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互聯網促發了自媒體時代的形成,在傳者與受者合為一體的網狀傳播中,紀錄片的創作特點與自媒體的特征不斷融合升級,其產生的影響并不弱于電影電視紀錄片。從自媒體時代早期至今,傳播媒介的變化與日趨成熟直接影響了紀錄片的創作方式。《武漢日記2020》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封鎖之后由自媒體博主創作發布的系列紀錄片,它的獨立制作性質為自身創作視角的創新提供了可能。本文將《武漢日記2020》與此前存在的自媒體紀錄片創作情況進行比較,探討其創新性,同時重新思考自媒體時代紀錄片協助社會治理的潛在價值。
【關鍵詞】 新冠肺炎疫情;自媒體時代;紀錄片;《武漢日記2020》;創作視角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紀錄片經歷了電影、電視以及互聯網時代的不同形態,始終充滿活力且在不斷變革中傳承與創新。互聯網技術的誕生,促發了自媒體時代的形成,在傳者與受者合為一體的網狀傳播中,紀錄片的創作特點與自媒體的特征不斷融合升級,其產生的影響并不弱于電影電視紀錄片。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武漢封城,互聯網成為民眾獲取前線消息的主要陣地。紀錄片作為以客觀真實自居的影像,成為大眾期待的對象?!段錆h日記2020》是一位網名為“蜘蛛猴面包”的博主拍攝的紀錄片,從1月23日封城第一天開始,截至3月30日共制作18集,主要發表在B站及微博上,每集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導演既是志愿者也是記錄者,片子真實記錄了留守在武漢的各行各業的人民在災難面前的生活情況,拍攝了那些或是痛苦或是溫暖的瞬間。武漢日記系列視頻的發布使得“蜘蛛猴面包”林文華的微博粉絲量在一個月內從5000多增加至500萬,視頻素材被CCTV、人民日報官博、BBC等官方平臺多次引用。該紀錄片在疫情期間使社會各界得以目睹真實的武漢,有效消除全國人民的恐慌情緒,同時為援助與被援助的人們創造了溝通的空間與橋梁,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自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創作與社會價值。導演在視頻中就相關的政策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在絕境中尋找光芒和溫暖積極面對生活為主題,表現了武漢人民堅強勇敢、樂觀向上的品質。正如林文華所說:“我的初衷只想消除大家的恐慌,積極面對這場疫情,我們都知道在鏡頭以外還有許多經歷艱難的人和令人遺憾的事,但我們還是要抱有希望。”
一、《武漢日記2020》紀錄片身份認證
武漢封城以后,許多博主上傳了視頻短片,除了蜘蛛猴面包,還有包括微博名為“交廣阿泰”“林晨同學Hearing”“二次六七八”“李小雷”“hi多美”等,其粉絲量都在150萬以上。他們的共性是在微博簡介中都有“武漢日記記錄者”以及“微博VLOG博主”的標簽,其拍攝的部分素材也被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引用在大制作的紀錄片中。但是,短視頻能否被稱為是紀錄片不能由素材決定,一個視頻或許不是紀錄片,卻并不妨礙它成為一部紀錄片的素材。因此,對紀錄片的判定不能以單純的素材片段或者被央視等官方媒體引用制作成紀錄片為標準,而需要從視頻的內容、主題等特點進行分析。因此,首先要將《武漢日記2020》從紀錄片特點的理論層面來界定其是否滿足紀錄片的要求。
歐陽宏生教授在《紀錄片概論》中,將紀錄片的基本特征歸結為影像紀實本性、藝術特性與文化特性三個方面,而三個特征的核心分別對應了真實性、敘事性以及人文精神的傳達。其可以為判定《武漢日記2020》與紀錄片的關系提供依據。
首先是紀錄片的真實性。國內外學者們對紀錄片真實問題的討論從對素材真實的堅持,發展到允許素材的搬演,但要求所描述事件的精神真實,往后發展到從文本之外的創作者和觀眾中尋求對紀錄片真實的認證。無論紀錄片的真實應當被界定在何種程度,這段關于真實爭論的歷史反而證明了真實確實是紀錄片的生命。從真實的層面審視《武漢日記2020》可以從素材、手法的層面進行。在素材方面,視頻中大量的同期聲與長鏡頭可以為其真實佐證,對話以同期聲的形式出現,保證了現場還原以及對被采訪者的講話意圖的客觀傳遞。在手法層面,視頻拍攝時創作者處于危機四伏的傳染病爆發的城市,隨時面臨著生命的威脅,視頻中關于一線醫護人員、志愿者的許多鏡頭沒有重來的機會,這一特殊情況基本否定了搬演手法的影響。因此,從真實的特點來看,《武漢日記2020》符合紀錄片的原則。
