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雨涵
【摘 要】新聞編輯在社會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與價值。在新聞編輯活動中,需要做好精神產品的選擇與加工,以此獲得更好的社會效果。本文就文化傳播中的新聞編輯選擇進行研究。
【關鍵詞】文化傳播 ? 新聞編輯 ? 選擇
文化傳播需要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及目的性,以實現傳播目標。其中,媒介具有重要的作用,編輯作為媒介的主體更是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做好新聞編輯選擇工作,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播目標。
一、新聞編輯特點
在社會文化傳播中,編輯的主體作用十分關鍵。工作對象性質不同,因此分為新聞、學術、美術等類型多樣的編輯崗位。其中,新聞編輯是工作量大且最為基礎的類別,其特點體現在:
1.時效性。新聞編輯的目的,是使相關新聞信息能夠更好地進入到傳播渠道并參與到社會交流中。從該方面考慮,新聞編輯工作需要充分把握時效性。“新”是新聞時效性的體現,即通過報道使相關信息迅速得到傳播,并在社會中產生效益,這也是新聞編輯特點的體現。如果無法合理控制新聞編輯速度,會因過程過長而使其變成舊新聞。事實是新聞傳播的基礎,快速報道新聞,才能在形成時效后在受眾中引發反應。時效性的存在,使新聞編輯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對稿件內容進行科學的取舍。
2.導向性。新聞導向有正負之分,且將形成不同的結果。作為傳播中介,編輯主體能夠促進受眾同記者形成好的傳播關系,在傳播中做好傳播流向的控制。同時,編輯也能在選擇、加工信息后向受眾進行傳達,以此實現相關內容的引導。作為編輯主體,以社會文化代表的角色履行好權利與義務,通過新聞稿件采編程序判斷受眾制作的新聞內容是否可以進入到社會中傳播。這就決定了編輯導向的含義:首先,是代表社會文化主流方向,能促進社會發展的穩定;其次,能夠根據一定標準調節進入傳播中的文化產品;最后,實現對公眾行為的引導,具有引導輿論的作用。
3.廣泛性。對于新聞編輯這項工作來說,其是在廣泛新聞素材基礎上開展的工作,新聞稿件是編輯的對象,新聞報道涉及非常大的范圍。現今社會中有豐富的信息源,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記者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進行采集,以此形成新聞編輯素材。新聞素材越豐富、越廣泛,會使編輯工作獲得更好的基礎。
二、新聞編輯選擇
1.文化傳播。對于新聞編輯活動來說,為大眾進行傳播是其重要社會目標,這也是編輯在精神生產中重要作用的體現。一種精神文化產品進入到傳播渠道中不是隨意的,要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過濾、整合及優化,這就是編輯要做的選擇工作。對于該種選擇來說,并非是從編輯主觀角度進行確定的,而是同文化傳播、受眾需求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可以說,編輯選擇貫穿編輯工作的全程。編輯主體在保證精神產品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情況下,保證其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在實際傳播中,編輯不僅需要做好精神食糧的輸送,還要做好凈化作用的發揮。如果某個精神文化產品在傳播中形成不良的社會效果,說明編輯選擇中存在失誤。雖然作者對精神文化產品擁有相應的著作權,但如果在社會傳播時產生不良效應,編輯也應負有相應的責任。可以說,文化傳播本質特性決定了編輯選擇的嚴肅性,作為編輯,在工作中需要履行好職責,以為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
2.社會導向。編輯選擇工作的社會導向作用也是其價值的體現。新聞編輯主體選擇傳播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有明確的導向。新聞雖然是在社會中發生的不同類型的客觀事實,但受眾文化層次與地域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新聞傳播效果與作用的差異。同一條新聞發布后,在社會中會形成不同的效果,這同人們的身份、立場與傾向有密切關聯。在新聞接收上,有較強的利益傾向性及觀念傾向性。正能量的新聞能夠使社會走向進步,相反,具有消極意義的新聞將使社會倒退,這也充分體現出了新聞導向的作用。編輯選擇正是對新聞導向進行把關的重要環節,在具體工作中,對新聞主題的把握非常關鍵,包括對新聞信息的應用及稿件內容的取舍。對于稿件內容的選擇、發布時機的選擇等都將直接影響最終的社會傳播效果。選擇是否正確,不僅會對新聞傳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也將獲得不同的社會效果。
