濟”,通過在實驗室內的研發和創新,能夠開發最新的產品,同時對現有產品的新性能進行挖掘,這些產品投入市場后,性價比能夠大大提高。
3 高校“實驗室經濟”效益和資產管理模式的實現路徑
3.1 獲取當地政府的支持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方面,對于高校而言,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前者主要指當地政府還尚未對“實驗室經濟”有所支持,后者指政府已經有明確的舉措支持這種模式。因此,對于前者,高校管理層要盡量爭取;對于后者,高校管理層要積極應對,主動響應。無論何種情況,獲取政府支持都是最關鍵的一步。
3.2 通過多種途徑擴大融資渠道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校實驗室要保證正常運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有充分的經費作保障。高校實驗室不僅是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主要場所,也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場所。因此,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融資渠道。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內部渠道,自籌資金發展“實驗室經濟”;另一方面,通過外部渠道,如通過銀行貸款等獲得資金發展“實驗室經濟”。
3.3 增強服務當地經濟的意識
首先,要提高高校實驗室服務當地經濟的意識。一般情況下,當地的本科院校都承擔著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伴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社會的發展愈來愈重要。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和推動當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已然成為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之一。因此,高校實驗室作為可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持的平臺,必須增強服務當地經濟的意識,為當地經濟發展推波助瀾。其次,通過實驗室的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當地經濟的發展最終靠的還是人才,推行“實驗室經濟”也要以培養人才為目標。其一,高校要主動并時刻關注地方的產業結構和對人才的需求,推行“實驗室經濟”應適應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服務地方經濟培養專業人才。其二,在“實驗室經濟”模式開展過程中,要注重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為當地社會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1]。高校管理者還應樹立人才第一的理念,注重實驗室研究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在實驗室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知識的共享與轉化,注重團體學習能力的普遍提升。
3.4 強化風險意識
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高校開展“實驗室經濟”模式還要時刻關注受益背后的風險,要注重對風險進行合理的規避與控制。這種風險主要包含有實驗室風險、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3個環節[2]。首先,實驗室風險是指在高校實驗室內,將知識轉化為技術時所產生的風險,因為這一環節是在實驗室完成,要將隱性的知識轉化為顯性的技術,需要技術人才、各種設備共同配合,發揮作用,這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所以風險也很大。其次,市場風險主要是指從技術投入生產再投入到銷售環節所產生的風險,這一過程主要在市場進行,所以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處理好市場需求的問題。將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這一產品能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否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還未可知,高校需要對市場需求進行準確的把握和研判,有一定的難度。再次,道德風險則是和以上兩個環節有關系的人所滋生的各種風險。一般由兩種因素所導致:一種是技術在轉讓的過程中,是否可控,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另一種是高校實驗室的技術持有者把技術轉讓給一個買家時是否同時也會轉讓給其他買家,從中獲取了一定的利益。
作為高校的管理者,要轉變理念,放眼未來,重點發展新的管理模式,為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實驗室經濟”模式是讓高校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實現技術到產品轉換的有效途徑。筆者從讓高校放眼未來,面向市場的角度出發,探討了高校管理者如何實現“實驗室經濟”管理模式的有效路徑,對高校提高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參 考 文 獻
[1]劉彥玲.加快高校實驗室建設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J].河北企業,2012(4).
[2]吳維庫,孔茗.產業升級條件下企業“實驗室經濟”模式發展與管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7).
[3]范定祥.實驗室經濟及其模式選擇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22).
[4]郭嘉儀.基于經管類實驗室的產學研合作研究與探討[J].科技資訊,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