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聲樂教學,目標是對于學生多方面專業素養的養成。其中,審美意識的培養是最基礎且最關鍵的任務之一。為了保證學生具備獨立的審美,我們應當進一步提出相應策略,通過經驗與理念的分享拓展自身的眼界,為自身的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關鍵詞】高校教學;聲樂教學;審美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138-02
【本文著錄格式】張兵.試分析在高校聲樂教學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J].北方音樂,2020,04(08):138-139.
高校聲樂教學與其他階段的聲樂教學有著不同的意義,這一階段的聲樂教學,關系到學生多方面素養的提升,包括對于音樂的理解與演繹能力。為此,我們需要深入思考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審美意識培養的策略,共同分享經驗,共同進步,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意識培養
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藝術審美意識的培養是主要任務之一,為了在這一階段達成聲樂教學目標,教師首先必須分析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審美意識培養的現狀。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網絡時代下,思想也更加傾向多元化,而且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入以及學生追趕風潮的心理,會使其盲目推崇被大眾廣泛認可的音樂,而并沒有鑒賞的意識,沒有自身對于音樂的見解。這就導致當今的許多學生認為國外音樂作品優于國內音樂作品,現代音樂作品優于古典音樂作品。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養成獨立的審美,教師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當前所處的文化環境,必須要更加重視審美的培養。例如為了培養學生對于古典音樂的興趣,便應當首先掌握古典音樂的特點。一般來說,古典樂曲普遍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是演繹性強,即是說往往是與特定的故事背景相融合;其二是對于音部的區分相對明確,例如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等等;其三是咬字發音韻律性強,符合音樂的韻律,學生通過練習古典音樂的演唱,不僅能夠更加精準把握音域,同時也能夠掌握咬字發音的方式。除此之外,教師應當通過古典音樂的鑒賞與學習幫助學生擺脫局限性的認知,因為有許多古典音樂其質量與美感是現代音樂無法匹敵的,學生要拓展眼界、擺脫陳舊的觀念,才能夠對音樂有新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盡可能讓音樂鑒賞與學習擺脫風格上的限制,包括美聲、流行、爵士等各種風格,教師都應當有所涉及,學生的思想越開放,自身的審美就越獨立,不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可見,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至關重要,不容忽視,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對于學生審美進行培養的途徑,進而確保自身的聲樂[1]。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審美意識的途徑
(一)反復體驗
量變引發質變,這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同樣是適用的原理。嚴格來說,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對一種音樂風格或是某個特定創作者的音樂作品加深了解,對于同類型作品的整合至關重要。為了體現出這種方式的優勢,教師對于教學素材的選擇,因當盡可能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大量選擇同類風格或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讓學生通過同類作品的鑒賞與學習,掌握當前歌曲類型的特點或是演唱技巧。學生學習識譜,能夠發現同類歌曲在曲譜上的規律,并且掌握歌曲的發音特點,熟練演唱。隨著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歌曲的特征了解愈發深入,對于歌曲的演繹也會更加嫻熟,對于自身的演唱風格更會逐漸明確。為了達成實際的引導目標,教師首先應當重視同類歌曲的數量,滿足幫助學生熟悉歌曲的目標。單個學生在特定時間范圍之內,鑒賞或是演唱的作品應當達成特定數量要求,這樣才能夠逐漸明確自身的審美,意識到自己是否對于組合類音樂有興趣。但是具體的鑒賞與學習數量,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因為每個學生在觀念及音樂理解能力上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在鑒賞與學習要求上也各不相同,部分學生在聽了同類型的一兩首作品之后便能夠清晰闡述歌曲的特點及演繹重點,也有一部分學生即便聽十首同類型的作品,也很難掌握歌曲的風格特征及演繹方式。而反復體驗的目標,正是通過不斷地刺激激發學生的反映。即便是同類型作品之間有一定的區別, 學生通過對比也能夠逐漸發現歌曲的共通點,擺脫對于一類歌曲的單一認知。一言蔽之,只有人的見識增長才能擺脫以往對于審美過于局限的理解。
(二)體現歌曲美感
