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會治理 互聯網 杠桿效應 省力杠桿
作者簡介:陳小明,中共常德市委黨校,碩士,高級律師,法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理論與訴訟技術。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64
疫情前,媒體報道一些政務APP、微信公眾號以及微信工作群的形式主義,各類政務APP層層攤派,縣里讓鄉鎮下載運行,鄉鎮又給村里下命令,而且對關注數與點擊量有要求。批評指出政務APP上面的點擊率再高,也無法反映群眾的滿意率,微信公眾號、微信工作群里上傳的工作場景截圖或錄制的視頻再多,也無法說明實際工作狀況究竟是好還是壞。疫情期間,網上流傳一個段子:說最近一個月的現實充分說明了百分之九十的會是可以不開,剩下的百分之十也可以在網絡上開;許多工作是可以在家里干的;……最后說,微信群還是很有必要的。除開調侃的意思,強烈凸顯了移動終端普遍化大眾化的超強的連接作用,連接了社會,連接了民眾與政府,連接了愛心,助力了社會對疫情的應對。
隨著移動終端的大眾化普及化,傳播的底層架構已發生巨大改變。SoLoMo由“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總起來說,說就是可移動的本地化社交。它代表著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ヂ摼W已經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社會治理從來都是需要廣泛的合作。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這些科技進步互聯網成為工作和社會治理的省力杠桿,否則就會陷入“一正一反難取舍”的尷尬。
新冠疫情應對再一次昭示,風險社會的治理必須是政府和社會廣泛的合作治理。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已經是我們面對的重要課題。信息技術發展對與社會變革的歷史性杠桿效應已經并將繼續體現。互聯網的杠桿效應不時發生??此撇灰俗⒁獾募氉?,但結果往往能撬動一個局部巨變,甚至帶動某個社會系統的突變;看似微小的社會個體居然撬動社會大勢。
當今社會已經嚴重地網絡化互聯化,社會治理已經深陷網中。然而,也不乏身處網絡時代,卻總是對網絡感到恐懼,將網線視作導火索,總怕惹火燒身;縱然上得網來,卻習慣于靜坐桌前,不能實時跟進,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不能讓互聯網變成省力杠桿。
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高度契合是治理完體系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治理理論與實踐重要的命題。在互聯網時代,良好的社會治理就必須通過發揮互聯網杠桿效應而達成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網絡社會是由通過互聯網場景下發生社會交往的人耦合而成的社會系統,是人類社會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現實社會中的人,以互聯網為紐帶,通過信息交換而形成的虛擬社會。網絡社會的存在以現實社會為基礎,其存在的技術基礎是現實社會的軟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體基礎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網絡社會中的內容都是現實社會存在內容的電子化形式。這種情形,一方面促使傳統治理能量向基層社會延伸,并在區域化的微觀治理發生了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微觀基層社會主動性自發性逐次得到加強,基層社會力量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逐步加強并規范。這一新的趨勢表明,傳統社會的治理權力和微觀社會自發力量協同運行的態勢正在走向我們,互聯網成為省力杠桿的新的治理途徑正在顯現。
在社會治理方面,互聯網具有可能的杠桿效應,但互聯網并不必然成為當下治理的省力杠桿。一方面網絡越來越成為民意表達和利益訴求的便捷工具,以其獨特的便捷性已被深陷網絡的組織或個體深刻認識和廣泛運用。通過網絡的社會治理是我們面臨的革命性變化,它實時及時映射出社會現狀,且為普遍的民眾參與現代政治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一方面它具有發生蝴蝶效應和杠桿效應的雙重可能性,已經并將繼續對當今社會帶來危機與挑戰,避免蝴蝶效應和杠桿效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所有的網絡技術與創新成為未來社會的省力杠桿有著無限的可能。阿基米德有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說的就是杠桿原理?!赌印そ浾f下》說“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要讓杠桿成為省力的工具,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杠桿原理告訴我們,省功是不可能的。
互聯網具有信息傳遞的杠桿效應。網絡運行的杠桿效應?;ヂ摼W弱化政府和組織的同時開拓了個人參與社會的方式方法。通過“熟人圈”“趣味圈”“行業圈”搭建縱橫交織的社會聯動機制,動員多元化力量有序又隨機參加到整個的社會治理的行動體系。廣泛渠道多參與的龐大的網民群體圍繞社會上存在的現實危機和潛在危機,能夠在很短時間內發揮作用,釋放巨大的社會能量,引發廣大網民采取共同行動達成社會治理的目的效果。