其次是紀錄片的敘事性?!蔼毺氐臄⑹乱彩羌o錄片的一個重要藝術特性,從敘事角度研究電視紀錄片,就要以紀錄片為研究文本,探討電視紀錄片中的敘述者與接收者、時間與空間、故事情節、視點與結構等敘事問題?!盵1]111這一論述雖然是針對電視紀錄片,但是對在自媒體中進行傳播的紀錄片依然適用。在《武漢日記2020》中,敘事者是導演,接受者是所有關注武漢情況的人民群眾。導演作為敘述主體,充分利用解說詞講述現實的發展情況,并在拍攝過程中充當采訪者,決定提問的走向。與傳統紀錄片試圖隱藏創作者和攝像機不同,受vlog模式的影響,導演常常將鏡頭面向自己,將自己作為引導視頻敘事的中心。從故事情節來看,導演在敘事中通過采訪和親身參與的方式完成故事的講述,鏡頭有細節有情感溫度,其中包括講述志愿者配送物資、退休醫務人員重返前線、餐館老板給醫院免費送餐等故事。因此,《武漢日記2020》也滿足紀錄片敘事層面的要求。
第三個特點是紀錄片的人文精神傳達。“紀錄片在誕生之初就已把視角對準了人——揭示人性,探索生存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意義,這是人類共同的主題。”[1]120《武漢日記2020》的創作者選擇在自己生命可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仍然前往記錄那些偉大的普通人堅持在一線崗位上的事跡。并且導演不止一次強調,希望視頻中的事跡能為全國人民帶來溫暖,堅定抗疫必勝的決心。從這個層面來講,這些紀錄片已經不僅僅是呈現武漢真實的情況,更多地是傳達關于奉獻與大愛的人文精神。
由此,《武漢日記2020》便得以與普通的網絡記錄視頻區分開,同時在理論上確定其紀錄片身份。作為自媒體時代誕生的獨立制作的紀錄片,只有放在自媒體時代這一共同的語境下,才能發現它的創新意義與價值。
二、疫情爆發前自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創作現狀
自媒體概念在2002年首先由美國《圣荷塞水星報》專欄作家、知名博客作者丹·吉爾默提出,而最早對自媒體一詞從理論上進行界定的是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兩位學者認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盵2]這一概念突出了“大眾性”與“科技性”,既強調運營者是普通大眾,又強調了互聯網科技所促成的“地球村”式聯結與傳播使得自媒體的大眾性得以實現。
廣義的自媒體,既是一種新媒介形式,也指自媒體平臺,同時指單個自媒體擁有者。[3]8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曾經提到:“自媒體的革命性意義在于其所帶來的信源革命。所謂信源革命,即自媒體將傳統媒介時代潛在的、數量有限的信源及沉默的受眾變成了積極的、無限量的傳播者?!盵4]自媒體時代的紀錄片正是在這種信源革命下產生了新的變革,促成了紀錄片創作主體從團隊向個人的變化,也促使紀錄片的創作觀念愈加自由化。
然而自媒體興起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它只是被作為新增的傳播平臺來使用,紀錄片的創作視角始終困宥于傳統紀錄片制作之中。以往自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創作主要存在三種視角,包括主流意識形態視角、先鋒藝術視角以及市場主導的大眾視角。主流意識形態視角的紀錄片依托于官方媒體創作,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開始在CCTV9播出時,并沒有引起觀眾的注意,但是當其在嗶哩嗶哩上更新,一時之間成為了那時的“網紅”,鐘表修復師傅也成了“故宮男神”。先鋒藝術類的紀錄片創作則重視從個人視角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情感,部分紀錄片甚至獲得了國際獎項。比如曾湯尼導演2019年拍攝的14分鐘紀錄片《北方之北》在北京國際短片聯展上映,拍攝了一個性工作者在春節到來之前的生活,關注邊緣人的生活狀態。2012年央視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被譽為“紀錄片從高端走向大眾化”的標志性作品。它借助微博宣傳,在電視臺與愛奇藝等平臺同時播出。其特點是從大眾出發,重視融合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于紀錄片制作之中,以吸引更多受眾。
