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燕,李 理,鄒亞芳
急性心肌梗死(AMI)為臨床常見危急重癥,具有發病速度快、病情發展快的特點,若治療不及時,病人的猝死率極高[1]。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 治療為AMI病人治療的最有效方式,但臨床資料表明,經PCI治療后仍有一部分病人會出現心肌組織灌注異常,發生冠狀動脈血流無復流現象,病人的心肌存活率明顯下降,心肌梗死病人預后及療效很差[2]。AMI病人經PCI治療后發生致死的重要原因為支架內血栓形成、支架內再狹窄[3]。冠心蘇合丸具有寬胸止痛、芳香開竅、活血行氣的功效,可用于心絞痛、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4]。本試驗觀察冠心蘇合丸干預AMI經PCI治療后病人氧化應激水平、心血管不良反應事件、心肌酶、心功能等變化,綜合評估應用冠心蘇合丸治療AMI病人PCI后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AMI病人,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EMI,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8~69(55.32±7.56)歲;Killip心功能分級[5]:Ⅰ級37例,Ⅱ級18例;梗死部位:下壁AMI 27例,前壁AMI 28例。觀察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48~71(55.15±7.32)歲;Killip心功能分級:Ⅰ級36例,Ⅱ級19例;梗死部位:下壁AMI 25例,前壁AMI 3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Killip心功能分級、心肌梗死發生部位等基線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AMI診斷標準:參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制定。納入標準:①滿足AMI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首診病人;④接受PCI治療病人;⑤病人及家屬對試驗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藥物治療病人;②伴有肝腎等其他臟器或系統出現嚴重功能障礙病人;③伴有惡性腫瘤病人;④意識異常,患有精神疾病病人;⑤伴有其他類型心臟疾病病人。
1.2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兩組病人入院后均予以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他汀類藥物及吸氧、抗凝、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等常規治療。對照組:行急診PCI治療,術前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S.p.A,國藥準字:J20080078)300 mg嚼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安萬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83]300 mg嚼服,先行冠狀動脈造影(CAG)明確罪犯血管位置,再對梗死血管行PCI治療。術后常規每12 h皮下注射1次低分子肝素4 000 U抗凝。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第3天,予以冠心蘇合丸[大連輝仁制藥有限公司(中美合資生產),國藥準字:Z21021950]嚼碎口服,每日3次,每次1粒,連續治療1個月。
1.3 評價指標
1.3.1 心功能指標檢測 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左室射血分數(LVEF),并于病人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進行檢測。
1.3.2 肌鈣蛋白I(cTnI)檢測 所有病人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室溫下離心并收集血清,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cTnI水平。
1.3.3 兩組隨訪情況 隨訪病人1年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律失常、心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死亡發生情況。
1.3.4 氧化應激水平測定 采集所有病人血清,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還原型谷胱甘肽(GSH)表達水平。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測定結果比較 兩組治療4周后,LVEF、LVEDD較治療前均升高(P<0.05);組間治療4周后比較,觀察組升高更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測定結果比較(±s)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TnI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血清cTnI水平治療2周后及4周后均下降(P<0.05);組間治療2周后及治療4周后比較,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TnI水平比較(±s) 單位:μg/mL
2.3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16.36%)低于對照組(32.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2.4 兩組氧化應激水平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后血清GSH、SOD水平均升高(P<0.05),血清MDA水平下降(P<0.05)。治療4周后組間比較,觀察組血清GSH、SOD水平高于對照組,MD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水平指標比較(±s)
AMI病人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呈現增高趨勢,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臨床研究證實,AMI的治療目標為早期、充分、迅速、持久恢復梗死相關動脈的前向血流狀態,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狀態,恢復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對瀕死期心肌細胞起到保護作用,減緩心肌梗死面積繼續擴大,逆轉左心室重構,改善梗死后心功能狀態[7]。通過PCI治療可直接干預罪犯血管,保護瀕死心肌細胞,這已成為AMI再灌注臨床治療的首選方式[8]。
臨床研究顯示,AMI后會激活機體的交感神經系統,心肌細胞發生缺血、壞死會導致心臟局部結構發生收縮障礙,部分心肌細胞長期處于被動牽張狀態,釋放過多腦鈉肽,腦鈉肽濃度越高則提示心肌梗死面積越大,行PCI治療可開通罪犯冠狀動脈血管,改善冠狀動脈血流,恢復心肌細胞供血,減少腦鈉肽的釋放,改善病人心功能水平[9]。
對于AMI病人行PCI治療效果確切,然而因存在一部分冬眠心肌、頓抑心肌,PCI后會延遲或不能完全恢復正常的心臟收縮功能[3]。臨床研究資料表明,12%~30%的病人在PCI中會出現冠狀動脈無復流的現象,嚴重影響心肌組織細胞再灌注,損傷心肌細胞,致心功能水平下降,影響遠期療效[10]。因此,改善AMI病人冠狀動脈微循環障礙,提高心功能水平就成為目前臨床診治的重要問題[11]。
冠心蘇合丸的藥物組成主要為青木香、乳香、冰片、檀香、蘇合香,其中蘇合香藥性辛溫走竄,冰片可止痛開郁,開竅辟穢,走竄辛涼,芳香化濁;檀香、乳香藥性行散辛溫,行氣止痛,活血溫經,通痹寬胸;木香止痛調氣,和胃健脾。諸藥相合,達到止痛寬胸、溫經理氣的治療目的。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蘇合香配合冰片可以顯著降低心肌耗氧量,促進冠狀動脈血流恢復,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減慢心率,并且有效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血流障礙,減輕心肌缺氧缺血,進一步降低心肌梗死再發生率,同時配合檀香、乳香等藥可加強芳香走竄,引藥上行的功效[12]。在肌鈣蛋白T(cTnT)最接近高峰時間點時應用冠心蘇合丸治療,可降低心肌梗死大鼠體內cTnT表達水平含量,進一步降低心肌梗死大鼠體內梗死心肌所占質量百分比[4]。本試驗觀察結果提示,PCI配合冠心蘇合丸口服治療可以提高AMI病人的LVEDD、LVEF,并降低血清cTnI水平及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AMI經PCI治療后造成的再灌注損傷與氧化應激的激活關系密切。在AMI發生發展進程中,會進一步引起局部組織缺氧,導致超氧陰離子聚集增多,介入治療后,冠狀動脈血流會逐漸恢復,同時產生大量氧自由基,會對心肌細胞膜上的核酸、脂肪、蛋白質、糖類進行氧化修飾,導致心肌組織細胞功能受損[13]。活性氧自由基過度分泌及機體抗氧化能力下降均會誘發加劇氧化應激反應。抗氧化系統的主要物質為GSH、SOD,GSH能夠清除產生的過多氧自由基,SOD能夠維持細胞的還原狀態[14]。氧自由基刺激體內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產生的代謝物MDA可以直觀反映出氧化應激反應的嚴重程度[15]。在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的發展進程中,過多的氧自由基會大量消耗體內GSH、SOD等抗氧化物質,進一步引起多不飽和脂肪酸發生過氧化而產生大量MDA[16]。本臨床研究觀察經冠心蘇合丸治療后對AMI行PCI病人血清GSH、SOD、MDA表達水平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后血清GSH、SOD水平均升高(P<0.05),血清MDA水平下降(P<0.05);觀察組血清GSH、SOD水平高于對照組,MD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AMI行PCI治療配合冠心蘇合丸有助于緩解AMI病人體內的氧化應激反應程度。
冠心蘇合丸配合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病人心功能,并且可以有效緩解過度的氧化應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