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將樂南詞代表著一類特色的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本土音樂背景,南詞源于浙江,最初是通過浙江的流浪藝人傳播到將樂縣,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代又一代的民間音樂家融合本土音樂的狀況,逐步吸收最終形成具有將樂特色的民間舞蹈戲曲。程門立雪的故事告訴人們尊師重道的道理,故事主人公楊時乃將樂人,后人將其編為南詞唱本。
【關鍵詞】 將樂南詞;程門立雪;傳承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083-03
【本文著錄格式】伍啟苑.對將樂南詞《程門立雪》的感悟與啟示[J].北方音樂,2020,04(07):83-85.
引言
南詞是將樂縣傳統曲藝,自明末清初孕育到當代,既反映了數百年來當地文化的流傳演變,又彰顯了本土文化藝術特色,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但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將樂南詞傳承艱難。南詞后繼無人、劇目凋零的現狀不可忽視。為發揚南詞文化,使其不致沒落,在今后亦可薪火相傳,遂選題為文。目前關于將樂南詞方面的研究文獻和成果并不樂觀。《程門立雪》筆者在大學期間曾學習且演唱,因此認為個人對這首南詞有較深層次的理解,在前人研究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具體曲目,談對將樂南詞《程門立雪》感悟與啟示。
一、將樂南詞的歷史及藝術特征
(一)將樂南詞的概況
將樂縣位于福建省偏西北的位置。將樂歷史悠久,素有文化之地的美稱。南詞源于明末,是一種特殊的曲藝,在清朝傳入我們福建,在短短一百多年的發展中,逐漸遍布江西與福建各地,流行于三明境內的泰寧、沙縣、將樂等地,現以將樂南詞最為活躍。據將樂南詞老藝人口口相傳和實地尋根、考證的結果得出將樂南詞最早屬于浙江的婺劇,由江西傳入。被譽為閩學文化開創者的楊時便出生在這里,關于程門立雪的典故也是源于此。
(二)將樂南詞的發展
將樂南詞的發展進程大致分為六個時期。在明朝由浙江傳入,然后南詞的藝人在不斷融入地方文化基礎上,形成“將樂八韻南詞”,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清代中期,將樂縣開始有組織唱戲文,以原始的“師傳徒”形式延續;解放后,大膽創新了將樂南詞的舞臺表演形式,將坐唱戲的方式發展為舞臺戲劇形式,文革時期,南詞傳統劇目不被人們所認可,許多資料被焚毀,將樂南詞演唱陷入邊緣;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粉碎四人幫后又開始復蘇;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遭遇舞廳、歌廳普及的沖擊,但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后成立了老年活動中心,2011年,將樂南詞被列入文化保護的一部分,南詞也逐漸在音樂家當中發展,帶入了普通話,整體上使樂南詞更加的規范化,更容易與當今的社會價值觀相結合,豐富了南詞戲藝術,使南詞藝術注入新的血液。在長期演唱實踐與不斷磨合與發展中,將樂南詞符合了社會價值觀,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整體發展、審美都符合社會的要求。
(三)將樂南詞藝術特征
傳統的南詞唱腔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基本唱腔、弦 索、昆腔、引子及其尾聲和小調。南詞的唱腔與其他的吸取相似,有多重形式,一個完整的唱腔的結構包括:起板、基本曲調、轉板、結束。將樂南詞現在可以加入普通話,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個人感覺多多少少缺乏了一些文化的意思。將樂南詞帶有“大調”“小調”,并且采用其傳統的文化樂曲器具,一般南詞的演奏,采用琴與簫,另外一些伴奏的包括二胡、琵琶、嗩吶等。其中嗩吶只專用于引子和尾聲,作為《點絳引》和《清江引》的伴奏。通過將樂南詞在音樂當中為了演奏的音樂效果,會加入一些打擊類的樂器,比如木魚、銅鼓等,這可以豐富南詞的表現力,更容易引起聽曲人心中的共鳴。
二、感悟與啟示
(一)《程門立雪》南詞的具體分析
1.創作背景
“程門立雪”源于閩學鼻祖楊時,記錄著楊時曾經虛心求教的故事。那個時候的楊時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讀書人,與眾多的讀書人一樣,都會遇到不懂,也需要請教,有一次他去拜見程頤,需要請教一些事情,這時候他發現程頤在睡覺,不忍心去打擾程頤,就在門口等著老師醒來。寒冬之際,天下著大雪,當時楊時并沒有走,而是在門口等著自己的老師,不知道在雪中站立了多久,等到老師休息醒來后,他才走進屋內,程頤一直在門口看到的是一個雪人,心中還有所困惑。這便是“程門立雪”的典故,因為這個故事,也反映了楊時尊重老師,成為了整個學界的傳統佳話。楊時乃將樂人,“程門立雪”典故誕生于將樂,所以南詞藝人劉懷中先生保留南詞的音樂韻味,將眾人熟知的典故將其編為南詞說唱作品,運用主動的方式,講述了楊時為主人公,在程頤門口的過程,反映了楊時求學之渴望,對于老師之尊重。
2.藝術特征
該曲目為一首南詞說唱作品,以念詞“鐘靈毓秀古鏞州,英才輩出競風流。弘農世代家聲遠”開場,引用楊時的相關故事,反映了整個學習的經過,整個藝術表達都鮮明實際,主題鮮明。
劉懷中先生在創作中將“程門立雪”分為“學無止境勤其勉——彤云密布朔風起——暴雪無聲飄落落——清江韻”四部分,將故事情節生動展現。尾聲用“程門立雪書一節,千年佳話千年音,尊師重道宜謹記”的念詞結束,闡述程門立雪所蘊含的尊師重道之理。
