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南是上海市奉賢區奉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簡稱中心)的全科醫生,成為白衣天使或人民教師是她從小的夢想。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暴發期間,醫務人員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更加堅定了王燕南成為醫生的信念,2009年大學畢業后,她便扎根在奉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彼時的她一定沒有想到,數年后中心同時圓了她成為醫生和教師的兩個夢想。
中心地處上海市奉賢區北大門,位于黃浦江畔,管轄區域44.28 km2,總建筑面積11 984 m2,屬地化管理30個村(居)委,服務人口15.28萬人。中心下設2個門診部、1個站點,核定床位40張,實際開放床位70張,擁有全科、中醫、婦女保健、口腔及康復等醫療服務團隊;配備7個家庭醫生工作室,9個村衛生室;在崗職工211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89名,全科醫生48名,本科及以上學歷126名,中、高級職稱69名。
中心是上海市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社區教學基地。近5年來,借助郊區基層社區教學基地建設的有利契機,中心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又陸續創建成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西渡全科醫學臨床教學與培訓基地、復旦中山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社區教學基地、上海衛生系統文明單位、WHO健康促進單位、上海市先進集體、上海市三八紅旗集體、上海市優秀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血管健康管理中心示范單位、全國基層醫療機構呼吸疾病規范化防診治體系與能力建設優秀單位及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培訓基地等。
1 崗位轉變,初心不變
初出校門時,兒科專業畢業的王燕南期盼用她的所學治愈所有需要幫助的寶寶。進入社區工作后,由于兒科科室的萎縮,她被安排在婦產科崗位工作,更早地擔負起了守護未來寶寶健康的重任。工作幾年后,王燕南有幸師從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吳長根教授,在兒科教學門診進行跟師學習。作為中心師資,她又參加了中山-西渡全科示教門診培訓,逐漸由專科醫生轉向全科醫生,由專科門診轉向全科病房。每次崗位角色的轉變都是一次新的挑戰,但她總是秉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信念迎難而上。在早孕健康管理門診,新晉準媽媽們和她親如姐妹;在兒科專病門診,她溫柔地安撫寶寶們的病痛;在全科病房,患者和護工們都親切地稱她為“王妹妹”;在全科門診,她用全人群照顧理念守護患者健康。王燕南的全科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一次次的轉崗經歷中不斷得到提升,她先后獲得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證書、奉賢區孕產婦全覆蓋管理工作先進個人獎、上海基層兒科論壇技能比賽團體三等獎和奉賢區全科師資評估綜合全能金獎等榮譽。
2 始于感動,忠于責任
17年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肆虐中國,醫務人員前赴后繼地奔赴疫區,不分晝夜地救死扶傷,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這種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感動了王燕南,也讓她堅定了成為醫務人員的決心。
17年后的今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王燕南雖然不能成為“逆行者”,但作為社區百姓的健康守門人,她積極投身到工作一線,白天在發熱門診看診,夜間值守病房,有時還需上門對重點地區回滬人員進行測量體溫、核實流行病學史、告知注意事項及解答醫學相關問題。穿上防護服在發熱門診看診期間,王燕南的內心既緊張又平靜,緊張的是對接診發熱患者和篩查疑似病例的工作任務,她必須小心謹慎、不能有絲毫差錯;平靜的心情則來自于選擇這份職業的初心,來自于職業所帶來的天然使命感。
3 言傳身教,教學相長
言傳身教是王燕南一貫秉持的教學信條,她認為身為師資不僅要教學,還要示范,這樣才能讓學員更感性地理解全科醫生工作,培養全科理念,領悟全科醫生的工作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當第一批“3+2”助理全科醫生來到中心婦科門診觀摩學習時,雖然只安排了半天的教學時間,但王燕南還是認真完成了教學任務。她向學員介紹了產前管理門診的工作重點,并放手讓學員自己動手建立孕婦健康檔案,親身實踐的教學方式也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本科生,在面對“5+3”規培生和碩士生學員的時候,王燕南也經常感到自身業務能力及臨床技能的欠缺,如何做好傳道并能游刃有余地解惑一直是她努力的目標。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學任務促使她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在工作之余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技能,并多次在奉賢區的師資考核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中心始終致力于“醫”、“教”、“研”能力的齊抓共進,注重對醫務人員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通過搭建平臺提升醫務人員的科研能力。王燕南目前已發表1篇論文,并成功申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青年項目課題,開啟了科研之路。在她身上,教學相長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醫生和教師兩種職業結合的崗位工作帶給了王燕南更多的挑戰和機遇。“醫療要有溫度有高度、教學要有內涵有引領、科研要有價值有要求”,王燕南謹記中心領導的諄諄教誨,在中心搭建的工作平臺中不斷成長,堅信基層社區的崗位會有屬于她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