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娟

摘? 要:踏跳與騰空是跳遠技術的關鍵環節,涉及踏準、力度、高度、并腿等多項技術要求,一直是小學體育課和田徑項目的教學難點。該文從涂染加寬踏跳板、色彩對比促踏準,配掛鈴鐺助跳板、音量大小提力度,設置排球摸高器、騰空觸球增高度,擺放皮筋橫桿線、并腿過線控角度四個方面,介紹了優化蹲踞式跳遠踏跳與騰空技術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蹲踞式跳遠;踏跳;騰空;技術;妙招
蹲踞式跳遠由助跑、踏跳、騰空、落地四部分組成,其中,踏跳與騰空是跳遠技術的關鍵環節,涉及踏準、力度、高度、并腿等多項技術要求,一直是教學難點。為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掌握其技術要領,許多教師嘗試并運用了多種方法,但是效果大多不盡如人意。筆者通過反復研究與實踐,摸索出了四個優化踏跳與騰空技術的妙招。
一、涂染加寬踏跳板,色彩對比促踏準
在蹲踞式跳遠的練習中,最經常出現的“致命點”是踏跳不準確,這個現象在比賽中尤為“可怕”,特別是運動員在比賽中因踏跳的不準確而影響比賽成績,甚至還因犯規而沒有成績。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加強改進蹲踞式跳遠踏跳的準確性非常重要。學生在跳遠中的助跑距離一般為20~30米,塑膠跑道上的踏跳板實際上是一條寬20厘米的白色塑膠線段。學生每次助跑準備時,站在距離20米遠的地方觀看踏跳板,踏跳板的水平面與兩眼視線的折射角度在20米距離中變成一條很窄的小線段,在視覺感官上就稍有欠缺,不好把握。顯然,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練習很難準確踏跳上板,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而影響最后踏跳的準確度。踏跳教學中一般采用步點丈量法進行踏跳訓練,由于小學生屬于初學者,經驗不足,很難穩定步伐,往往踏跳不準確。為此,筆者發現在塑膠跑道場地中,將踏跳板向助跑方向加寬至30~50厘米,涂染上與塑膠跑道色彩差異大或飽和度較高的顏色,經過加寬、涂染后的踏跳板視覺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在快速助跑中能較好地保持踏跳狀態。如果是其他場地,同理可將踏跳板的寬度加大,再選擇與跳遠跑道差異較大的顏色涂染后安裝即可。完成踏跳板的優化后,先讓學生反復練習短距離助跑踏跳,要求學生踏跳要上板且不超過踏跳板,最后再讓學生全程助跑踏跳。學生的踏跳信心倍增,教學效果明顯,踏跳的準確性有了顯著提高。
二、配掛鈴鐺助跳板,音量大小提力度
蹲踞式跳遠中踏跳的首要任務是充分利用助跑速度,獲得盡可能大的力量,以初速度和適宜的騰起角度向空中騰起。該動作分為踏跳腳著地、緩沖和蹬伸三個階段。這些專業術語對于小學生來說基本是很難聽懂的,即使聽懂了也很難理解并掌握。一般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強調的是力度的充分發揮,也就是踏跳成功的先決條件。然后,通過助跳板這一輔助教材進行踏跳的練習,學生的踏跳動作也能在這一練習中得到初步的提高。針對這一練習,學生對于踏跳的力度倒是不難理解,但自己每一跳力度的大小卻很難快速感受到。對此,筆者在借用助跳板輔助練習中,在板的踏跳面下方貼了一條穿滿鈴鐺的繩線,只要踏跳震動助跳板即會發出響亮的鈴鐺聲,根據每一次踩踏力度的大小,鈴聲音量也隨之變化,力度越大則鈴聲越響亮。這樣一來,每一次的踏跳,學生就會根據助跳板發出的鈴聲大小,立刻感受到自己每一次踏跳的力度,并且通過鈴聲的對比,甚至感受到與同學(或隊友)相互間踏跳力度的差距。在配上鈴鐺的助跳板輔助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相互對比相互促進,又能結合鈴聲大小,不斷地分析與自我總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設置排球摸高器,騰空觸球增高度
蹲踞式跳遠踏跳后的騰空動作,因騰空后不同的騰空角度而有所差異。踏跳后產生的身體向前的旋轉力,與踏跳腳踏跳制動力大小有密切關系,騰空的角度與高度非常重要。因此,有效應用輔助器材,把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變動為靜、變快為慢、由淺入深地展示教學重點與難點顯得尤為重要。在常規的蹲踞式跳遠教學中,教師雖然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做了具體的講解,但由于動作具有連貫性,每次示范都是在瞬間連貫完成,不利于學生對各環節動作技術的觀察和模仿,更不利于動作技術快速的形成表象,這時候利用輔助器材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以促進動作技術的掌握。基于這一思路,筆者在課后應用了跳高架和小排球制作了輔助器材——“摸高器”。具體的制作與練習方法如下:首先準備一副跳高架,橫放好跳高桿后加固綁定兩端,確保不掉落,然后準備3個小排球(重量約為80克)懸掛于橫桿上體現不同高度,這時,“摸高器”也就制作完成了(圖1)。練習時,先讓學生反復進行3~5步助跑踏跳后挺胸擺臂觸球,觸及高度越高說明騰空高度越理想。根據學生的騰空高度與適宜的角度,教師應注意觀察,及時調整助跳板與“摸高器”的最佳距離,“摸高器”的高度也要根據學生的身高和彈跳能力及時調整到學生踏跳騰空后的最佳位置上(圖2)。總之,騰空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教學的某些實際情況,利用輔助器材對動作技術進行分解練習,并將動作技術的抽象理解化為形象感觀,增強了趣味性,又突破了重難點,活躍了課堂氣息,從而有效地提高騰空階段的教學效果。
四、擺放皮筋橫桿線,并腿過線控角度
踏跳結束后立即進入騰空階段,學生要保持踏跳結束時的跨步姿勢向前向上騰起。上體保持正直,擺動腿的大腿繼續高抬,兩臂向前擺動,踏跳腿開始向前上方提舉,逐步與擺動腿靠攏,在空中形成蹲踞的姿勢。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往往會見到學生在練習時對踏跳后踏跳腿屈膝提舉向擺動腿靠攏,在空中成蹲踞姿勢(并腿)這一動作較難理解掌握。學生在學練該動作時,或是擺動腿和踏跳腿提舉得不夠高,或是上體沒有前屈。如果學生在練習該動作的過程中,教師僅采用語言提示的方法,對于學生的幫助并不大,因為整個跳遠的過程從跳起到落地的時間極短,他們往往在聽到教師的提示信號后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就已經落地了。筆者在并腿的輔助練習時,充分應用跳高架,將桿換成橡皮筋,皮筋與地面的具體高度根據學生的身高與跳遠能力做調整,要求學生踏跳助跳板騰空后,兩腿均要越過皮筋高度的并腿練習(圖3)。此輔助練習是應用“條件反射”的過程,同時也是應用運動的“技能遷移”,根據條件反射泛化原理,相似刺激物可引起相同的反應。練習前,要求學生跳過皮筋時成蹲踞姿勢。當學生看到皮筋高度,心理上就已經明白了并腿動作必須在踏跳后越過皮筋前完成。在這種限制條件下,學生練習騰空后的蹲踞姿勢,就容易了許多。跳遠畢竟是以跳得遠為目的,所以皮筋的高度和遠度也要根據學生的跳躍能力及時調整,當學生形成動力定型之后就可以撤掉皮筋,收效特別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