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書法在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書法教育要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與協調發展,成為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書法熏陶與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書寫技能和書法素養,不僅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得力舉措。
【關鍵詞】 語文教學;書法教育;同步協調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文質兼美的學科,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自古以來,人們就重視書法教育,書法一直在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西周時期,已實行“書”教,包括識字與寫字兩方面的教學。先秦時期,啟蒙教學中有了書法教育。現階段,我國也重視書法教育,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要進行書法練習。通過書法教育,一要提高學生的書寫技能,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二要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促進全面發展;三要培養學生濃厚的傳統文化興趣,以書法為媒介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需要通過有機地展示書法文化,提高學生們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品位,以提升語文素養。然而,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口號下,許多學校強調減負,輕視學生的傳統藝術教育,有的學校甚至從未開過書法及其相關課程,也沒有組建學生書法社團。本文基于目前語文教育現狀,從三個方面來研究書法教育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在思想上重視書法教育,書法教育是培養學生技藝所需
目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學側重于應試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其他一些技藝的培養。有些教師甚至認為書法教育是小學教師的事,中學生應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尤其是在中學階段,書法教育不能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如此一來,必然導致學生書寫規范意識不強,潦草現象嚴重。而實際上,即使從現實功利的角度來看,加強書法教育尤其是規范書寫也是學生考試、升學必備的一種能力和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能讓學生寫出漂亮的字太重要了,賞心悅目的字跡總是讓人嘆服,進而心生好感。因此可以加強語文課堂練習書寫、課后作業書寫和其他課程作業書面等形式,促進學生進行更多的書寫實踐活動。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語文教師要對日常作業有明確書寫要求,將練字與應用結合,一舉兩得,事半功倍。在平時測驗中,要有意識地留出3-5分的書寫分,即使在大考中并沒有書寫分,但語文老師心知肚明,因為書寫分實際暗含在作文里。作文的分數占語文分數的大頭,在很大程度上,作文是拉開語文分數的關鍵,作文閱卷工作一向是苦差事,何況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繁重任務,這樣使得閱卷老師們練就出一門快速閱卷法——“文面直觀感覺法”。“文面”就是作文的外部形式,包括卷面和書寫,是一個人寫作基本功最直觀的體現,正是“文面”的這種直觀感覺往往決定了閱卷老師給作文定的初步分數。當然,作文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技法,但首先映入老師眼簾的是應試者的卷面、字體。這就好比在你的對面來了一個女孩,你首先關注的是她長得是否漂亮,衣著打扮是否得體。有學生會說,雖然我外表不養眼,但我內心美呀,只要細看我的文章就能發現。但是抱歉,在高速閱卷過程中,閱卷老師不可能斟字酌句、細細品味每篇文章。最好的方法則是,你讓閱卷老師“始于美貌,陷于才華”,做到“秀外慧中”。“文面”讓閱卷老師賞心悅目了,綜合分數自然就上去了;反之,字跡差,讓閱卷老師看得眼花繚亂,徒添厭煩之情,則直接影響作文分數。“字體規范,格式正確,字跡工整,卷面清潔”是語文學科考試在作文評分細則中的具體規定。簡而言之,書寫是作文的一項基本功,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在課堂上強化書法教學,提高學生書寫水平,對學生備考十分重要。
二、在同步化實踐中通過書法教育培養更全面的語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四項核心要素。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繼續推動學生語言機制建構、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加強學生的審美熏陶與教育,引導他們自覺重視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的精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在一定程度上,書法教育有助于培養這四個核心要素,因為漢字是世界上現存唯一長期傳承、廣泛書寫、值得品味與研究的文字,通過書寫漢字使我們體會到曲線之美,感受到點畫之美、字形之美、墨色之美和氣韻之美,從而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培養語文素養。漢字藝術形式主要體現在章法組織,筆畫的粗細、長短、大小、輕重、虛實,以及其間產生的節奏美、抽象美。不僅如此,通過書法的筆畫,可以感受到書寫者的情緒,比如在隸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波磔”,即漢字右下角的末筆重捺,給人一種毅然決然的感覺,好像在傾訴什么,為何要如此運筆呢?日本大學者藤之晃先生認為:“(在中國古代)是為了夸耀,夸耀漢字本身所具有的權威,因為只有在皇帝發布命令行使權力時,這些刀筆吏才得以作為代言人使用文字。所以,他們在書寫文字時,心里洋溢著無比的喜悅和自豪,這種特有的重捺就躍然紙上了。”即使在當下,我們在書寫時也能充分體會到這種藝術的感情,從而感受到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充滿著濃厚的語文色彩。