總體來看,自媒體時代下的紀錄片仍然沿襲傳統紀錄片的創作方式。對紀錄片而言,自媒體不應當只是一個擴展的傳播渠道,更該利用其便捷性將紀錄片創作轉換成平臺資源優勢,再利用這種資源優勢反哺下一部紀錄片的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紀錄片的資金、資源是自媒體用戶所不能企及的,要吸引自媒體平臺用戶的關注度,必須在創作中積極創新,以內容的獨特性取勝,《武漢日記2020》在這方面有著充分體現。
三、紀錄片《武漢日記2020》的創作創新價值
“情節和風格構成了故事的形態,同時揭示電影制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通過非虛構的方式直接呈現的世界,或者用虛構的方式創造的寓言世界。”[5]132“蜘蛛猴面包”林文華在疫情期間創作的《武漢日記2020》之所以在互聯網上產生重大影響,能在眾多以“武漢日記”作為話題和標志的短視頻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在敘述故事情節中為網友提供了有效信息。在爆火以前,林文華本人就熱衷于體察民風,常常獨自一人深入實地記錄民情。他獨自出發游歷了馬達加斯加和尼日利亞兩個國家后,制作了兩個系列的紀錄片,記錄了國家的發展、落后等情況,也記錄了途中遇到的危險和快樂的情景。因此,相比其他博主,他對于在危機中攝取有效信息,以及與陌生人的交流采訪都更有經驗。
《武漢日記2020》融入了導演對于信息價值的選取、文化精神的傳達以及將觀察與參與融合這三個具有創新意義的創作視角,成為自媒體時代紀錄片中的一大典型案例,對于未來紀錄片在自媒體時代的發展而言具有新的啟示意義。
(一)歷史價值與即時價值兼備
在社會重大事件面前,傳統紀錄片的制作生產往往在緊急事件過去以后才得以發行播出,觀眾在觀看時得以回顧事件發生的始末。如2003年非典過后于2005年播出的《災難時刻》、2008年汶川地震后制作播出的《汶川大地震救援紀實》《震撼》,這些紀錄片都是事后從緬懷的角度制作發行的。傳統紀錄片的內容較為突出的是它的歷史價值,也較多從反思與經驗教訓的層面觀照現實。
《武漢日記2020》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拍攝武漢市民在這一特殊時期的生活素材,以及反映勇敢抗擊疫情的人民所體現出的偉大民族精神。紀錄片中出現的主角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包括外賣小哥、快遞員、志愿者、醫務人員、理發師、樂隊等,這些人在疫情期間為人民服務、為城市努力的行為值得鏡頭的記錄,值得通過記錄以贊揚這座城市的偉大。這些素材無論是對視頻中的人自己而言,還是未來作為歷史影像被載入史冊都是無價之寶。
紀錄片的即時價值背后依托的是技術的力量,在自媒體興起以前,突發事件的即時性主要由新聞媒體負責。如今,紀錄片的即時價值理應成為一種新的追求和特點?!段錆h日記2020》的即時價值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關注視頻的時效性,1月23日的視頻當天下午6點發布;1月24日的情況在25日凌晨1點發布。細微的時差幫助大眾最快地了解到武漢民間情況。第二個層面的即時價值體現在導演對于熱門事件的關注與在一線尋求答案。在紀錄片中,林文華以采訪的方式貫穿前后,努力在對話中為廣大民眾挖掘深層的真相。以微博熱搜事件與紀錄片中的采訪問題相對照,作者分別向接觸到的醫務人員提出了關于呼吸機是否能救人、艾滋病的特效藥是否能治病、醫務人員感染情況、報道數據與實際數據的偏差情況、家中寵物會否傳播新型病毒、醫院物資情況以及遇到的困難等問題,解決了大眾最為關心和困惑的問題。
《武漢日記2020》在創作中所蘊含的即時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一種獨特的融合,新聞保證了對于醫護人員前線抗戰疫情關注的時效性,但是像林文華這樣的武漢市民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全國人民及時了解了封城以后武漢的情況,能夠有效消除不知名的謠言帶來的恐慌情緒。正如林文華在接受央視專訪時所說:“我的片子影響越來越大以后,我發現他們除了能夠看到真實的武漢,他們還可以從我的片子里面獲得一些積極的力量。”
(二)主流文化與獨立精神共存
在傳統紀錄片中,主流與獨立似乎被割裂。主流媒體制作發行的紀錄片往往無獨立性可言,觀眾在接受這類紀錄片時常將發行的組織作為解讀紀錄片的第一步。在中國,一部紀錄片的創作組織如果顯示是中央電視臺,那么其基本立場一定代表國家。而對于獨立人制作的紀錄片而言,常常沒有明確的主流文化立場,有時避而不談,有時相向而行?!段錆h日記2020》背后是不受資本控制也不在體制內工作的視頻獨立制作者,因此,紀錄片的立場由創作者決定。林文華在創作中認同主流意識形態,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獨立思考。
