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揚炳 楊閩榆
關鍵詞 低齡化犯罪 刑事責任年齡 原因 預防
作者簡介:吳揚炳、楊閩榆,閩江學院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32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層出不窮,據調查,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從2001年的12.3%到如今以及上升到20%以上,根據數據顯示,雖然未成年人犯罪率總體下降,但我國青少年犯罪現象在呈低齡化趨勢發展。2018年12月,一位12歲少年因不滿母親管教,親手殺死了自己34歲的親生母親。2019年10月,遼寧一位13歲男孩朝回家路上的一名10歲女童身上砍了7刀,致其死亡,但他們最后都因為年齡不到14歲,而免于刑事處罰;但這樣的事情并沒有停止。2020年2月,一名13歲男孩因家庭瑣事與其36歲的母親發生爭吵后,將其殺害……每一件低齡兒童犯罪的案件,都引發社會關注,引人爭議。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因此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1. 缺少家庭教育
所謂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孩子的對世界基本的認知,孩子的道德品行的初步建立都深受父母影響。然而如今多數成年人終日忙于工作,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這往往導致孩子品行不良,使其更容易做出違法之事。
2.父母觀念不當
有的父母存在“讀書無用”的觀念,因此讓本應在學校讀書的孩子,過早地開始接觸社會,而他們大多數心智還未成熟,對于他們而言,社會未免太過雜亂,容易使他們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父母教育方式不當
如暴力,管教過于嚴厲等。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打即罵,這樣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易造成孩子內心的扭曲。如 “摔嬰案”,十歲女孩在電梯摔打嬰兒,并把嬰兒從高樓扔下。該女孩的父親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曾多次打罵女孩。我們猜測,孩子在暴力的環境中成長,她的人格可能已經扭曲,或許在她的認知里,暴力是正常的行為,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二)社會因素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因此,不良社會風氣也會影響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
1. 不良同伴的誘惑與教唆
未成年人的交往同伴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眾多未成年人在受到家長或學校師生的排斥或拋棄時,會有尋找心里歸屬的需要,會多交“朋友”,但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他們往往會被人誤導,學習到一些邪惡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并形成群體性負面心理。到最后,甚至會因為利益、“義氣”等,而去共同參與犯罪。
2.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誤導
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低俗、不正確的思想被更廣泛的傳播,這些不良信息會對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產生負面的影響,根據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問卷調查②,可以發現未成年人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因為缺乏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嚴重的還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功利性價值觀的影響
在功利性價值觀的滲透下,不少人過分在意眼前利益,貪圖享樂。導致青少年學習拜金主義,總想著不勞而獲。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之下,青少年分不清利益與道德孰輕孰重,更有甚者為了追求眼前的“快樂”而犯罪。
(三)學校因素
1.學校過度重視成績,忽略素質教育
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績就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極重要標準,成績差的孩子甚至會被歧視。因此,在長期承受成績壓力后,孩子可能會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容易產生厭學等心態,負面加劇了孩子對長大成人的渴望以及對外面世界的好奇,最終在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部分青少年迷失自我,甚至觸及法律底線。
2. 未及時發現與制止校園暴力
校園里,有時會出現小群體共同排擠、欺凌一個學生的狀況,而校方卻沒有及時的發現或制止。這會助長施暴者的僥幸心理,導致孩子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同時,由于受害者長期受到欺凌,可能使其內心扭曲,最后報復施暴者、報復社會。如2018年的陜西榆林米脂砍殺學生事件,在人們為趙某報復社會的行為憤怒之時,也有不少人感慨,如果當初趙某沒有遭到校園欺凌,可能就不會犯下這樣的錯。
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嚴重危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其劃分的目的如下:
(一)保護未成年人
通常認為未成年人心智還未成熟,辨認和控制能力等都較為薄弱,因此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未成年人有可能犯罪;有的未成年人法律意識薄弱,甚至不知道自己做了違法之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及時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讓未成年人走回正道,保護其健康成長。
同時由于未成年人年齡較小,其自身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可以通過后期的教育、引導等,將未成年人扭曲的人格矯正。若讓此時的未成年人負完全刑事責任,對其進行刑事處罰,甚至坐牢,未成年人將失去學習和認識外界社會的機會,這樣不利于未成年人未來融入社會和健康成長。