實踐證明,好的書法作品能讓欣賞對象產生美的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進入作者生活的時代甚至他本人的精神世界,這些均有助于語文教學。例如,我們在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幅“天下第一行書”時,其“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神采歷來為書家所推崇。但在我們的教學中,恰恰相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文”上,而忽視了它的“字”。《蘭亭集序》共324個字,每個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群賢畢至,眾相畢現。在教學時,應推動“文”與“字”結合,通過對文字的書寫,能讓學生感受到王羲之本人的精神境界,正如吳楚材、吳調侯先生所說:“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教授東晉陶淵明名篇《歸去來兮辭》時,可以同步欣賞宋代蘇軾據此內容書寫的行書《歸去來兮辭》;教授蘇軾名篇《前赤壁賦》時,可以同步欣賞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據此內容書寫的行書《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在教授唐代王勃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時,可以同步欣賞明代文征明據此內容書寫的行書《滕王閣序》。我們在安排語文教學與書法教育同步化的篇目中,關注的不僅僅是篇目關系的簡單對應,更要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與書法作品本體的審美感知,來建構作者、書者、讀者這三者之間超越時空的心靈暗合與藝術對話!這樣就能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內容,潛移默化地體悟語文魅力,持之以恒地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講究審美,講究陶冶情操,而書法與之結合,這種同步化的實踐過程正好能實現這方面的目標。漢字筆畫設計巧妙,字形變化多姿,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今天,用美妙的書法抄一句名言,寫一副對聯,書一首唐詩,謄一篇古文,不也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好方法嗎?
三、以語文教學與書法教育同步協調化來提升人生境界、培養終身學習的語文觀
在《說苑》中記載了“師曠勸學”的故事,晉平公雖已七十,但仍想繼續學習以提高執政水平。他擔心自己年紀太大,便請教樂師師曠。師曠告訴他,人生的少年、壯年、老年三階段,分別如同旭日東升、烈日當空、蠟燭之光。即使年紀再大,仍應秉燭而學。師曠的這三個比喻包含著蓬勃之力,尤其所倡導的“秉燭而學”、終身學習的精神具有永恒的意義。故而,學習需要終身學習的意志,學習書法藝術正是提倡終身學習的途徑之一,而且不同年齡階段對字的理解感受不一樣,寫出來的字也不一樣。生命不息,書寫不止。而且,書法界自古就有好的傳統,即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學習書法,不能僅僅滿足于追求表面的藝術,而更應借此提升素養、塑造高尚的人格與精神,即“借乎藝而達乎道”。縱看歷史,許多書法名家不但書藝超凡,而且人格拔萃。譬如,王羲之品性高潔,顏真卿剛直忠烈,沈周虛懷大度,鄭板橋關心百姓等,這些藝壇人物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們的藝術與精神是構建中華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上,通過這些,引導、培養終身學習的語文觀,從而提升其人生境界。同時,品賞書法家的作品、了解他們的文化思想,可實現同學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參與感。碑帖、銘文都是學習書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奇詩美文結合千姿百態、變化多端的書法,可以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書法的世界,學習她的精妙、感知她的魅力、體悟她的多元、贊嘆她的浩瀚,從而進行語文的終身學習,使其終身受益。
結 語
由上可見,語文教學與書法教育是水乳交融的,通過語文教學與書法教育同步協調化,讓學生感受書法獨特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我國的語言和文字,感悟其間的博大精深,提升道德修養,提高人生境界,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語文觀。由此看來,書法教育實在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技藝之一,在新時代,讓我們高舉起書法教育的旗幟吧!
參考文獻:
[1]藤之晃.漢字的文化史·卷五[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孫振坤.古墨生香,寫意語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書法教育的思考與嘗試[J].語文教學通訊,2014(2).
[4]顧建德,蔣文群.論書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回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8).
基金項目:本文為孫會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中學語文教學與書法教育的同步協調化研究》(立項號:CDDB1819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會,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