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德 陳楠

摘 要: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國際化要求不斷提高。以高校中外聯合培養項目為例,從全過程管理的角度出發,針對目前項目創建及宣傳、項目計劃、項目實施、項目結束四個階段中存在的戰略規劃不明確、傳播宣傳不充足、內部管理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普遍性問題展開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以期提高中外聯合培養項目的管理水平和實施效果。
關鍵詞:雙學位項目;中外聯合培養;全過程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8.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2-0147-03
源于1997 年《里茲本公約》的“雙學位項目”是指學生在達到基礎知識和語言考核標準后,在兩所或者兩所以上的具有合作協議的高等院校中完成所有學位課程,并取得學位證書的學習項目[1]。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在國際化大趨勢的驅動下,眾多高校通過雙學位項目與國外高校建立聯系,學習國外優秀教育理念,增強高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之國家對于留學生的優惠政策(如創新創業激勵措施、落戶政策、免稅購車等等),眾多學生的參與也促進了“雙學位項目”的開展。
雙學位項目在國內高校的實踐過程中,往往以“2+2”或“3+2”的形式開展,即前兩(三)年在國內高校學習,后兩年赴外國高校學習,用四(五)年修足兩校的課程學分,達到兩校的學位要求,可同時獲得國內和國外兩所高校的學士學位。這類雙學位項目既開拓了學生國際化的視野,也推動了中外高校間的國際合作。因此,研究探索中外高校“雙學位項目”模式對于增強高校國際化水平,推動“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雙學位項目”模式根據參與對象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分類,本文探討的“雙學位項目”模式是指學生完成中外雙方高校共同認可的學習任務之后取得雙方學歷學位證書的項目模式。
一、全過程管理視角下高校雙學位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本文從全過程管理的視角下將高校的雙學位項目分為四個階段,從高校的角度,四個階段分別為項目創建及宣傳、項目計劃、項目實施、項目結束。相對應的,從學生的角度分別為項目信息獲取、項目申請準備、項目學習實施、完成項目四個階段(如下圖所示)。各個階段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如下:
(一)項目創建及宣傳過程
1.合作高校之間信息溝通不徹底,缺乏戰略規劃。源于地理空間跨度大、時間緊迫、學校經費等條件的約束,部分高校在開展中外雙學位項目的前期調研不充分,信息溝通不徹底。在項目創建時只是對項目模式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對項目的合作領域有一個簡單的共識。而該領域是否可以內嵌到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中去,該項目可持續性、合理性是否能夠通過論證值得深究。
2.宣傳渠道單一,宣傳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雙學位項目的宣傳多以高校官方網站或國際合作處網站為主,配合宣講會等形式,渠道比較單一。學生在有類似項目意向的時候才會更多地關注此類信息,存在出現學生錯過報名時間等問題的可能。同時,雙學位項目模式要求宣傳人員充分了解項目內容,對項目開展過程有可能存在的困難、面臨的挑戰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宣傳人員較高的專業素養(良好的英文水平、認真踏實負責的工作態度等),但高校管理人員存在著的參差不齊的狀況,極大影響了項目的宣傳效果。
(二)項目計劃過程
1.項目的規劃與課程設計不完善。受項目創建之初的信息溝通不徹底、缺乏戰略規劃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在進行項目的規劃與課程設計時在項目的教育主體、課程設計、學位授予等一項或多項方面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為下一步項目的順利實施埋下了隱患。參與雙學位項目的學生在參與該項目完成相應課程之后能夠獲得兩個高校的學位,教育主體的不明確,導致后續的高校福利能否同時享受等問題。
2.缺乏項目實施的信息反饋機制。任何項目從開始籌備到成功完成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從項目的實施中不斷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進而得到改善是最為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但是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出于地域、時差、高校管理等原因,導致項目實施過程的信息反饋困難,加之高校人力資源沒有到位,導致信息獲取及反饋困難,難以形成正向的反饋機制。
(三)項目實施過程
1.內部質量管理工作不到位。中外聯合培養項目牽涉部門眾多,從高等學校內部的各個院系,到國際處、教務處、學生處等多個管理部門均有涉及。而且中外高校之間不同的管理理念、培養方法及管理制度,每個環節都需要雙方不斷溝通和協商。不同的高校都根據自身和項目的學科特點等積累管理經驗,嘗試制定質量管理的方法[2]。具體表現在缺乏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松散、缺乏反饋信息的收集等等問題。有不少高校存在著因管理實際分開而帶來的管理缺位的問題,項目的內部質量管理無法得到保障。
2.缺乏價值觀教育環節的沖突引導。雙學位項目模式的教育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著“理想與現實”“集體與個人主義的”“功利與非功利主義”“法治與人治”“東方與西方價值觀”“民族與外來文化”的沖突[3]。因為學生與高校信息不暢等原因造成的管理缺位問題,導致此類項目普遍存在著價值觀教育環節沖突缺乏適時引導的情況。導致部分學生在繁重課業的壓力下,精神上的需求無法滿足,甚至有可能產生極端想法。
(四)項目結束
1.缺乏系統考核指標,沒有發揮評價的發展功能。目前,高校的中外聯合培養項目以執行為主,對于項目的考核評價也僅限于統計申請人數、錄取人數、就業率、深造率等簡單指標,更談不上系統的考核指標了。項目的運行情況到底如何,預設的目標是否達到。如果沒有達到,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進一步地進行改善。而系統的考核指標的缺乏就使得難以發揮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進而難以根據項目的實施把握項目發展方向。
2.缺乏項目結束的后續指導。項目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大學生涯的結束。項目結束后的學生面臨著就業或繼續深造的選擇。而現實情況中,許多加入“2+2”項目的學生由于繁重的課業、兩地學習的困難,與不參加項目的學生相比存在著錯過就業黃金期、缺乏實習經驗等問題。另外,如果想繼續深造,國內統考制與國外申請制也存在不同的流程,參加雙學位項目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暑期夏令營等國內高校保送研究生的機會。眾多高校的此類項目中缺乏項目結束后的后續指導,使得此類項目結束后,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有較大的困擾。
二、實現高校雙學位項目全過程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雙學位項目培養模式設計
雙學位項目培養模式在建立之初應根據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做出頂層設計。相關高校在進行“雙一流”建設中應將國際化放在重要位置上,在與國外高校交流中,不應僅僅停留在學術交流上,應逐步開展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聯合培養項目。在項目開展中,不能因為雙方更容易找到共同點,方便等因素就只在高校同專業或者相似專業展開合作交流,而應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為導向,既要開展相似專業交流,更要開拓跨學科交叉途徑。
