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印 王楠
[提要] 目前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不僅擁有醫療機構的專業醫療服務,也具備養老機構的專業養老服務,目的就在于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為老人提供最佳的養老服務。蚌埠市作為后發達地區,其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不能僅通過個人和機構來實現,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來完成。本文對目前蚌埠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現存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22日
一、蚌埠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人口老齡化,根據聯合國的統一標準,當一個區域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達到總人口的7%;新標準定義的地區老齡化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在2018年底,在蚌埠市383.94萬的總人口中有61.72萬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了蚌埠市總人口的16%。其中,市區115.67萬人口中,有22.45萬60歲以上老人,達到了市區人口的19%。預計到2035年蚌埠市將達到老齡人口比例峰值。由此可見,蚌埠市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較為嚴重。
二、蚌埠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現狀
為響應國家號召,2017年蚌埠市人民政府發布《蚌埠市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修訂版)》,重點提到蚌埠市即將建設醫養結合示范區;2018年蚌埠市成功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醫養結合”示范名單,蚌埠市皖北醫養結合示范基地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醫養結合示范基地。近年來,蚌埠市各級政府結合自身特色,推陳出新,探索出一套適合本地的醫養結合模式。
(一)以養助醫?!耙责B助醫”就是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改善、升級醫療和養老資源的配置逐漸凸顯出其重要性,重在“養”上的發展,通過預防疾病和增加日常的保健來減少一些“小病”的發生。
“醫養結合”其實就是將醫療和養老這兩種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進行整合,這里的“醫”指的是醫療而非醫護,所以醫養并不是“分離”的。該模式主要是將醫療資源整合到養老機構中,以蚌埠市某老年公寓為例,針對老人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按照功能分為自理型、介護型和介助型三種類型的公寓,且蚌埠市第四人民醫院還整體搬遷至園內。為了方便老人就醫,公寓內還裝配了一些基礎的醫療設施,這一舉措有效地融合了醫療和養老資源,是“以養助醫”這一模式的重要體現。
(二)以醫促養。“以醫促養”強調醫療只是一種保障,養老才是最終目的。通過醫療支撐養老,來更用力地強化現有的養老服務體系。
該模式主要是將養老機構設置在醫院內部,同時將醫療與養老這兩種服務進行深度結合。以蚌埠市皖北醫養結合示范基地為例,其建成后將建設專業且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并定期開展娛樂活動,進行養生知識分享,提供精神慰藉等服務。其還將醫療咨詢服務、疾病檢查服務等和疾病康復服務、心理治療服務等有機結合,進而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且有效的養老服務,也減少了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另外,蚌埠市多個社區還開展了社區養老模式,建立家庭醫生責任制,在減少了很多老人負擔的同時,又將“以醫促養”這一理念深入人心。
(三)養醫合作。養醫合作是指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通過協議的簽訂來展開合作,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以此實現資源的最有效配置。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都處于分離狀態,養老機構沒有自帶的完善的醫療服務,而醫療機構內部也沒有提供養老服務,老人不僅經常要在兩類機構之間來回奔波,增加了負擔,而且會浪費許多優質的醫療和養老資源。為了更好地改善這一現狀,蚌埠市第五人民醫院開始了“醫護養一體化”養老新模式的探索,并成功攜手15家民辦養老機構成立了“老年康復中心區域聯盟”,這一全新的養老模式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引發了老人們的巨大關注。民辦養老機構與公立醫院的“跨界合作”使得優質的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實現了互通和共享,也有效地改善了資源配置不均衡和“醫養分離”的問題,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和居民實現了多方共贏。