《程門立雪》南詞作品其藝術特征表現在幾個方面。唱詞精煉,通俗易懂,生動準確地表現了楊時先生虛心好學、尊敬師長的崇高品質,容易讓人走入作者的作品當中,清楚的了解到人物的內心世界;表演形式新穎,對白念詞演唱相結合;題材貼近生活,具有時代價值,能讓觀眾有深厚的認同感;
唱詞中“代代傳承代代新”對我印象極深,透露出劉懷忠先生對于將樂南詞傳承與發展的愿望,希望將樂南詞今后的傳承可以延續,南詞也得以不斷地發展,不停地充實,對于南詞愛好者、演唱將樂南詞、傳承將樂南詞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對《程門立雪》的感悟與啟示
筆者選擇以《程門立雪》南詞說唱作品為例,“程門立雪”源于閩學鼻祖楊時,將樂縣的將樂一中就是由當時楊時所創辦的龜山書院演變而來,現在的學生宿舍和圖書館等多個地方的命名,也與楊時當年的典故有著密切的聯系。筆者就是畢業于將樂一中,這首《程門立雪》筆者曾在大學民族民間音樂課堂中與同學分享家鄉的民族音樂文化,因此我認為個人對這首南詞有較深層次的理解。
(三)將樂南詞《程門立雪》在將樂一中的運用
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當中,不斷地沉積下來的是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氣息,將樂人熱衷于對南詞的表達,并且在保護南詞的基礎民情之下,通過大多數人的不斷創新與發展,逐漸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對于文化的信仰,人們重視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重視南詞的發展,在逐步的發展與推動下,南詞漸漸被人們所留念,走進了校園,被人們再次附上更為完美的方式。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南詞演唱活動較為活躍。近年將樂一中開始開辦學生暑期南詞班,由一中音樂老師李華教唱南詞并排練曲目,參加廣場文藝演出;并創新改用鋼琴進行伴奏,別有風味,深受觀眾歡迎。筆者曾經參與南詞節目的演出,真切地感受到南詞文化的魅力,對楊時先生以及程門立雪所表達的尊師重道之品質的理解更為深刻。除此之外,在福建省文聯舉辦的大賽當中,將樂一中的學生帶著代表作《程門立雪》獲得大賽節目獎三等獎等多個獎項?!冻涕T立雪》榮獲大賽南曲業余組節目獎三等獎,一些人認為可以將這種南詞文化編入學習教材當中,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這樣可以使得文化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傳承,也與所始終認為的文化方式相符合,在發展自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保留其他的文化方式與特色,將自己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與民族文化相關結合、相互發展與促進。就像將樂一中為南詞的傳承做出的努力:將樂一中多次開展將樂南詞的學習活動,能讓學生真切的參與到南詞節目中,親臨南詞文化,給學生們提供更多學習本土藝術文化的機會。對音樂的文化資源進行利用,對文化進行深入的解讀,這樣可以發展南詞的文化發揚方式,并且這樣的方式可以拓寬思維方式,有利于養成新的學習方式與習慣,有利于樹立新的學習觀與價值觀,也有利于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懷,增強自身對于文化的認識感,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拓寬對于學習上的認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將樂南詞的社會價值與功能
就將樂南詞的社會價值而言,首先,我認為將樂南詞的社會價值最主要在于它是時間沉淀留下的文化產物,是老一輩人對生活的熱情表達,體現了將樂人民對真善美的向往。它不僅是一種民族化的產物,更是一種傳統美德的流傳。從將樂南詞的題材來源來說,它蘊含著深厚的知識財富:有直接來源于生活的常識性知識,也有通過借鑒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民歌寓言、典故等,在吸收借鑒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了將樂南詞的認識價值并成為南詞自身一部分的外來性知識;其次,將樂南詞來自于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并且在南詞藝人創作南詞作品的過程中,常常需要考慮到是否能夠適應觀眾的心理變化。結合了當地風土人情和觀眾喜好取向的將樂南詞能夠給人帶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藝術享受。
就將樂南詞的功能而言,有一些南詞作品內容表達了民眾的生活,能夠激發觀眾內心對生活的感悟和熱愛;而有些南詞作品以名人典故為題材,如同《程門立雪》一般,帶領觀眾進入人物角色,親身感受尊師重道的崇高品德,具有感化民眾、振奮人心的作用。
(五)將樂南詞對當代年輕人的意義
