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婧
摘要: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的舞蹈編導人才培養,需走應用型發展的道路。通過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探索改革,實現編導者專業技術能力的提高,實現分層次教學,分層次就業,為學生的職業長期發展奠定基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調整,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應用性? ?創新? ?改革? ?培養目標? ?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87-03
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結合普通高校舞蹈生源的現狀,如何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符合文化市場需求的舞蹈編導人才,需要我們具有開拓的精神,既借鑒傳統院校對編導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要大膽創新,探索培養出適應文化市場需求的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
(一)轉型發展的要求
轉型發展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人才,更好地提升學習者的技術技能、就業質量、創業能力,并奠定其長期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使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和學習者發展創造更大價值。引導高校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融合發展之路,推動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和質量提升,全面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在轉型發展的要求下,如何落實到舞蹈編導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學生的專業背景
以四川傳媒學院為例,經調查發現,院校招收的舞蹈專業學生,有超過70%以上都是高中畢業,在進校以前從未經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高考前參加了幾個月的考前專業集訓就考入了舞蹈專業進行學習,這也是全國普通高校生源的共同特點。區別于專業的舞蹈院校,他們的學生都是經過了中專至少3年以上的專業學習,并且是優中選優的舞蹈專門人才。我們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大,90%入學時在18歲左右,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肌肉的控制力、模仿力、表現力都未得到系統的訓練。在這樣的專業背景下,我們需要探索創新教學,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雖然在身體開發上相對較晚,但這部分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相對中專學生有所提高,所以我們要利用好他們的優勢,揚長避短,用四年時間把其培養成才,培養成為適應藝術文化市場需要的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
面對學生的基礎條件,就需要我們在提高其專業技能和長期職業發展上下功夫,并結合學院所處的地域,與周邊文藝團體、文化部門相聯系,尋找特色發展,服務四川地域的文化藝術。通過短短的四年時間,要把學生培養成舞蹈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踐環節、評價體系多方面進行創新發展,最終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構建專業體系的過程中強調探索創新,讓學生在校期間,完成編導從自創、自編、自導、自演的所有環節,把學生的創作小品轉化為文化產品。在校多實踐、反復實踐,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觸。
(一)人才培養目標調整
根據國家對高校專業質量標準要求,結合應用型高校的自身特點,本專業培養政治信念堅定、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較強社會責任感,掌握一定舞蹈理論基礎知識,具備舞蹈編創與導演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以及與舞蹈相關的組織策劃工作能力的應用性、復合型藝術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改變從編表教并重,到以編導為核心的培養目標。所有的課程為最后的編創做好鋪墊,在各門課程中體現編導的思維,在教學中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熟練掌握舞蹈編導的專業技法和基本能力。不唱高調,而是腳踏實地的結合學生實際,結合四川藝術市場的需求,進行合理調整。
在培養人才上實現分層次進行:具備創作與創新思路的學生,培養重點放在大型舞蹈劇目、國家文化精品、專業院團中小型舞蹈精品創編等方面,能夠適應專業表演院團的編導、表演、教學等工作;具備群眾舞蹈編導、舞蹈表演基礎的學生則向群眾文化建設方向培養,畢業后可進入文化館站、中小學、幼兒園、培訓學校從事舞蹈編創、導演以及與舞蹈相關的組織策劃等工作。讓所有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都能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找到適合自身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目標定位。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舞蹈編導專業的課程建設中,加強編導特色課程的建設,精心打造一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質量上乘的專業課程體系,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力度。通過課程建設,從課程設置培養模式上,將過去教學方法從觀摩學習、模仿借鑒為主,大膽改革為借鑒創新、學生自創、傳統與現代并重的全新教學模式,教師從主講轉變為指導,學生從學習借鑒轉為激發創作思維,加強理論課、專業課和技能課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全新教學模式保證。
加大實踐環節的比例,加入假期專業實踐、藝術采風、藝術講座、觀摩舞蹈比賽演出。讓學生充分了解舞臺、了解舞蹈創作的流程,在校完成實踐的全過程。
三、專業課程內容調整
(一)編導課程改革
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強化綜合實用性意識的培養。加強專業編導和群文編導課程比重,重視實踐課程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該專業的建設。摒棄部分不適應現代實用性人才需要的課程,加強學生編導技法、舞蹈作品創作和實踐的運用。
本專業課程安排縱線上遵循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橫向上遵循互相輔助、互相促進的并進原則。人才培養目標的分層,要求我們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
在課程調整中,加大了編導課的比重,以編導為核心進行課程設置,編導課程從兩學期變成四學期,加大課時量。兩年編導課程,一年的時間進行編導技法的基礎學習。在掌握技法后,第二年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一部分學生按照專業院團的目標進行作品創作;一部分學生按照群眾文化、中小學及幼兒舞蹈作品進行創作。以編導為核心,加大素材課程的比重。民族民間舞素材、現代舞素材相應增加課時量,同時加強學生理論水平、藝術修養和審美的培養,設立有利于學生提高專業理論水平的選修課程。如:《舞蹈作品鑒賞》《群文活動指導》《音樂欣賞》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能適應創作的需要,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大三分方向后群文方向專業增開《群文編舞》《群文活動策劃》《群文活動實踐》等專業課程。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讓學生不盲目學習,有針對性的開展幼兒、小學生舞蹈的編排練習、群眾舞蹈的編排練習。
(二)《劇目排練》課程的內容創新
