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芬
摘 要:政府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擴大生產規模,開展生產性保護,使越來越多的牧民從事該項技藝的學習和生產,大大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覺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意識。
關鍵詞:哈薩克族傳統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指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秉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一種保護方式。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將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對其生產性的保護得到社會越來越多關注。2010年以來,沙灣縣注重“哈薩克族傳統服飾”手工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效果。
一、沙灣縣“哈薩克族傳統服飾”開展生產性保護的實踐情況
新疆沙灣縣屬于新疆塔城地區,有漢、哈薩克、回、維吾爾等24個民族,其中漢族占70%,哈薩克族占30%,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在牧區經常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沙灣縣哈薩克族風情園——美麗的鹿角灣成為哈薩克族人民互相交流文化的場所,哈薩克族原生態的音樂、舞蹈也越來越受到各族旅游者的鐘愛,歌者、舞者所穿著的具有民族獨特風情的美麗服飾也引起了游客的由衷贊嘆。這些服飾的制作者——沙灣縣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傳承人托里肯古麗以其精湛的技藝和不斷創新的勇氣為疆內疆外的哈薩克族群眾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傳奇。她制作的哈薩克族服飾不僅受到國內哈薩克族群眾的歡迎,還遠銷到了哈薩克斯坦。
新疆哈薩克族服飾種類繁多,獨具特色,色澤艷麗、引人注目,選料考究,剪裁合理、著色、縫制、刺繡以及飾品的精細加工凝聚著哈薩克族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情趣。隨著貫穿歐亞大陸東西南北的絲綢之路貿易的興起和繁榮,哈薩克服飾也與其他手工業工藝一道得到了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又合理引進了中亞其他相鄰民族的服飾款式,從而進一步推進了哈薩克族傳統服飾的發展。
哈薩克族服裝的制作過程包括裁剪、服飾刺繡、服飾制作等工藝,由于都是純手工制作,所以一個人完成一件精美的哈薩克族服飾需要六到七天的時間。2010年,沙灣縣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入選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傳承人托里肯古麗在沙灣縣婦女手工藝品大賽中,榮獲民族服裝作品創作一等獎,2013年,她受邀參加中國-亞奧博覽會現場表演刺繡技術,2014年,受邀參加新疆第三屆婦女巧手展示大賽。不斷學習和勇于創新使哈薩克族服飾傳承人托里肯古麗獲得了個人的成功。
隨著山區牧區的減少,山區富余勞動力的增多,因為語言的障礙和家庭的原因,哈薩克族婦女無法外出打工,許多哈薩克族家庭正面臨著貧困的威脅。本地許多哈薩克族婦女精于哈薩克族服裝的刺繡和制作卻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技藝,面對哈薩克族山區經濟條件差,勞動力過剩的狀況,沙灣縣非遺保護辦公室把生產性保護作為非遺手工技藝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措施,鼓勵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傳承人托里肯古麗擴大“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制作生產規模。在縣內外的各種文化交流中為傳承人提供機會宣傳展示作品,為傳承人的經營發展出謀劃策,對傳承人開展的培訓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在群眾文化活動和重大節日進行展示展覽,大力宣傳手工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鼓勵傳承人在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技藝的同時,積極參加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宣傳哈薩克族傳統服飾,擴大手工作坊規模開展生產性保護。
2011年,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傳承人托里肯古麗成立了哈薩克族刺繡合作社;2013年,在沙灣縣博爾通古牧場成立了哈拉干德牧拉格爾民族服裝專業合作社;2015年,托里肯古麗擴大生產規模,在沙灣縣開辦了牧拉格爾服裝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和培訓學校,教授哈薩克族服飾制作技藝,培養哈薩克族服飾傳承人,哈薩克族服飾制作地點就設在哈薩克族牧民聚居區,這為山區廣大擁有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婦女提供了展示技藝的舞臺和脫貧致富的機會,業務繁忙時上百名山區婦女參與制作,托里肯古麗又在烏市設立了專門的銷售點。沙灣縣的哈薩克族服飾受到了越來越多疆內外哈薩克族群眾的歡迎,其產品遠銷到新疆各地和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族服飾開展生產性保護,制作地點就設在哈薩克族牧民聚居區,這為山區廣大擁有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婦女提供了展示技藝的舞臺和脫貧致富的機會,在傳承哈薩克族服飾技藝的同時使傳承人獲得生存技藝,獲得經濟效益,從而改善落后山區哈薩克族群眾的生活狀況,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擴大生產規模,開展生產性保護,使越來越多的牧民從事該項技藝的學習和生產,在傳承哈薩克族服飾技藝的同時使傳承人獲得生存技藝,獲得經濟效益,從而改善了落后山區哈薩克族群眾的生活狀況。大大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覺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意識。
二、沙灣縣“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實施生產性保護,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景與思考
“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實施生產性保護,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具有生產運作簡單,投入資本小,占有流動資金少,參與人數眾多的特點。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游牧生產生活受到巨大沖擊的今天,山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難度大,增收途徑少,哈薩克族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會重振手工,而哈薩克族服飾制作技藝可以為待業的哈薩克族青年和廣大哈薩克族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實現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為沙灣縣廣大哈薩克族婦女提供了一條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哈薩克族傳統服飾開展生產性保護具有維護和擴展民眾生計來源的重大民生社會學意義,而哈薩克族服飾的制作安民于本土,又有效遏制了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幅度人口流動,“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實施生產性保護發展文化產業同時,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只有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實踐中,只有勞動成果被人欣賞和消費時,才能真正激發勞動者的熱情。非遺傳承人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增添了積極進行非遺項目傳承的信心。而經濟效益的取得也使許多年輕人自覺參與到非遺手工技藝的學習中來,哈薩克族服飾制作地點在哈薩克族聚居區,無需復雜的工具設備和生產組織,農閑時哈薩克族婦女都是哈薩克族服飾制作的傳習對象。傳承人在收獲物質財富的同時,不斷創新使非物質文化手工技藝煥發新的生機,而傳承人也在這個過程中享受身心的愉悅。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在不扭曲其自然演變趨勢的前提下,將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技藝,以及與傳統手工技藝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導入當代社會及產業體系,使之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積極地保護。
三、結語
塔城地區沙灣縣風景秀美,人文薈萃,是多民族聚居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對哈薩克族傳統服飾開展生產性保護,使傳承人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提高了地位和收入,而逐步建設集研究、培訓、生產、展示、銷售為一體的哈薩克族服飾經營模式對增加廣大青年的就業、弘揚哈薩克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促進沙灣縣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紫琦.初探哈薩克族生計方式與傳統服飾間的密切關系[J].城市地理,2016(2):252-253.
[2]李辛龍.新疆哈薩克族傳統服飾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