在當今流行風潮不當發展當中,傳統的曲藝不斷的失去自己的色彩,不再被那么多觀眾所喜愛,學習的人也沒有那么多,南詞逐漸只成為花甲老人的休閑曲藝。年輕人的身影和聲音,都會為將樂投入新鮮的血液也方式,可以更好的弘揚自己的文化,使得其具備新的生命力。傳承和弘揚南詞文化應該充分利用其當代年輕人的人才優勢,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這對學習南詞的年輕人也有諸多益處:第一,南詞的樂曲相對而言更加的親民,可以讓更多的人接受,并且有更多的人去認可,可以加深年輕人的認可;第二,利用文化演出、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演繹,可以使得年輕人更加熟悉、認同這樣的文化,也可以使得年輕人懂得這樣的文化特色,為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南詞藝人劉懷中先生認為南詞能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也得益于歷史典故“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楊時,他的故事,給人們樹立了一個典型,也為文化的發展投入更多的精力。由于將樂南詞多用“土官話”(將樂當地方言)演唱,作為接受“推普文化”的年輕一代,有些零零后對于當地的方言較少接觸,所以對于有些南詞作品難以理解,聽起來也比較吃力,也對南詞的演唱逐漸沒有興趣。矛盾的南詞藝人們一方面想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南詞,一方面又擔心年輕的一代聽不懂方言而無法欣賞南詞的魅力。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隨著時代發展,南詞藝人也創作出許多普通話演唱的作品,幫助年輕人認識南詞。盡管如此,將樂本土南詞的發展依然存在后繼無人的地步,沒有太多的年輕人愿意為其做事,沒有年輕人愿意從事其中。為了打破這一僵局,福建省文聯等部門相互聯合,舉辦了多場比賽,為激勵年輕人投身于文化當中,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更多的精力,使得文化的發展有更多、更為精彩的部分。當代年輕人對將樂南詞的弘揚與發展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將樂南詞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更是一種精神力量,一種文化力量,是地區認同感的源泉。傳承南詞對新一代將樂人來說,既是需要,也是必要。
將樂南詞的傳承與發揚: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將樂在自己以及歷史上無數的民間藝術家的作用下,不斷地發展和融合,都有各個時期的不同文化風格,在歷史的沉積下,發展成為今天蘊含著的文化氣息,扎根于人們當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將樂南詞經歷了曲折艱辛的發展歷程。將樂南詞之美,既得益于有傳統藝術“源頭活水”的滋養,在將樂已經流傳三百余年;更得益于現實生活的培育。許多謳歌時代新風尚、新面貌的南詞新作,如感人肺腑的《趙書記治水》、蕩氣回腸的《歌唱英雄鄭忠華》、迎合時代的《海峽西岸正春風》等作品,都是和諧將樂的時代剪影,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和多重色彩的直接表達,凸顯了南詞這一古老曲調的生機和活力。用符合時代的文化表達方式,帶著文化前進的方式進行表達,展現將樂人民的生活風貌,這才是將樂南詞發揚的方向,也是展現將樂南詞藝術新魅力的必經之路。新老碰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南詞和社會主義大眾文化相交融,使將樂南詞這一傳統文化浸潤著先進文化的雨露流傳永遠。
筆者在親身演唱將樂南詞后,可以感受到將樂的文化魅力。基于此,筆者在大學期間亦曾將南詞說唱作品《程門立雪》與同學分享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將樂南詞這朵藝術奇葩,欣賞它獨具一格的魅力。將樂南詞也從原來的師徒傳授到現在的走進校園,新一代將樂人能在課堂上、教室中學習、演唱優秀南詞作品。正如《程門立雪》中提到的“代代傳承代代新”,這對于年輕一代來說是一種能讓他們直接了解南詞文化的有效途徑。年輕人的加入為將樂南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對于南詞老藝人而言,最能使他們感到高興和欣慰的,也莫過于祖輩流傳而下的文化后繼有人了。
自覺承擔傳承南詞文化的艱巨任務,弘揚與發展將樂南詞文化,是每個將樂人的責任。作為這方土地的一份子,要繼往開來,在新時代奏響南詞妙音,讓將樂南詞在當下及未來都能綻放屬于它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唐進寶.將樂南詞的現狀、特征與成因分析[J].音樂探索,2018.
[2]吳冕之.芻議說唱“普通話”的福建南平南詞[J].曲藝,2016.
[3]成萌.福建南詞[J].曲藝,2012(11):44.
[4]周善美.文南詞的保護和傳承之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2012.
[5]伍榮生.將樂南詞戲的形成和演變[J].中國戲劇,2012.
[6]曾憲林.福建曲藝音樂創作之跨界現象——有感于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福建賽區參評節目[J].福建藝術,2014.
[7]黃秀琴.福建南平南詞源流考[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伍啟苑(1997—),女,漢族,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人,在讀研究生,集美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