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華,劉朝暉,何珊珊,焦卉朵,黃 潭,吳群強
卒中后失語是指缺血性腦卒中或出血性腦卒中引起的大腦言語功能區、補充區及其聯系纖維受到損傷后引起口語和(或)書面語的理解、表達過程的信號處理障礙的一種獲得性語言障礙。卒中后病人20%~40%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語[1]。病人因不能與他人交流,康復過程中難以建立溝通平臺,阻礙康復進程[2],使生活質量嚴重降低。目前臨床上對卒中后失語的治療尚無特效療法。傳統的言語-語言療法(speech-language thearpy,SLT)是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對病人語言能力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多數病人會遺留不同程度慢性失語癥狀。本研究探討腦血疏口服液聯合 SLT 治療對卒中后失語癥病人言語功能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入選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本院康復科就診的70例卒中后失語癥病人。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腦血疏聯合語言訓練治療組和單純語言訓練對照組,每組35例。兩組入選病人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病程、病變性質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3];經過頭顱CT或磁共振(MRI)檢查證實;②經西方失語癥成套測驗(western aphasiabattery,WAB)診斷標準,失語商(aphasiaquotient,AQ)<93.8分;③病程1~6個月;年齡18~80歲;④既往無言語功能障礙及認知功能疾病,能配合語言功能評分及訓練;⑤無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差,不能配合語言訓練;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損害;③發病前即有構音障礙、口吃等語言障礙;④對腦血疏口服液過敏者。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均進行急性期治療和二級預防治療。腦梗死病人給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類藥物、管理血壓和血糖、早期常規康復、防治并發癥等相應治療。SLT 根據病人失語評估情況,由言語治療師對病人進行一對一的言語訓練,治療目的為改善病人言語交流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口顏面運動、發音、銜接、復述、朗讀、命名及書寫等訓練。每次訓練 45 min,2次/日,6次/周,外加每天至少1 h自我管理訓練,共治療8周。試驗組病人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腦血疏口服液(山東沃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70059,產品批號:201510,每支10 mL)10 mL, 3次/日。治療8周后統計觀察指標。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評價言語功能、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檢測BDNF 水平。①言語功能評定:采用WAB評估病人的語言功能,包括自發言語(20分),聽理解(200分)、復述(100分)和命名(100分)。②AQ的評分:將言語評分中的各項得分帶進以下公式[AQ=(自發言語分+ 1/20×聽力理解分 + 1/10×復述分+1/10×命名)×2],得出分數。③神經功能評定: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評價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④ADL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價ADL。⑤血清學檢查: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集空腹肘靜脈血5 mL,高速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酶標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BDNF濃度。評定由同一名經過培訓的言語治療師和一名臨床醫師分別完成。
2.1 兩組治療前后WAB各項評分和AQ值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較,兩組治療后WAB評分中自發言語、復述、命名、AQ值較治療前提高(P<0.05),兩組病人言語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試驗組治療后WAB各項評分和AQ值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AB評分和AQ值比較(±s) 單位: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及血清BDNF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較,兩組治療后NIHSS均降低,BI指數、BDNF水平提高(P<0.05),兩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有改善。但試驗組治療后 NIHSS評分、BI指數、BDNF 水平改善幅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 NIHSS、 BI 評分及BDNF水平比較(±s)
腦卒中后直接或間接破壞了語言中樞,導致病人抽象信號思維障礙而喪失口語、文字表達和領悟能力等[4],其預后與腦損傷的部位及大小等因素有關,與失語的治療效果有著密切關系的是神經可塑性。神經可塑性是指神經環路改變以應對信息輸入改變的能力,該改變主要通過新神經連接的形成(結構可塑性)和現存神經連接的重新排布(功能可塑性)等機制實現[5]。康復功能訓練在腦損傷后各個時期的神經可塑性均有積極作用。卒中后失語病人通過對語言實踐活動訓練引起損傷后神經遞質活動性重建、樹突發芽、刺激突觸增生、遠隔功能抑制的解除,大腦皮質環路的完整性重新形成,使失語病人的語言功能得以恢復[6-7 ]。
近年來,對失語的治療方法上又出現低頻脈沖電刺激、經顱磁刺激[8-9]、音樂音調治療法[10]、計算機輔助治療等,但多在發病后3~6個月內效果好,此后的恢復效果并不理想,對較嚴重的失語收效也甚微。且言語功能訓練需要經過培訓的專業語言治療師,并且需在醫院內進行,費時、費力,還有一些病人因條件限制得不到有效言語功能訓練治療。所以上述治療方法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中風后失語癥的預后。因此,尋求藥物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中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治療腦卒中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簡、便、廉、驗”的特點,臨床療效顯著。腦血疏口服液由石菖蒲、黃芪、水蛭、大黃等7味中藥組成,研究已證明腦血疏口服液能夠促進顱內血腫吸收、改善顱內微循環、改善血管性癡呆等。在治療腦卒中及腦外傷中取得明顯臨床效果。近年來對神經可塑性的研究主要熱點是突觸相關蛋白以及神經元細胞骨架蛋白在信號通路中的作用對突觸可塑性的影響[11]。目前研究最多的是BDNF,BDNF可與5-羥色胺共同作用,影響樹突棘密度和基因表達而調節神經可塑性[12]。Keefe等[13]研究顯示,BDNF-TrκB信號通路可以調節神經元的生存、軸突的再生、神經遞質調節、突觸及軸突的可塑性。BDNF已被認為是神經元網絡形成及可塑性的重要調節因子。
腦血疏口服液中石菖蒲主要成分是β-細辛醚,已有研究發現β-細辛醚能夠促進大鼠海馬中CREB的蛋白與mRNA的活性和表達,調節受體后CAMP-PKA-CREB信號通路,減少神經細胞凋亡[14]。在神經可塑性上,β-細辛醚能上調大鼠海馬中BDNF水平[15];黃芪中的主要成分是黃芪總苷,黃芪總苷可以升高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后BDNF水平[16]。在本研究中,腦血疏口服液結合SLT治療卒中后失語1~6個月內恢復期病人,發現在自發言語、聽理解、復數、命名的語言功能方面,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組 NIHSS評分、BI指數改善幅度及BDNF 水平改善幅度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腦血疏口服液對腦卒中后失語的治療療效顯著。其原因可能是:SLT通過對病人聽、說、讀、寫聯合干預,改善腦梗死后缺血半暗帶,降低突觸傳導的閾值,促進形成新的傳導通路,使兩側大腦半球進行有效的語言功能重組,進而使病人殘存的語言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使病人語言功能得到有效恢復[17],腦血疏口服液通過挽救受損神經元提高腦損傷后BDNF 水平,介導神經結構及功能的重塑來發揮其功能;腦血疏口服液聯合SLT有效地增強了SLT誘發經驗依賴的神經可塑性,提高了SLT對腦神經作用的功能重建,兩者協同作用,使失語病人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本研究顯示,經過治療后病人無明顯不良反應,提示腦血疏口服液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腦血疏口服液聯合SLT治療卒中后失語病人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