音樂的創作與美密切相關,歌曲的演繹也是為了體現出美、體現出情感。因此,教師只有擺脫單純追求技術的教學理念,才能夠讓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更深刻,對于音樂的演繹更靈動。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意大利古典歌曲《阿瑪麗莉》時,首先必須要對歌曲的背景加深了解。這首歌的創作者為卡契尼,是1602年曲集《新音樂》當中的第一首歌曲。這首曲目自問世以來,便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至今仍然是美聲唱法的代表性曲目之一。部分學生在剛剛接觸這首曲目時,因不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及唱詞含義,會認為這首曲目的風格是落后的、怪誕的、缺乏韻律感的,教師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加深理解。這首歌曲的歌曲并無前奏,整個旋律當中最為突出的是7(xi)這個音,且十分重視小2度音程,所以整首歌曲的旋律十分陰郁,甚至體現出些許怪誕,使人不易理解。而學生能否加深理解,取決于教師的引導方法,首先教師應當尋找一個適合的模板,因為演繹這首曲目的不止一人,但是每個人演繹的感覺卻有所不同,也有人不適合演繹這首歌,而教師選擇合適的模板則能夠讓學生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是這同樣是較為主觀的問題,因為每個學生在不同演唱者演唱這首曲目時的感覺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多收集幾個人的演唱視頻,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比去體會這首曲目在不同人的演繹下會有怎樣的特征。此外,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作為聲樂教師自身的演繹對于學生同樣有著重要影響。為了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教師應當利用自身對于歌曲的演繹表現出自身對于曲目的理解,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的體會是最為直接的,即便學生并不認為教師的演繹是最好的,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便說明自身對于這首歌有了獨立的理解,這都是好事[2]。
(三)潛意識培養
人的審美并不是表象,而是存在于人潛意識當中的一種認知,往往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與人的個性及觀念有關。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首先應當從學生的個性引導開始,根據學生的個性去激發其潛意識,擺脫盲目跟風,真正遵循自己的內心對于音樂的喜好。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潛意識,不但要在歌曲的積累上下功夫,同時也要在課堂的引導上做好革新。首先,教師應當留出一定的時間與學生共同討論對于音樂審美的認識及對于流行的認識。教師應當提出一些能夠啟發學生的問題, 包括你認為好的音樂是什么樣的?是廣受歡迎的音樂?還是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獨樹一格的音色或是唱法)?抑或是歷經多年依然廣受關注的音樂?此外也可以讓學生列舉出自己喜歡的一些音樂或是創作者,并且分析喜歡這首歌或是這個創作者的原因。通過與學生的討論教師能夠一定程度掌握學生的審美,如果學生存在盲目跟風的情況,教師也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去引導學生就會事半功倍,因為只有首先了解才能夠更好地掌控。這里所說的掌控,并不是掌控學生的思想,而是掌握激發學生潛意識的重點。例如部分學生很喜歡追求流行,同時認為自己喜歡怎樣的歌曲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究竟是因為跟隨風潮而喜歡或是這類曲風或是這首曲目迎合自身潛意識喜好。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間隔測試法,選擇當前熱門的歌曲,在傳播最為廣泛的時候讓學生鑒賞,而在歌曲已經不再流行的情況下,讓學生回憶歌曲的旋律與歌詞并且再次鑒賞,如果學生潛意識當中對這首歌曲并沒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只是盲目跟從他人喜好,那么學生便很容易忘卻這首歌;反之如果這類歌曲或是這首曲目在學生潛意識當中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學生則會很快回想起歌詞與旋律,這才是學生獨立審美的體現,其不為外界因素所影響。
(四)教師自身的審美養成
教師是學生成長學習的引路人,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有主見,有自己獨立的音樂審美,學生也會懂得如何欣賞音樂,如何演繹音樂。反之教師如果不具備獨立的審美,那么便很容易對學生的審美觀念產生影響,讓學生逐漸變得盲目。所以教師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必須要注重平日對于自身審美的探索。雖然教師也許當前會認為自己已經明確了自己感興趣的曲風或是曲目,但是隨著見識越來越廣,教師的認識也會隨之革新,只有見多才能識廣[3]。
三、結語
聲樂教學在高校教學體系當中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對于學生藝術審美的養成,是教師的關鍵任務之一。為此以上討論了對于學生審美意識培養的要點,望與相關人員共同分享,共同尋找未來開展教學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孫鏡軒.聲樂教學中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3):189.
[2]李世鵬.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意識培養探析[J].藝術評鑒,2016(12):57-59.
[3]莫大尼.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審美意識的途徑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5(10):190-192.
作者簡介:張兵(1981—),男,河南省開封市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