林文華在系列紀錄片中表現出高度的人文關懷,他不止一次在公開采訪或者社交平臺上強調,“自己拍攝紀錄片僅是想真實的武漢情況呈現出來,希望能夠消除大家的恐慌”,同時他所拍攝的大部分視頻主題都在表現武漢市民們如同家人般團結在一起,為了武漢盡快恢復秩序而不斷努力和奉獻自我。傳遞溫暖、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他制作視頻的重要支撐力量,這本就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另外,作為武漢人,導演積極參與志愿工作,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為患病的普通市民送藥、幫忙接送因為沒有車輛而要步行十幾公里的老人夫婦、用自己的力量聚集社會資金和物資為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等,這些行為本就是為人民服務的表現。正如尼科爾斯所說,意識形態最為隱蔽的形式,可能正是那種使“集體歸屬感”顯得真實自然的形式。林文華自身本就是榜樣,是主流文化的優秀傳播者。
紀錄片的主流傾向確實存在,但是在林文華的視頻中仍然有獨立精神的堅持與追求。他并非一味只沉浸于發掘社會的美好和溫暖,同時也在深刻反思那些不夠完美的方面。在第二集中,他以醫務人員的話直接提出醫療人員的出行問題與吃飯問題沒得到解決這一情況。第八集,在完成送藥志愿者這一工作時,展示了許多確診人員沒有醫院可住的現狀。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是紀錄片的第15集,導演拍攝了滯留武漢的打工人員與流浪人,他們屬于社會邊緣人物,無法離開武漢且沒有穩定居住地,更沒有錢在長時間不工作的情況正常生存。導演跟蹤拍攝了這群人的生活情況,并吸引到部分社會人為這些人捐助款項。
自媒體時代紀錄片創作的文化視角應該多元化,尤其在面對社會緊急情況時,紀錄片的主流文化特性有益于穩定民心,而獨立精神的保持有利于挖掘社會問題,使之得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主流文化與獨立精神應當互相協作,在穩定中解決不穩定因素。
(三)記錄觀察與志愿參與合體
理論來源于實踐,真正在實踐中的人最了解實踐的基本情況,與普通民眾打成一片,才能使紀錄片鏡頭真正達到“祛魅”的作用。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深入實地,平等相處,客觀記錄”原則對于當下仍然適用。林文華既是這場疫情之下武漢城市情況的記錄者,同時也是被記錄的對象。作為記錄者,他以觀察的視角將所拍攝的內容敞開在觀眾眼前。在《武漢日記2020》第十五集,他跟隨退休醫生周媛子進入當地社區醫院,拍下了那些確診病人的現狀,其中有一個86歲聽力不好的老人,在與醫生傾訴自己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很想見兒子。導演全程沒有打擾老人的狀態,而是尊重拍攝對象的情感傾訴需求。這種直接記錄的方式還體現在十三集,完整記錄了居民由于不滿小區封閉管理而與社區志愿者產生爭執的片段,居民認為這種管理方法侵犯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并且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志愿者也表示,這是當前避免損失、保護大家安全最好的方式。在這場記錄中,沒有孰是孰非,思考的空間留給觀眾。
除了直接觀察式的記錄,林文華還充分發揮了真實紀錄電影所倡導的參與性。他的參與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他利用采訪的方式主動地與對象交流,并試圖從采訪對象身上得到有益信息。武漢的情況極為復雜,僅靠長鏡頭和同期聲無法向受眾表達清楚真實的情況,只有在提問與回答的往復中才能獲得與公眾最相關的信息。另一方面,他的參與性來源于他是群體的一份子,他是一個武漢人,更是一名為了武漢打贏疫情戰役努力的志愿者,他與拍攝對象的生活是融為一體的,按照導演自己的表述就是“城里的人都是命運共同體”。在這種情況下,別人在面對林文華鏡頭時如同面對生活中的戰友,某種程度上少了一些緊張和掩飾,更愿意以平日真實的自我形象出現。
