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匯洋
關鍵詞:社會科學方法論;高校;思政教育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包含了三種研究路徑,分別是社會實踐研究法、社會系統研究法以及社會矛盾研究法,這三種方法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有著極強指導性意義,指引我們科學分析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各種問題。在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實能夠推動高校學生全面發展,利于其他工作的高效開展。從另一方面來說,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不斷提高高校從教者的思維觀念與綜合能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教育者應該關注高校思政教育現狀,主動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為思想引領,從而有效提高現階段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性。
“實踐”這一論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中之重,它不僅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理論前提,也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堅實基礎。今天,“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指導我們:首先要立足于實踐的需要研究理論;其次,我們必須學會總結實踐理論;最后,要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在現實生活中檢驗實踐所得出的理論。
教育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涉獵內容較廣的社會活動,高校思政教育是其中重要且特殊的一環。根據受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育工作者要對其進行長時間持續性的教導。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個體特征,注意使用的教育方式方法,進行因材施教。同時,還要根據受到教育后的實際效果進行教法上的及時調整,讓自己的學生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整體性原則
“單絲不成線,獨樹不成林”一個人可以建造一個草屋,但是一個房子需要很多人同時參與建筑,這時的單個工人的勞動可以達到他作為一個孤立的人無法實現的生產力這個例子生動地強調了整體的重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加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看到大學生自身的獨特性與整體性,并結合大學生的整體特點,采用相對統一的集體有效教育方法,有可能會取得積極成果。學校作為更大一級的微觀教育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影響是階級性,定位性和潛在性。只有這樣實行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把握好全局,預防問題,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展,真正取得實效。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還應該統籌協調內外因素的關系,全面提升內外因共同發力的平衡性,不僅要考慮教育活動對個別大學生的有效性,還不能忽視高校思政治教活動的連貫性與完整性,只有呈系列式教育,才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二)結構性原則
“結構是系統元素相互關聯和互動的方式”,在一個完整系統中各部分或者各元素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進一步來說,由元素形成的不同個體在宏觀上呈現什么特性,它的結構以及整體就會呈現什么樣的功能特點。所以為使高校思政工作在開展過程中更加行之有效,就必然要優化結構。當代高校思政環境下,最直接的優化結構就是從優化微觀環境上入手,比如學校、家庭、社會組織以及同齡人群體等。此外必須要時刻秉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想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契合大環境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要求的同時,把握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方法規律,達成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教育目的。在靈活應用于各高校中,更能完善大學思政教育結構搭建,鞏固大學思政教育的開展成果。
(三)層次性原則
一個完整的系統由幾個不同級別的子系統組成。大學生是真實的人,以大學生的學習為例,由于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和社會認同的差異,每個大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社會和時間屬性,以及不同的意識形態特征,從而顯示出明確的分類,甚至具有相同人格類型和思考方式的大學生還可以根據一定的標準進一步細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別和級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必須要根據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于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類型提出不同的階段性教育要求,綜合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根據不同類型進行仔細分析,對于同一類學生群體產生的各種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解決,從而極大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與科學性。
(四)開放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中體現出的開放性原則是十分久遠的,可以追溯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之時。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將開放性這一原則不斷打磨,根據時代的要求,始終有新的觀點、新的理論、新的成果隨之涌現,也在另一個方面豐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
即使是構建了一個完整體系也需要知識、信息以及能量的大量交換,用以補充和更新自我知識系統。例如,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大學思政教育者不能放棄傳統的良好教育方法,要鞏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崗位,利用網絡平臺大力宣傳主題,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比如利用微博賬號、微信賬號以及公眾號等聯系方式,輔導員充分與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時了解思想動態,掌握第一手資料。在突發事件的應對上也能更加及時的進行處理,有效控制輿論,回應老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疑惑,營造和諧向上的群體氛圍。
社會生活中離不開矛盾的產生和解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質是多方位多種因素的復合矛盾,所以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相關理論,思政教育者應該根據大學生思想具體情況和實時動態,重點攻破每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搞好轉變思想領域的數量和質量變化,提高教育效益。
(一)應用矛盾的普遍性
事物總是在矛盾中發生,在矛盾中解決,在萬事萬物的發展過程里重復著舊矛盾的解決與新矛盾出現的循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符合這一過程規律,學生作為教學客體,除了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基本因素對思政教育起到影響,還有教學方法與目標、教學規則與制度等復雜因素是不容忽視的。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促進下,大學生思想轉變的過程具有差異性,對抗性和轉化性。例如,在思政教育剛開始的階段,矛盾開始凸顯,隨著思政教育的不斷開展,高校思政教育者與高校學生之間的意識形態得到更加突出的體現,通過教育方式方法的順利實施,矛盾得到處理,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正確的認識和應用矛盾的普遍性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
(二)應用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事物以及相同事物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要正確理解矛盾的特殊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世界各國的聯系逐漸加深,科技的發達使得信息的傳播飛快,人民在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時,大學生面臨的成長環境也愈發復雜。大學生根據自我思維方式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成長過程中思想領域的矛盾沖突也在不斷碰撞。因此,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高校思政教育者應深入學習矛盾的特殊性,正視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變化,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設計應用特殊教育方式,以便高效率開展工作。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極為可行而又具有科學性的指導性方法論,它是具有創造力的,也是具有發展性的,它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思想道路上的指引。大學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是整體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把握好理論指引,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認真研習并應用社會科學方法論,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境界與教育能力,把大學生的思想境界進一步提高,為培養我國新一代優秀接班人和建設者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勝利.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解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3):15-16.
[2]李濤.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社會價值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07):170-171.
[3]紀舒洋.新時代社會科學方法論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J].現代交際,2018(12):131+130.
[4]劉欣欣. 方法論視域下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
[5]楊夕琳.新時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初探[J].學理論,2018(04):4-6.
[6]李秀林,王于,李懷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五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