互聯網具有社會監督的杠桿效應?;ヂ摼W時代是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的發展時代。信息自由流通可以用來做好事,當然可以用來干壞事。我們要看到互聯網融匯了大眾傳媒、社會媒體和網絡社會,切實打破了傳統監管信息橫向不連接、縱向不貫通信息孤島效應。公民的監督權在互聯網時代得到巨大拓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些都充分揭示了互聯網打破舊社會監督機制,構建新社會監督機制方面的現實可能性。
互聯網具有治理效能評估的杠桿效應。網絡時代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網絡參與問題特別是促進提升參與效能的研究,對促進公民網絡參與的規范化,提升網絡參與的實效性,推進公共治理適應實時連接的網絡化。建立網絡民意表達機制,及時掌握民生需求;必須利用網絡提高綜合監管科技含量,強化預防性監督機制。
要想省力,力臂的長度就必須大于阻力臂的長度,這才是省力杠桿?;ヂ摼W的本質是連接,哪里有網絡,哪里就有信息互聯,信息傳播和連接,這是人類信息傳播發展歷程一個革命性變化。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即時生產、即時上傳、即時傳播,形式也多種多樣,靈活靈動,只要你創意足夠,就有不盡表現,不意效果。隨時隨地多種形式的溝通,對溝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深度洞察社會心理的基礎上,從心出發,以直抵人心的內容,走心精彩的策劃,感化調動目標的情感與情緒。大數據、云計算新技術讓個人信息標簽化,通過主動隨機匯集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進行分類甄別,精準勾畫出社會生活的動態場景,是未來技術運用主要場域。當互聯網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我們必須學會讓互聯網成為省力杠桿。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領導干部學網懂網用網的重要意義,“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用扁平化思維連接群眾,讓工作方式適應網絡帶來的革命性變化。變則通,通則久,網絡就會成為社會治理的省力杠桿。
適應網絡社會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社會治理必面臨新的變革。社會治理的技術手段必然面臨又一輪更新,在微觀治理方面,充分運用互聯網時代多種信息手段和工具,特別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實現社會大聯通。以社會信息系統為綜合治理平臺,引入人臉識別和AI技術,實現系統自動抓拍、自動預警、自動派單處理,為城市管理執法以及服務獨居老人、社區矯正等特殊群體提供技術支持。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讓居民們迅速便捷地參與社會治理。尤其建立滲透性彌漫性的微觀信息反饋系統,隨時實時匯集民意,及時回應社會需求。
宏觀治理方面,利用大數據克服政府縱向分工的治理局限,提高橫向的通約性,使社會治理更具有常態性和系統性;大數據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社會公眾的普遍需求,使社會治理具有公眾性;大數據能夠為政策制定的提供精準信息,能夠使社會治理更具科學性;利用大數據能夠預測人們的行為趨勢,甄別社會發展的風險,使社會治理具有預見性。
讓信息傳遞的力臂、社會治理的力臂,效能評估的力臂得以延長,互聯網就有可能成為社會治理的省力杠桿。發揮互聯網在社會治理上的杠桿效應就是要以信息化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社會治理與服務平臺為基礎,統籌各類服務資源作為切入點,立足于滿足社工、居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需求,構建涵蓋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綜治、社會組織、便民服務等于一體的智慧化綜合管理、服務和提供決策依據的平臺。
總之,讓互聯網成為社會治理的省力杠桿,就會把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變成精準隨時及時的合作伙伴關系,讓通過互聯網的社會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完善的著力點,成為國家治理能力新的生長點。
參考文獻:
[1]李皓明.互聯網時代意見領袖影響下的大眾媒體傳播轉型[J].新媒體研究,2019(6).
[2]林嘉澍.互聯網:大眾力量的杠桿效應[J].中國電子商務,2007(3).
[3]岳少華.社會治理精準化?需要大數據思維[N].經濟日報,2016年12月15日.
[4]李樹仁,等.可持續發展系列:網絡與風險[M].氣象出版社,2011.
[5]習近平.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勵廣大青年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N].中國青年報,201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