雙學位項目的開展不只是高校國際合作部門的任務,同樣是對各個院系和職能部門的要求。國際合作部門往往存在著人手不足、職責分散的狀況,在組織結構扁平化管理的今天,給予院系更大自主權,將有利于調動院系的探索國際化合作的積極性。此外,院系對學生負有直接教學和管理職能,對國際項目在學生中的推廣可以采取更有效果的方法,并且,此舉可以增強院系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院系國際化的發展大有裨益。
高校國際合作處、教務處和相關院系應聯合起來制定合理的學分認定或整體認證方案,出臺相關的本科生中外聯合培養意見,在學校層面打通雙學位項目的實施路徑,從而實現學生在保送研究生、評優評獎、畢業就業等方面的全方位了解,充分保障學生的權益免受損害。
(二)完善全過程管理的組織與制度保障
良好的目標需要完善的組織與制度保障。在項目定位明確、戰略清晰定位的基礎上要保障項目的順利開展,需要在學校層面上采取多種措施綜合施策。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機制、抓好項目實施試點工作、發揮高校優勢學科等方面打造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支服務精神好、工作能力強、國際化水平高的核心工作團隊;多方籌措經費推進項目實施和學生資助工作;全面規劃和布局,落實項目全過程管理,為項目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三)強化項目執行控制過程,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
中外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在推行過程中由于涉及兩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協作,需要進行持續的溝通,以解決出現的問題與困難[4]。一個健全流暢的溝通機制可以及時有效地解決面臨的問題,并繼續擴大和深化合作。此類存在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信息的溝通不暢。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以探索設立學校之間協調機制,指定專門的協調員,責任到人并賦予一定的自由度。此類項目也應廣泛運用網絡大數據等技術,采用微信、郵件等溝通渠道,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溝通平臺,按時、及時了解項目參與者的動態。破除信息資源障礙,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能夠做到項目參與者的需求有及時回應,問題能及時解決。
在信息溝通的過程中不局限于學業上,也應關注項目參與者有可能存在的“價值觀沖擊”等心理變化,及時疏導。在信息反饋的過程中,也應將項目執行過程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應用到項目完善中去,建立正面反饋機制,加強信息反饋,破除信息資源障礙,做到動態實時調整。
(四)建立完善培養模式的評估體系
項目的培養評價應貫穿于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應運用一定的手段,對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目標、過程進行監管。同時,評價主體不僅僅是學校,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評價主體也要增加到社會和個人。在確保全面的指標建立的基礎上,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主體。完善的評價系統的建立不僅為理論研究提供數據支持,有利于收集意見和自我提高,也可以為是否增大此類項目的投入力度等問題提供依據。
(五)鼓勵學生深造和增加項目配套措施,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此類項目,建立項目的后續應增加配套措施如開通國內高校保研通道,采取一定的機制進行國內外高校分數轉換或按比例評選優秀學生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從學校的層面與國外高校探索學生繼續深造路徑。為學生提供相匹配的就業咨詢等,為此類項目多方面籌措資金,提升項目的資助水平。多方面的配套措施的開展將直接解決項目學生的實際需求,也提高了雙學位項目的吸引力。
三、結語
高校培養是一個從學生入學開始,直至畢業為結束的閉環管理過程,中外聯合培養項目作為高校國際化趨勢下的必然產物,是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有力舉措。基于全過程管理視角的高校雙學位項目模式研究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信息溝通等方面完善此項目的關鍵環節,對實現高校中外聯合培養項目的順利進行和發揮高校人才培養重要職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新寬.H高校中外交流合作項目質量管理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2]? 薛文正.中外聯合培養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 崔魯江.中外聯合辦學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3.
[4]? 卜潔.北京地區高校國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優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Research on “Double Degree” Mode of Sino-foreign Joint Training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FAN Hong-de1,CHEN N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2.Think Tank Center,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Over the past 40-year reform and open up,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requires more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talents.Based on the Sino-foreign joint training project in the universities,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four parts:project creation and promotion,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 completion.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strategic planning,propaganda,internal management,and related polic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ertinent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improving the effects of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n Sino-foreign joint training program.
Key words:“Double degree” mode;Sino-foreign joint training program;whole process management;sugg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