《劇目排練》是讓學生們了解和參與整個編導過程的重要環節,該課程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直接實踐,使學生對于不同風格、題材的舞蹈作品,在實踐中得以鞏固,同時使學生對于編導思路、舞臺空間、舞臺調度有更加熟練的把握。通過該課程的實踐,我系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便可以創作出一大批高質量的舞蹈精品。符合轉型發展戰略中藝術院校學生“出作品、出人才”的總體要求。將重點加強《劇目排練》課程,作為舞蹈編導專業的精品課程,具體的實施方案為:
每學期分為1~2個單元,每個單元為一個劇目,每個劇目涉及的舞蹈風格、作品題材、舞蹈類型均有較大的差異;課程以當前演藝市場中的編導模式為藍本,讓學生體會真實的舞蹈編導過程,了解舞蹈編導的具體實施方法,教師通過和學生共同詳細的分析作品,讓學生對作品編導的思路更加清晰,為學生的自我創作做好鋪墊。在編導專業的《劇目排練》課程中,配置有編創能力的教師任教,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創作一些舞蹈小品,有目的創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如:藏族、羌族、彝族的舞蹈作品,服務地方文化。
結合市場需要,把劇目排練課程與市場接軌,和文化部門聯系,把一些優秀的編導請進課堂,進行原創劇目排練,最后參與市場的演出活動,讓學生在舞臺實踐中得到鍛煉。使學生在學校就能夠零距離接觸舞臺藝術實踐,更加適應走上工作崗位后將面對地復雜多變的創編環境。
(三)畢業論文改革
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檢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我們把畢業論文從單一的論文寫作,調整為論文和原創舞蹈作品相結合。力求學生通過論文的完成,真正的結合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理論和專業技術上都有所提高。從選題上要求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結合自己的原創舞蹈作品,錄制舞蹈視頻資料,論文從舞蹈創作的思路、方法、創編的過程、音樂服裝等元素進行闡述。通過畢業論文環節實現自創、自演、出作品、出人才。
四、教學方式方法的調整
(一)將職業化、應用實踐的理念貫穿到本專業的基礎課程
舞蹈編導專業開設了《芭蕾基本功》《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現代舞》等基礎性的課程,學生主要掌握芭蕾舞的基本形態,以及打好作為一個舞蹈從業者在形體方面的基礎;同時,還要掌握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現代舞等各類不同舞蹈的動律、節奏、基本形態等。
在基礎課的教學中,不光是動作的教授,身體能力的培養,更要共同為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的培養服務。不斷給學生滲透應用的理念,使學生了解今后可能遇到的舞蹈作品是在當下學習的基礎上發生了一定的演變的。但是,同時要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任何風格的舞蹈,其基本形式是不可能改變的,變化僅僅是編導者個性的展示。通過觀念的滲透,使學生在基礎課上建立起編導的概念,對于今后的編導工作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清醒的認識。例如: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各民族的風格韻律、基礎組合后,在低年級開始引導學生進行隊形調度的變化練習,在高年級進行組合的編排練習,如開范組合、練習組合、表演性組合的創編。在學生還未接觸編導課程時,從理論上、基礎課程上都能有一些編導意識和方法的知識貯備。
(二)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中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央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相關內容指出,要重視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決議還對教師提出要求,需要教師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與討論式的方式,以此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著力于在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對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方式上,美國舞蹈教育奉行“主體性教學原則”。教學過程中最根本的中心是學生,是他們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和感染他人的能力。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引導學生采取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主動學習的方式,并從學生的角度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他們稱之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5]。
在以往的教學中多是教師教,學生學。在課程中多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摸索中尋找答案,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更深刻,并啟發學生多思考。有的課程可嘗試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五、加強實踐環節
(一)專業實踐
在校期間,要求學生完成多次假期專業實踐,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一部分從舞蹈培訓班實踐開始,一部分專業較好的可推薦給各種團體進行創作編導的實踐。把實踐環節計入學分,在每學期開學,以實踐單位蓋章的實踐報告作為學分憑證計入總學分。并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類舞蹈比賽,爭取在校期間就有創作作品進入比賽,進行專業上的提升。
(二)實踐采風
在大三上期完成采風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要走出課堂,進入民間,進行田野調查。跟老藝人交流,了解風俗習慣、文化信仰。學習基本動作、動律,積累素材,在掌握核心元素動作后,進行發展創編,并由指導老師提出意見修改,在實踐中學習。
六、評價體系改革
建立學生專業檔案,從學校進校開始對其身體基本能力、舞蹈素質進行考核評定記錄。以往多數舞蹈專業考試采取老師聽課,學生整體完成內容的模式,讓期末考試顯得形式化,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在里邊濫竽充數,并且不能體現教師的分層次教學。所以在期末考試中嘗試把每位學生的專業情況做出直觀評價表,每學期進行數據對比,學生從表里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專業上的進步情況,比看到一個期末成績更有說服力,更有進步的方向。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本著繼承、發展、創新的教學態度,大力促進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的全面融合,才能使我國悠久的舞蹈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才能培養出一批綜合素質過硬的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編導出更多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舞蹈作品,為地方文化的繁榮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陳鋒.關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
[2]王昕.關于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學習與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03).
[3]袁媛.淺談如何提高舞蹈教學效果[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03).
[4]王杰.中美綜合性大學舞蹈教育理念比較[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5]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6]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