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海
【摘要】臨床中機械通氣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該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一旦發生患者的生活健康將受到嚴重的威脅。本研究對近年來臨床中關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治療的相關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分析結果了解該病治療的進展,以便為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7..02
(VAP)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醫學簡稱,其英文全稱是(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該病的發生是患者接受人工氣道或機械通氣治療后產生的并發癥,通常在人工氣道或機械通氣48h后在院內引發的感染情況。當前醫學界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關注程度較高,并對其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仍然較高,同時患者的死亡率也不在少數。因此,為了降低呼吸機肺炎的死亡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臨床中應該給予早期診斷和治療,以便對病情進行良好的控制。
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病機制及相關因素
據相關文獻報道得知,在醫院重癥監護室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較高,介于5%~68%之間。當患者的下呼吸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后,那么患者極有可能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導致該病發生的常見原因與患者吸入微生物有關。另外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受醫院環境的影響,同樣具有較高的發生率。據相關數據統計,患者接受氣管插管48h后,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幾率高達20%左右,由此可見,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較多,需要對各個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相關的措施處理,才能夠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本文通過發病機制的分析,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防控。
1.1 將機械通氣時間減少
由于患者接受氣管插管的時間越長,其發生VAP的風險越高。因此,臨床中對氣管插管的患者要做好相應的評估和數據記錄,時刻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停機指征,選用恰當的以鎮靜、催眠為主的鎮靜藥物使用,每天間斷停用,通過以上方法,能夠有效的減少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對住院時間的減少有著積極作用。據國外學者的研究分析對照的研究得知,將部分患者分到觀察組實施每日喚醒的措施,另外一部分分到對照組實施常規措施,相比觀察組患者不僅ICU停留時間減少,機械通氣時間也得到了有效的縮短,對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有著積極作用。
1.2 口鼻腔分泌物滲漏到下呼吸道的預防
當患者接受氣管切開或插管治療時,其聲門的功能會受到影響,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聲門的關閉功能喪失,這種情況下,病原菌、微生物會通過口咽部侵入下呼吸道,同時胃內反流也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從而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這也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據相關研究表明,采取持續聲門下吸引的方法,對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干預,能夠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減少其發生率,同時還能夠減少流感嗜血桿菌及格蘭陽性菌的感染。在對患者持續吸引的過程中要合理的選擇吸引壓力,30 mmHg對分泌物的吸引作用最佳。
1.3 口腔衛生
想要提高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效果,必須對口腔衛生提高重視,這也是提高預防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據相關研究表明,牙菌斑上的細菌也是導致VAP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使用氯己定進行口腔清理,能夠有效的抑制細菌的生長。而且對VAP發生率的降低有著積極作用。使用氯己定進行口腔清理,提高口腔中的衛生程度,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的特點,適用性較高。當前,在機械通氣患者接受口腔護理的過程中,氯己定的應用價值較高。
1.4 管理器官套管
以往對氣囊應用的研究中提出,定時進行氣囊放氣和充氣,對氣管黏膜血流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同時還能夠防止氣管黏膜的損傷。當前研究與之前的研究存在明顯的差異,認為無需對氣囊定期充、放氣,主要是氣管黏膜不會在放氣后立刻恢復局部血流,這種情況下會導致無誤吸的風險增加。另外,為了減少誤吸風險,可使用高容低壓套囊,并將其壓力進行合理的控制,能夠使氣道完成封閉,避免誤吸,而且還起到了氣道黏膜缺血損傷等并發癥的預防作用,有利于VAP發生率的降低。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原因還包括氣管套管持續存在細菌或細菌聚集。
1.5 活動與體位
合理的體位能夠防止患者胃內容物反流的現象發生,比如半臥位,該體位能夠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預防作用,對機械通氣患者發病率的減少有著積極意義。這一點存在明顯優勢的患者是接受腸道營養的患者。然而有研究發現半臥位對氣道內細菌的定植物無法阻止,雖然如此,但臨床中對該方法的認可程度仍然較高。在患者體位的改變中,可借助動力翻身床順利完成,并且對分泌物的引流有著促進作用,能夠實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雖然該方法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但所需費用較高,無法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2 治療進展
當前臨床中對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治療,常使用抗生素、免疫及營養支持等治療方法,同時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以上治療方法中,抗生素治療是主要方法。
2.1 治療原則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在重癥醫院獲得性肺炎中具有較高的比例。對于獲得性肺炎的治療方法而言,抗感染治療意義重大,不僅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還會對患者的預后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就抗感染治療的原則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首先,臨床中要早期進行抗生素治療。其次,對實地細菌的分布情況、耐藥性進以及相關變化進行充分的了解,對了解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知道抗生素的使用[2]。再次,治療前,需要收集患者下呼吸道標本,并對其進行培養,根據標本的培養結果進行確診,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為了避免出現抗生素濫用的現象,要對療程進行合理的控制。最后,應該制定耐藥性的防范措施,比如在危險因素的糾正中,采用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如果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處于危重階段,導致病情發生的病菌,具有多重耐藥性,比如常見的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針對異常情況的治療,許多臨床醫學研究人員表示,可采用“猛擊”措施。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首先采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2.2 集束化方案的治療
當前隨著研究的深入,由手衛生、床頭抬高、每日喚醒、脫機拔管評估、消化道潰瘍預防、靜脈血栓預防及口腔護理組成了新的集束化方案有效減少VAP發生。
2.3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使用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的治療指導
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患者治療中,采用抗菌藥時,要對患者的血清CRP進行觀察,若CRP出現持續增高現象,說明抗菌藥物的使用不當,而且具預后情況而言,此類患者往往預后較差。PCT和CRP相比,其特異性較高,但PCT能夠對細菌感染的控制情況以低水平表達反應的方式完成[3]。
3 討 論
綜上所述,VAP的引發機制較高,臨床中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預防,同時還要對該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不斷的改進。從而提高VAP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秀平,張文英,劉海鵬.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研究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9,29(01):157-160.
[2] 陳 晏.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集束化干預策略的優化與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6.
[3] 劉燕玲,吳鴻雁,吳淑紅,王俊峰,陳杭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老年患者致病菌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09):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