編輯選擇導向具有絕對性,但在程度上有差異。通常,編輯選擇具有優化性特點,保證新聞導向同社會發展同步。為人民選擇、加工出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是編輯社會職責所在,促進精神文化產品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這也是編輯工作動機的體現。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會發現一些編輯工作存在導向錯誤問題。究其原因,與編輯個人素質有關,且社會中的不良價值觀念對其產生影響。在現今社會發展中,新聞編輯要積極解放思想,學習掌握先進思想,發揮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使社會公眾獲得更強的凝聚力。在一定條件下,編輯導向在緩解社會矛盾與規范公眾行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對行政手段管理社會的一種有效彌補。
3.社會價值。新聞導向的效果有正負之分,在傳播中形成不同的效應。其中,正導向的存在,能夠使新聞信息在社會中發揮出積極、健康的作用,具有良性發展趨勢;負導向的存在,則會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心的不穩。
把導向意識深度融入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具體要求。我們看到,如今帶有明顯“媚俗”“迎合”“獵奇”傾向的標題黨新聞不僅在新媒體和網絡媒體泛濫,甚至大有“占領”傳統媒體之勢。有鑒于此,新聞編輯必須嚴守“黨報黨刊必須姓黨”“增強政治家辦媒體意識”的底線要求,新聞工作做到哪里,導向意識就必須跟進到哪里,板塊、欄目在導向這個問題上既要重點突出又要不留死角,堅決克服麻痹大意和自由主義,做到理直氣壯、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恪守正確輿論導向、職業操守和法律法規,準確反映黨的主張,及時反映群眾訴求,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生活,既要破除“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潛規則,更要澄清謬誤、明辨是非,決不給片面報道、失實報道乃至謠言和炒作可乘之機。
新聞編輯導向并非是自然形成的過程,而是編輯作用發揮的結果。一個精神文化產品形成后,進入到傳播渠道,體現導向性并向受眾施加影響,以使受眾不斷接近選擇目標。編輯選擇的信息越準確,其信息傳播強度就越大,范圍就越廣,更容易激發受眾共鳴,使其在思想傾向上同編輯傳播目的達成一致。受眾受到編輯導向影響,其二次傳播的新聞在社會中形成一定社會輿論。對于該種態勢來說,傳播時間越長,效果越好,越利于形成穩定的社會局面。
社會發展趨向與潮流同政治、經濟基礎有密切的聯系,也需要借助宣傳工作的促進,使其最終成為公眾共同追求的社會理想,新聞編輯產品在人的精神層面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三、結語
在新聞工作中,新聞編輯是重中之重。現今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新聞編輯選擇在社會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必須做好編輯選擇工作,通過編輯導向作用的發揮更好地體現新聞工作價值。把導向意識深度融入新聞編輯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放眼全球、主動適應新形勢,創新傳播方式方法,不斷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傳播和引導效果是衡量新聞質量的標尺,如果我們的媒體平臺多是“扁平化”報道,輿論引導多是“機械化背書”,媒體不親近受眾、不創新載體形式,群眾就可能不信任、不感冒,甚至覺得面目可憎。因此,新聞編輯必須切實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主動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真正學會換位思考、突出問題導向、強化服務意識、充分吸取以往教訓,虛心傾聽群眾意見,開放辦媒體,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切實增強新聞編輯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學校: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孟家暉.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改進[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
[2]李春艷.淺談新聞編輯選擇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J].新聞傳播,2013(05).
[3]李云峰.新時代網絡文化傳播的倫理訴求與體系重建[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02).
[4]楊冬梅.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影視文化傳播的問題和出路[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11).
[5]王恒亮.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傳播的機遇、問題及策略[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05).
[6]劉昆鵬.檔案文化傳播的軌跡、轉向與發展趨勢[J].黑龍江檔案,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