(二)合理懲罰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時,由于其只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讓其負完全刑事責任,受到的懲罰未免太重,但他們確實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或是對社會秩序造成了影響,應當受到處罰,劃分刑事責任年齡之后,就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對未成年人進行懲罰,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通過劃分刑事責任年齡,可以起到法的引導作用,讓未成年人意識到違法將會受到懲罰,讓未成年人更加重視自身法律素養的培養,自覺加強法律意識,以此起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而且若縱容未成年人犯罪,則很有可能會誘使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所以應該劃分刑事責任年齡,讓違法的未成年人受到應有的處罰。
此外,我國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采用了保護和教育優先于懲罰的模式。其目的在于確保國家對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的實現③。
(一)從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條件分析
刑事責任年齡是自然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標準,它為司法提供具體而明確的標準和尺度。因此,若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就可以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根據我國的刑法理論,刑事責任能力包括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
有學者認為隨經濟、科技發展,青少年的物質生活、精神文明、認知水平等也隨之提升,在這樣的條件下十二三歲的青少年已經具備一定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其已經具有一定的刑事責任能力,因此應當適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預防這些人的犯罪。
然而筆者認為,不否認目前一部分14歲以下未成年人已具備一定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但這并非大部分人。尤其是身處農村的孩子,在落后的農村,經濟發展還相對低下,農村的孩子所能接觸到的事物,并沒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多,不論是他們的物質生活還是精神文明都遠不及城市的孩子。由于涉世未深,筆者認為其不具備足夠的辨認能力和控制力。所以忽略這部分孩子,一味地去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的行為是非常不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這對抑制未成年人的犯罪現象十分不利,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
同時,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類信息唾手可得,青少年可以在互聯網上得到比以前更多的信息,這并不能讓青少年的辨認能力提升,由于互聯網中信息量大、紛亂,亦真亦假,同時,由于青少年的認知能力不足,不能分清不良信息和優質資源,容易受到不健康網絡的侵蝕和不良信息的誘導,在不良信息的影響下,他們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顯然,目前我國大部分14歲以下的青少年仍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因此并不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
(二)從犯罪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犯罪低齡化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在于未成年人心智還未成熟,自身的辨認能力不足,對外界又充滿好奇,而家庭、學校卻沒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此時在社會的不良風氣影響之下,部分未成年人為了追求刺激或是意氣用事等,極其容易犯下錯誤。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讓心智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而不從根本的教育、社會方面找問題,只會增加刑法意義上的青少年犯罪數量,起不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所以,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氛圍入手,而并非一味追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不過是成人社會對孩子的教育不當而推卸責任的方式。
當然,不排除有些青少年心智可能“早熟”于同齡人,利用自己未滿刑事責任年齡的漏洞去犯罪,但這只是極少部分的人,并且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一部分原因是受人蠱惑,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內心極度扭曲,總之,刑事責任年齡的高低,并不是導致他們犯罪的原因,試問誰會因為自己犯罪不受處罰而故意犯罪呢?所以這仍然是由于社會風氣,以及素質教育的缺少所導致的。
因此,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犯罪低齡化的問題。
(三)從劃分刑事責任年齡的目的分析
劃分刑事責任年齡的目的在于保護和懲罰違法的青少年,以及預防青少年的犯罪。
1.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削弱了對青少年的保護
若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有一部分青少年從完全無刑事責任變成相對負刑事責任,從而導致受到刑罰的青少年范圍加大,有些青少年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罪,卻因為他是所謂的“相對有刑事責任能力人”,而受到了刑罰。而刑罰可能導致孩子被貼上負面的標簽。不能否認的是,目前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戴有色眼鏡看待刑滿釋放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工作都將面臨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難,受到刑罰的未成年人,尤其是14歲以下的孩子,內心承受能力弱,不能很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遭人詬病后,將更加自卑,更難融入社會等,因此這樣的做法等于削弱了對青少年的保護。
同時,鑒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尚未定型,其可塑性較強,對青少年的保護,應當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在正確的教育之下,使其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引導未成年人走上正道,使其能夠快樂成長。較好的融入社會,才是對青少年最好的保護。