三、蚌埠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和認識滯后。據調查,目前蚌埠市很多老人還是以依靠子女養老作為主要的養老模式,并且在習慣這樣的單一、傳統模式的情況下,不愿意嘗試新的模式,思想認識上過于單一和滯后,并且一些職能部門和社區管理的服務理念也尚未緊跟時代。隨著90后、00后這一代“獨生子女”的長大,越來越多的老人可能會面臨子女沒有時間撫養的問題,且子女養老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可能會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同時,在農村,很多老人還深受“養兒防老”思想的禁錮,根本不愿意花時間去了解“醫養結合”這種新的養老模式。
(二)在基礎設施上投入資金較少。本身對于老人來講,養老就需要花費很多的資金,而“醫養結合”這一新模式,由于整合了醫療與養老資源,所以花費資金更多,同時因為負擔了兩種服務而使機構增加了運營成本,所以光靠機構和老人們自己來獨立實行“醫養結合”模式是不現實的,并且目前的養老機構基本都是以盈利為目的,老人們面對高昂的費用,即使愿意接受這一新模式也只能望而卻步。目前老人活動場所也很匱乏,老人們沒有精神上的寄托,很多老人還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三)缺乏服務老人的專業人員。目前,在老人服務體系中,很難找到有專業素養的年輕人,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是下崗人員,雖然他們可能具有更多的經驗,但在專業素養方面還是有所欠缺,而且也缺乏對老人的耐心和愛心。目前,也有很多高校學生走進養老院等老人生活場所進行志愿服務,但大部分還只是止于形式,很難對現有的老人服務體系帶來質變的改善和提升。缺乏一支具有專業素養且年輕化的老人服務團隊是當前“醫養結合”模式推進中的一大難題。
(四)保護老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目前,蚌埠市保護老人合法權益的各項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缺乏更加全面的政策和措施來保障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有效融合。蚌埠市本身經濟就不是很強,再加上各縣區經濟水平又不一樣,各地很難能將“醫養結合”模式落實到位。目前,醫養結合示范醫院和基地還在建設中,尚未投入使用,無法真正地達到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需求。
四、蚌埠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策略
(一)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平臺,加大對“醫養結合”這一模式的宣傳力度,讓老人不再局限于“子女養老”這一單一模式,同時要不斷提高相關職能部門對蚌埠市當前老齡化趨勢的認識,盡快完善社區養老和家庭醫生責任制等政策的落實,這樣不僅能彌補年輕人對老年人養老問題的知識盲區和顧及不上,同時也能讓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更加美滿。
(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拓寬原有的資金籌集渠道,盡可能多的增加對老人養老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撥款,同時要考慮到不同收入群體老人的負擔情況,進而進行不同程度的資金支持。其次,還要增加老年活動場所的建設,讓老人的精神不再無處寄托,增加對老人保護的宣傳,讓社會各界在某些方面盡可能多地給予老人一些優待政策以及減少對老人有不公平待遇現象的發生。
(三)重視人才,組建更專業的養老服務隊伍。相關職能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重視人才、留住人才,同時加大對現有服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努力培訓出一批專業化的提供“醫養結合”服務隊伍,提升老人養老的幸福感。同時,可以規范高校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流程,讓志愿不再只是止于形式,而真的能夠使志愿者發揮出自己的專長,使老人和志愿者實現雙贏。
(四)完善相關養老服務與監督機制。由于“醫養結合”這一模式跨越了醫療和養老這兩個領域,故存在政策和監督機制不規范的問題,所以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對于這方面的監管,盡快完善出臺相關政策和法律,保障老人看完病能報銷醫保、養老機構提高服務質量、醫療機構提升設施升級等老人目前迫切的需求。
主要參考文獻:
[1]董玉,崔瑞蘭.洛陽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中國醫院,2020.24(1).
[2]李詠陽,劉世晴.老齡化形勢下醫養結合的現狀及問題研究[J].實用老年醫學,2019.33(12).
[3]桑天來.安徽省“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建設研究[D].安徽大學,2019.
[4]遲福林.探索“以養促醫、以醫助養”的新型醫養關系——我國老齡化社會“醫養結合”的幾點思考[J].人民論壇,2019(23).
[5]邵建,潘榮華.社會建設視閾下安徽省農村鄉鎮衛生院醫養結合策略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