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東 肖亞楠
摘要: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增多,老年病越來越常見,根據近幾年醫院高危疾病統計中,心血管內科都位居前列。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突發性強,有效急救時間短:心血管患者年齡層主要為中老年讓,缺乏自身急救知識,反應遲鈍:醫院心血管內科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大,精神壓力大,在日常護理中難免會有小失誤,卻帶來大隱患。因此,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改變這些問題,最終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質量效果。本文就對護理風險管理子心內科的應用與效果進行實驗分析,希望能為其他疾病護理帶來研究基礎與方向。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內科;應用效果
引言
由于近年來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病情危重、進展迅速、合并癥多,對護理工作質量的要求較高。因此,護理風險管理是臨床護理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臨床護理工作質量的根本保障。在充分意識到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風險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對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是極其重要的。
1護理風險管理概述
1.1護理風險
護理風險指的是在護理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會對患者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而且護理中,存在風險高和各類不確定的因素。心血管內科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而且患者的病情變化很快,常常會出現心功能不全的問題,甚至會出現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威脅著患者的生命。
1.2風險因素
1.2.1意外事件因素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器官衰竭的問題,也會出現跌倒等意外的損傷,并且心血管內科的患者的血液循環能力比較差,他們長期臥床,會出現壓瘡。
1.2.2藥物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時要服用不同的藥物,所以,在藥物控制的環節上會出現藥物濫用或者誤用的情況。
1.2.3管理因素
很多護理人員缺乏相關的護理經驗,他們在護理中,各項技能并不是特別的熟練,所以,會導致各類糾紛的產生。
2提高護理風險管理的方式
2.1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的健全
做好護理風險管理的基礎與防范發生差錯事故糾紛是具備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該制度的確定有利于保證醫療安全。由于心血管病房存在自身獨特的特點,因此需要建立多項制度加以管理,如病區安全管理與突發搶救制度;冠心病患者術前、術后護理的管理制度;護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年度風險管理與風險事件上報制度;專科培訓考核與專科操作流程及評價標準制度等。如果有差錯事故的出現,必須向上級上報,特別是如果出現了護理缺陷問題以及意外事件,必須及時承包,避免出現投訴或糾紛。
2.2安全用藥相關制度
每種藥物的使用都要注意其規定的注意事項。如硝酸甘油的使用之前,醫護人員必須將服用該藥物后出現的副作用(頭痛、心悸、顏面潮紅等癥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清楚。如果硝酸甘油是靜脈輸注,必須嚴格控制輸液泵的速度。若患者服用某些藥物,醫護人員必須告知患者服完藥物后要臥床休息,以防止患者用藥后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的癥狀。使用洋地黃類藥物之前,醫護人員必須對患者的心率進行監測,等患者服完藥后再離開,與此同時,對患者服藥后的反應密切觀察,床頭交接班的工作必須嚴格執行同時對病情進行仔細記錄。
2.3加強儀器管理
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操作儀器,為了保證儀器能正常運轉,醫護人員必須定期保養和維修治療儀器,使治療儀器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護理人員操作醫療儀器的技能的提高是醫院必須要注重的問題,為了防止出現因儀器操作不當影響臨床治療與搶救工作,儀器操作培訓及考核要定期進行。
2.4增強安全護理管理
將護欄與防護欄桿分別安裝在病床旁和走廊上,洗手間的地面必須保持干燥,為了避免出現患者墜床或摔傷等意外事件將扶手以及防滑裝置等安裝衛生間內。同時,將“防跌倒、防墜床、防壓瘡…”等護理警示標識懸掛在患者的床頭。護理人員工作的警惕性可以被規范、醒目的護理標識喚起,護理風險被降低,并且護理出現差錯的概率也被大大降低。醫護人員告知患者的家屬將防范措施做好,最好是有人陪伴患者上廁所,如果發現患者出現便秘,家屬需要及時報告給醫師,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臟驟停等癥狀,醫生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患者排便。
2.5護理不良事件主動報告與處理制度
護理風險事件一旦發生,護理人員必須第一時間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一方面是獲得他們的諒解,另一方面是做工作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為了利于風險管理小組及時分析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對護理人員上報護理風險事件的行為要鼓勵,并且實施無懲罰性的措施,有利于實現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
3護理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的意義
臨床心內科通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成立護理風險管理組織,可顯著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在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顯著提高了護理人員的風險責任意識及專業護理技能,保障了臨床安全護理并提升了護理質量。護理質量的提高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廣泛好評,使得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從而有效避免了護理糾紛的發生。因此,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首先注重對護理人員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做好防護措施的保障就是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性,要定期開展一系列的培訓活動,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事件的應急能力,有效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其次加強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溝通。做好防護措施的關鍵是加強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溝通和交流;第三建立完善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在護理的過程中嚴格落實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對護理風險事件進行積極處理,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防范措施。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風險管理可以對各類風險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提高護理人員防范風險的意識,盡量防止各類安全問題的產生。在心血管內科,進行完善的護理風險管理,可以對患者進行更加有效的干預,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所以,在心內科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后,護理人員可以掌握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在工作中可以規避風險,效果很好,防止患者在治療中出現各類事故。
參考文獻:
[1] ?王海燕。淺談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3):14-15.
[2] ?蔣濤.探析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的常遇問題及如何合理用藥[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0):52-53.
[3] ?黃春蘭.當前心血管內科護理存在的問題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0):185.
作者簡介:王華東,本科在讀,就讀于遼東學院醫學院(羅麗芬形象健康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護理學。
肖亞楠,本科在讀,就讀于遼東學院醫學院(羅麗芬形象健康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護理學。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醫學院羅麗芬形象健康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