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豫瑜
摘要:2019年1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該制度的頒布對于深化財政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會計信息質量意義重大。但與此同時,新制度也對各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各單位管理人員必須加快健全和完善會計核算體系,促進單位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問題改進策略,希望能為事業單位相關管理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問題及對策
一、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
隨著簡政放權的深入推進,上級逐步將一些行政權力下放,加上基層的專項資金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基層財務核算業務驟增,財務人員人手嚴重不足,其只能疲于應付日常的核算業務,難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核算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方面。一些單位會計核算人員業務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財務人員對單位的業務特點以及會計核算基本技能都缺乏足夠的理解,制約了單位財務核算水平的提升。一些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資金使用隨意性較大,授權審批控制力度不強。會計核算信息質量不高,資產賬實不符,新舊會計制度銜接不順暢。資金資產管理不到位,往來款項長期掛賬,固定資產閑置和浪費現象較為普遍。單位財務工作制度不健全,制度剛性約束力度不強,缺乏細化完善的流程執行標準。會計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許多管控措施流于形式。財務信息化建設不足,內部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協作溝通,基礎核算工作量龐大,會計人員工作負擔較重。
二、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問題改建策略
(一)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員業務能力
單位領導要加強對會計核算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專業會計人才的引進力度,以彌補單位財務人員在數量和工作能力方面的不足。要加大對單位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培訓,鼓勵財務人員通過繼續教育平臺提升自身的綜合業務能力水平。要求財務人員學習和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規,及時根據政策變動情況調整單位的財務工作行為。事業單位可積極推行業務部門報賬員制度[1],在每個業務部門配置一名報賬員崗位,要求其了解部門業務特點,同時能夠配合好財務部門核算工作的開展,從而有效提升財務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二)做好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核算行為
單位財務人員要做好會計基礎管理工作。要明確區分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嚴格按照規定用途使用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對私自占用、挪用專項資金的情況嚴肅追責。要結合單位業務特點合理設置會計科目,真實完整反映業務經營狀況。認真審核票據憑證,及時登記當日經濟業務,整理原始票據,確保基礎核算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工程項目資金核算為例,事業單位要加強對工程項目資金支付的授權審批控制力度,嚴格按照合同規定執行,嚴禁無審批手續、票據不合規、費用超支等現象發生。財務人員要確保資金核算內容與工程項目批復概算內容保持一致,及時糾正偏差問題,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行為,為之后工程竣工結算創造有利條件。
(三)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促進新舊制度銜接
單位要加快推進清查核資工作,全面清理核實各類資產數據信息,相應調整賬務,確保資產賬實相符,有力促進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按照新會計準則要求,制定會計工作標準,形成統一的會計報表[2]。按照“3+5”會計核算模式,修改現行的財務核算制度,優化會計核算流程。升級原有的財務軟件和會計核算系統,按照新制度要求轉換數據格數,進行科目及余額調整。比如將舊賬中的“出包工程往來”“借款工程支出”科目轉為新賬的“預付賬款”科目進行核算;將“內部往來”“其他往來”以及“備用金”的借方余額轉由“其他應收款”科目進行核算,相應的貸方余額也轉由“其他應付款”進行核算;在新賬中將“流動基金”以及“專用基金”都歸屬到“事業基金”科目下進行核算等。
事業單位要落實權責發生制,對于預算外收入,將應收、實收的款項確認為應上繳專戶的財政性資金。對于支出業務,列為收益期間支出。跨月跨年支出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攤。對于實際發生的勞務支出,按照勞務實際時間列報支出。對于固定資產采用年限法、工作量法等分月計提,列為支出,相應計入成本,真實反映資產實際耗費和凈值。
(四)強化資金資產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單位要進行往來款項的專項清理和賬齡法分析,對于一些已經無法收回的款項,要及時進行清理,對于需要預付的業務款項,經辦人員要及時將所收回的發票交給單位會計作沖減往來款的賬務處理。全面清查已經發生的往來款,深入分析長期掛賬原因,對各項往來款進行分類整理,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單位要加強資金支出的授權審批控制力度,完善資金支出審批程序。對于大額資金支出,要建立資金申請撥付、財務稽查以及集體聯簽制度,要求必須經由單位相關部門負責人員集體決策,審批通過后才允許撥付資金。
單位要加強資產核算,對于新增固定資產要及時辦理入賬,對于已經無法使用資產要上報給有關部門審批,大額資產要聘請專門的評估機構出具資產處置價值評估報告,根據審批評估結果做減少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對于單位出租出借的資產收入,要全數上繳財政,嚴格按照“收支兩條線”的基本原則,真實反映資產狀況。
(五)健全財務工作制度,加強財務監督管控
事業單位要完善財務工作制度[3],具體包括:1)會計崗位責任分工制度,要按照新政府會計制度要求,實行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平行記賬,設置專門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崗位,明確會計基礎核算與財務管理職能分工。2)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在設計相關財務崗位時,要嚴格遵循“不相容崗位分離原則”,細化崗位責任及權限邊界,確保崗位之間能夠相互約束,互相監管,形成內部牽制。3)財務日常賬務處理程序,包括會計明細科目的設置及其使用;會計憑證票據的格式、審核的要求、審核人員權限以及傳遞的程序;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報表的編制種類及其要求;會計賬簿的設置等。4)稽核制度,內容包括稽核工作主體承擔部門、工作組織形式、具體責任分工、稽核權限、稽核工作方法、會計憑證、報表、賬簿審核及復核程序等。5)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包括對收支審批項目、審批內容、審批人員及其權限、審批程序等。6)財產清查制度,包括財產清查的范圍、清查的方法及程序、清查的組織及期限、清查結果的處理及考核等。7)核算監管制度,會計核算監管不能僅僅停留在事后的記賬、報賬以及算賬等環節,要在事前加強對經濟活動的分析預測,利用會計核算信息更好地支持預算計劃的編制。在事中強化對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管控,及時調整計劃偏差,確保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開展。8)財務公開制度,公開核算內容包括財務計劃、收支情況、資產狀況、債權債務等;公開方式、公開時間、公開程序等。單位可結合自身的業務實際建立會計審核通報機制,研究制定“業務部門報賬統計表”,該統計表事項包括報賬的準確性、及時性,憑證單據的合規性、部門預算執行情況等,公開統計表匯報結果,并將結果同各部門年終績效以及下一年度預算額度等相掛鉤。
(六)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提高會計核算效率
事業單位要加快財務信息化系統建設,研究制定統一的財務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業務系統、財務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會計核算系統等數據對接,打破單位內部信息孤島局面,以減少一些重復的數據錄入工作。同時完善系統模塊功能,借助信息化系統自動采集業務信息、發票信息并進行結算、生成對應的會計憑證,將單位財務人員從基礎的財務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多地開展核算監管以及程序優化的工作內容,全面提升會計核算的效率和質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會計核算工作是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第一道防線,能夠從源頭上防范和制止各種違規操作行為,及時發現和處理單位財務工作中的不足及風險,確保單位運轉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尤其是在新政府會計制度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進一步完善會計核算工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能夠全面提升單位的財務工作水平,提高單位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
參考文獻:
[1]臧錦錦.試述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納稅,2019 (7):134.
[2]公鳳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 (5):129-130.
[3]姚雪.淺析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9 (1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