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乃平 李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高校師范類專業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合格師資的搖籃,要守師范之本,行教育之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提升師范類本科生的思想政治和教育實效。本文以河北北方學院為例,調查分析高校師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發展現狀,并提出若干關于“課程思政”建設在師范類專業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的有效實施策略,促進師范類專業課程發展與“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關鍵詞】課程思政;師范類專業;示范課程
中圖分類號:G6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45-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的歷史洪流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校師范類專業作為培養基礎教育階段合格師資的搖籃,堅守師范之本,力行教育之源,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全國高校相繼開始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教育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為載體,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通過“課程思政”發揮每一名專業授課教師及每一堂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等融入專業課講授中,讓專業課程上出“思政味道”,讓專業教師挑起“思政擔子”,讓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
一、師范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自古以來,我國的教師地位就很高,“天地君親師”五字成為人們長久以來祭拜的對象,充分地表現出儒教民眾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長輩的懷念之情。歷朝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教化廣大百姓,延續著尊師重教的傳統。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由此可看出,教師承擔著傳授知識答疑解惑的職能。教師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還是因為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教師在傳道、受業、解惑的同時,還肩負著教化人心和以德育人的使命,包括一個人的思想修養等道德方面的教育。
自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教師的地位也幾經沉浮,經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等先進思想對廣大民眾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西式教育備受推崇,教師的地位和影響也備受當局政府重視,涌現出了蔡元培、梅貽琦、胡適、張伯苓等一大批教育家,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師范教育承擔著培養初等教育階段和中等教育階段教師隊伍的重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黨和國家高度師范教育的發展,師范院校在全國遍地開花。為鼓勵推進師范教育全面發展,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從2007年秋季入學的新生起,在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六所部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等師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師范類專業的學生的培養質量直接影響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師資隊伍質量。在師范類專業教育教學活動中,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緊密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授專業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德性和素養,注重將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引導師范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與師范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幫助師范專業學生解答思想困惑、價值困惑、情感困惑,激發其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幫助其在未來的教師職業生涯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
二、師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分析
近些年,關于某些教師師德敗壞違法亂紀的案例因影響極其惡劣經常被媒體報道而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這些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和專業研究領域甚至遙遙領先,而在職業道德和人格修養方面堪稱偽君子和真小人。教師隊伍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師德敗壞道德淪喪的偽君子,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是因為我們在師范教育中往往強調師范技能的訓練和提高,而忽視了學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的培養。在師范教育師范類專業建設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師范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更高質量的全面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長期以來,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思政課習慣“單兵作戰”,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師范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孤島困境”。筆者以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兩所高校——河北北方學院和張家口學院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等形式,研究張家口地區高校師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通過學生問卷調查發現,有高達60%的師范類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和自己所學的專業課程的緊密程度一般,只有19.36%的師范類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和自己所學的專業課程結合密切,10%的師范類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和自己所學的專業課程完全無關。在對相關專業課教師的訪談中發現,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自己專業的個別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相關度較低,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去推行并實現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統一。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這兩所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在教學形式上主要還是采取的傳統的大班教學,學生人數眾多,課堂互動較少,不能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在教育教學理念上,沒有充分重視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未能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僅僅局限于增開幾門課程,增設幾項活動,或者生搬硬套一些思政元素機械地加入到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只重知識傳授,忽視價值引領”的問題,“課程思政”并未與專業課程水乳交融。在教學教法上,方式過于單一,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新時代的高校師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已經勢在必行,并且迫在眉睫。
三、師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建議
(一)踐行“三位一體”的育人思路
“課程思政”的改革和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立足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和學科優勢,根據學科及專業課程的特點統籌規劃,整合“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目標,統一本專業授課教師的育人思路,保證“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二)加強師范類專業課程內容建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
河北北方學院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相繼印發了《中共河北北方學院委員會關于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實施意見》、《河北北方學院課程思政實施辦法》和《河北北方學院關于開展課程思政校級示范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關于師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文件指出,建設多門在線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成立課程研究小組,授課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說課等方式,打破原有的學科思維束縛,術道結合,深入拓展教學內容,對照《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和《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將專業課程知識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全力挖掘蘊含于專業課程中的顯性及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針對師范類課程教學大綱,注重精講作品篇目的選擇,從原來的側重文學性、藝術性調整為突出文化淵源、詠史懷古、人情練達等方面,將課程的具體授課內容與對應的思政點形成一一映射,引導師范生在專業視域下認識社會熱點問題,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四個“自信”,促進師范生高尚師德的形成。
(三)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提升
提升專業教師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針對不同的“課程思政”的講授內容設計對應的教學方式。如講元雜劇《竇娥冤》時,可采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竇娥、蔡婆婆等角色,通過對白、表情、動作等方式來再現故事情景,體驗竇娥善良勇敢的品德、生死分離的悲慘情景以及劇本的悲劇意蘊。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學生對教學環節的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情感、理性與行為認同的統一,以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古典情懷、現代擔當以及未來思維。同時,也使師范類學生對教學技能運用有了切實的感悟。
(四)加快思政元素紅色案例庫的建設
根據師范類專業的特點,建立和完善系列化的紅色資源教學案例庫,教學案例需充滿思想政治元素,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相映射,案例要有效結合基礎教育領域的重點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等,突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師德師風教育等方面。各專業可每學期進行一次評比活動,加強專業課教師對優秀案例的學習和感知,進而達到優秀課程資源共享的效果。
在師范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課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上好專業課程的同時,又能感受到課程思政的熏陶,實現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3]顧明遠,檀傳寶.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代玉良.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
[5]劉欣.“課程思政”的內在價值與實踐路徑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