2.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能起到很好的懲罰和預防效果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后,由于有的青少年心智還未成熟,認知有限,對犯罪沒有概念,不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對刑罰也沒有什么概念,因此就算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不能預防14歲以下的孩子犯罪。此時刑罰并不能對他們產生足夠的威懾力,就算對他們進行懲罰,他們可能也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那么就起不到懲罰的效果。
再者,由于刑罰對14歲以下的孩子起不到懲罰的效果,他們不能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甚至可能產生“犯了錯也沒什么,只是被關幾天”的想法,不懼怕刑罰,之后就有可能再次犯罪。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起到預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效果。
(四)從出現爭論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由于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的情況不斷出現,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是否要降低引發爭論。不少學者認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但是,如果因為出現了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而一味的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將導致刑事責任年齡無法確定合理的下限;若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應該降低到幾歲呢?目前都無法定奪。而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是經過科學的判斷決定的,就目前來說,仍然有適用的價值。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應該對其監護人加強要求。父母對孩子的言行有重大影響,孩子犯罪,與監護人離不開關系,嚴格督促監護人履行自己教育孩子的義務;努力構造溫馨和諧的家庭,創建科學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健康成長。
二是凈化網絡。有關機構要做到凈化網絡,防止未成年人受網絡不健康文化影響。
三是學校要重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懵懂無知,學校要強調犯罪危害,加強法制教育,強調犯罪后果,讓未成年人明白犯罪的嚴重性。
四是建立防止校園暴力發生的機制。可學習法國的“校園事件跟蹤和警報系統”(SIVIS系統)與相關措施,這樣校方可以及時的發現和制止校園暴力的發生,同時對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構建和諧校園。
五是共建健康和諧社會。未成年人對社會充滿好奇心,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能使未成年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不易接觸到不良的社會現象,更能健康成長。
六是建立完整的少年司法體系。可以學習日本設立的少年司法機構體系,建立一個由少年警察、少年檢察、少年鑒別所、少年院等及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共同組成的體系。完整的少年司法體系,可以顧及到青少年的特點,設立未成年人特殊的援助制度,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懲罰,并及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
七是可以向日本學習。引進“虞犯少年”“觸法少年”和“犯法少年”的概念,以區別程度不同的違法行為,對不同問題的少年以不同的救治制度。
八是嚴格確認違法者是否有足夠的辨認能力,對于知法犯法的惡意行為,予以懲罰。可以向英國、美國等國家學習,采取舉證的方式,若檢察機關可以證明該未成年人明知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卻仍然實施了犯罪行為的,則該未成年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九是擴大法庭對少年案件的受理范圍。不僅要受理違法犯罪的少年,同時,應該對“需要監督的少年”和“需要教育保管的少年”進行管理,給他們正確的引導,預防他們犯罪。
十是要對未成年人犯罪者實施心理輔導以及生活幫助。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
抑制低齡化犯罪的現象,不應該一味地要求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應該從強調家庭和學校的素質教育入手,治理社會風氣,凈化網絡環境;借鑒外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法律法規來完善我國的法律。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盡管低齡化犯罪現象在我國目前還是較多;但是筆者相信,隨著相關法律的完善,社會與家庭對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視與提升,低齡化犯罪現象一定會得到抑制,青少年也能夠更好的成長!
注釋:
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對未成年犯的問卷調查。
③王娜,劉姿媛.比較法視野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問題[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1):39.
參考文獻:
[1]劉吉林,余帥,周晗.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反思重構[J].科教導刊,2018(4).
[2]周征.淺析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4).
[3]胡彩鳳.中日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矯正制度的比較與啟示——以我國不良行為少年為視角[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2).
[4]王凱.不良同伴交往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J].法制博覽,2016(28).
[5]張振鋒.網絡不良信息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