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祥
摘 要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高職醫藥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也要相應做出調整。本文在闡釋職業生涯規劃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醫藥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和醫藥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構建基于醫藥企業需求的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醫藥企業;人才需求;職業生涯規劃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career planning system for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career plann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lent demand standards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areer planning of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vocationa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demand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Talent demand;Career planning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
20世紀初,“美國職業指導之父”弗蘭克·帕森斯率先提出了“職業咨詢”的概念,并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職業咨詢機構,系統化的職業指導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50~60年代,舒伯、諾斯維爾等人又提出了“職業生涯”的概念,闡述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和內容,初步構建起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體系。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為自己將來就業、擇業以及職業發展所做的必要準備,是一個動態性、整體性的過程[1]。職業生涯規劃對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生存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對處在成長轉折期的大學生更是如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綜合分析自身興趣愛好、成長經歷、特長不足等方面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以及自身的職業傾向,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做出行之有效的計劃安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非常復雜,涉及諸多環節和因素:首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是對自身和外部環境的全面認識與了解;其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是確立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第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確立個人職業目標、評價自我與環境、選擇職業領域、采取職業行動、做好職業反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最終實現既定的職業目標[2]。
2 醫藥企業對高職醫藥專業人才的需求標準
近年來,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非常嚴峻,而醫藥行業卻逆勢而上,每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許多制藥企業不斷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急需招收大量的醫藥類人才,高職藥學專業畢業生具有非常好的就業前景。當然為了應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激烈的市場競爭,醫藥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與過去幾十年相比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招聘時除了強調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事業心之外,還特別關注如下標準:
2.1 較強的學習能力
所謂學習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在校期間各科成績取得優良成績,更為重要的是在工作過程中善于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發現新動態的能力。在任何企業,擁有較強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員工比墨守成規的員工更容易生存下去,擁有更加寬廣的上升空間。創新是醫藥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能夠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并運用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員工往往會受到企業的重視和歡迎。因此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應該成為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重點。
2.2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所謂社會適應能為是指人為了在社會環境下更好地生存發展,從生理、心理以及行為等方面做出各種適應性改變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通常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間接地反映了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進入企業后,許多高職學生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在心理上很容易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甚至會出現不受控制的情緒宣泄。因此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應該全方位地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
2.3 豐富的實踐能力
大多數醫藥類企業都是以生產和經營藥品為主的,因此他們大量需要的肯定是具有一定動手能力,能在生產服務一線直接發揮作用的實踐性人才,面向高職院校招聘員工時,他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不是理論知識水平。因此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能滿足于通過各科理論考試,而應該根據將來的崗位需求確定技能提升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并利用假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2.4 過硬的身心素質
健康的身體和過硬的心理是職業生涯發展的必備條件。當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也不斷加快,這就對從業人員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高職醫藥專業學生不僅要適應醫藥企業高強度的崗位工作,還要應對復雜社會關系的挑戰,甚至還要經受職業生涯發展中的挫折和失敗。因此在校學習期間,除了高質量完成各門功課的學習任務外,他們還應積極參與陽光體育鍛煉、社團競賽活動以及志愿服務工作,在實踐中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知,在挑戰中完善和發展自我,為畢業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 高職醫藥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面臨的問題
面對醫藥企業不斷變化的用人標準,原有的應急性就業指導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就業擇業的需求了。許多高職院校開始嘗試推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從入校之日即開始了解職業,規劃未來職業發展路徑。這樣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
3.1 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不強
據調查,62%的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膚淺的理解,28%的學生對自身的職業選擇不明確,只有10%的學生對職業生涯有短期的規劃。這就充分說明高職學生根本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進入職場之后再思考的問題。在校期間他們不關注相關職業發展的信息,無法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和職業感,從而造成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3.2 自我認知不足
有些學生僅僅看到自身的優點,而忽略了自身的劣勢,而有的學生則僅僅看到自己的短板,并將其無限放大,這兩種自我認知都存在明顯的誤區,也將直接影響學生就業時的心理狀態。自視過高的學生容易在工作中與他人產生沖突,把成功歸于自己,而把過錯歸在別人身上[3]。自視過低的學生在工作中始終表現為自信心不足,但越擔心就越容易犯錯。上述兩種情況其實都是由于未能全面地認知自己所造成的。
3.3 缺乏正確的價值觀
不少高職學生的職業判斷標準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實用主義已經代替理想主義成為職業價值判斷的首要標準,薪水已經成為影響他們擇業的最關鍵因素。甚至有些學生將職業生涯價值觀完全轉變為經濟價值觀,將職業期望規劃直接轉化為對高水平物質生活的追求,完全忽視了職業規劃中的精神價值。這既限制了學生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也對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4 基于醫藥企業需求的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的構建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醫藥人才需求量持續增加和高職醫藥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愈演愈烈,因此構建基于醫藥企業需求的高職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對于學生和企業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1 明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理念
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從學生進校到畢業離校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逐步完成自我認識、專業學習、職業準備一直到職業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全部環節,不斷深化對相關職業領域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為將來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醫藥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自我認知到職業準備,再到就業擇業的各個環節,要引導學生為整個人生做好規劃,而不是僅僅找到工作,要幫助所有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入腦入心。
4.2 根據企業需求完善職業規劃課程
定期走訪醫藥企業,了解企業的最新需求;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他們就業擇業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第一學期,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結合自身實際樹立生活目標和學習目標,探索自我。第二學期,認識職業環境,掌握職業生涯決策方法,做好職業生涯決策準備。第三學期,爭取實現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提升就業能力。第四學期,掌握常見的求職技巧,學會制作個人簡歷,了解就業權益及相關法律保障。第五學期,開展頂崗實習,適應職場環境,不斷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第六學期,制定求職計劃,參加各級各類招聘會,爭取早日簽訂就業協議書。
4.3 搭建校企共同育人平臺
隨著高職教育和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訂單培養已經成為不少高職院校普遍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優勢主要在于直接對接企業需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4]。在訂單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和醫藥企業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教學全過程中滲透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體現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據調查,訂單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主動性明顯好于普通班學生,他們對醫藥行業和企業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并能根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開展自主學習。此外,訂單班學生的專業技能也明顯強于普通班學生,因此更受企業的歡迎,離職率也比較低。
參考文獻
[1]王麗靜.如何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J].職業技術,2011,(3):59.
[2]劉勇.大學生生涯管理與輔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4-80.
[3]蔣建榮,詹啟生.大學生生涯規劃導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67.
[4]任吉霞、邱貞琴.新形勢藥學人才的困惑和對策[J].藥學實踐雜志,2005,(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