記錄觀察與志愿參與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紀錄片所拍攝對象的真實性,從歷史淵源來看,《武漢日記2020》將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的精神融合在一起,以平等而客觀的視角記錄人們真實的生活,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觀眾的負責。
四、《武漢日記2020》爆紅現象對社會治理的啟示
恩格斯曾經說過,任何一次自然災難,都是以社會進步作為回報的。2020年初疫情的爆發,除了使人重新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之外,還為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同時,疫情爆發引起了人們對于Vlog等短視頻的關注,尤其對紀錄片寄予了較大的期望?!段錆h日記2020》系列的走紅,理應引起紀錄片人重新思考紀錄片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的便利條件下,手機可以被充分運用起來拍攝各種短視頻,第一時間傳播到世界各地。影視創作者們應該積極地將紀錄片作為一種工具利用起來,如果這個工具能夠幫助人們在困境中愈加團結,獲得的信息更加透明,這又何嘗不是紀錄片創作的進步。如同媒介行動主義所倡導的利用媒介和傳播技術來從事社會運動,從而改變有關媒介和傳播政策的社會運動這一思想,我們可以既注重紀錄片的美感與藝術價值,也重視它的社會功能創新。
紀錄片的社會功能首先體現在穩定民心,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民眾信心。一個國家的和諧穩定不應該取決于已公開信息的完美無缺,而在敢于公示尚處于弱勢的某些處境,并顯示克服弱勢取得勝利的決心。突發事件面前,如果紀錄片能夠深入底層,探尋普通人的生活境況并及時發布,就能為來自天涯各端的人們傳送真實情況,穩定民心。林文華在央視的專訪中提到:“很多消息主要在報道一線醫護信息,大家如果僅看到這種會感到很緊張,從而忽略了這座城市還有那么多人在正常生活。他們看了我的視頻之后,會發現這座城市還在正常運轉,還有這么多人在守護。我想讓他們看到,我們都在積極勇敢地面對外界所說的困難?!段錆h日記2020》中為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提供了發聲的窗口,讓全國人民聽到他們的真實想法,從而更有信心共同渡過難關。有民心,有凝聚力,社會的發展才不會停滯,且不易混亂。
其次,紀錄片的功能在于擅長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關于問題的特性是由紀錄片的特點決定的,紀錄片的誕生本就是為了探討某種有爭議的現象。在《武漢日記2020》中,作者以獨立制作人的身份將發生在武漢人民身上尚未被解決的問題在紀錄片中進行公開,無論是邊緣打工人的生存問題,還是很多確診患者無藥可買的現象等,既讓大眾看到武漢好的一面,也讓大家理解不足之處。最關鍵的是問題提出以后,滯留人員得到了社會人士的資助,而缺乏藥品的武漢人也得到了網絡熱心人士的幫助。自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高效傳播速度使其能夠獲得及時的關注,從而使政府能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完成定點互助。
自媒體時代賦予了紀錄片新的可能,同時意味著紀錄片內部變革出現了新的推動力量。借用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訊息”理論,紀錄片傳播媒介的改變勢必影響內容創作的特點,而不同的創作視角決定著紀錄片成品所傳遞的價值觀和思想,《武漢日記2020》的出現正是紀錄片在新技術影響下觀照現實的新方式,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謝閃·波曼,克里斯·威利斯.We Media[R].美國新聞學會,2003.
[3]王博睿.自媒體時代我國紀錄片發展特征及突圍策略[D].廣西師范學院,2016.
[4]李希光.跨媒體新聞學悖論[EB/OL].科技時代.
https://tech.sina.com.cn/other/2003-05-30/1923192879.shtml.
[5]比爾·尼科爾斯.紀錄片導論[M].陳犀禾,劉宇清,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2).
作者簡介:葉祝君,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攻讀方向為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