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對貝聿銘在中國的設計作品進行分析,重點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其設計作品中運用,可以為傳統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提供一個可遵循的道路。文章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以及相關的圖像資料研究,發現貝聿銘非常注重傳統文化的作用,深刻了解設計的文化歷史背景,在設計方案中創造性地使用傳統造型語言符號,使設計既有簡潔的現代建筑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關鍵詞:建筑設計;傳統文化;貝聿銘;現代設計
一、背景
中國在改革開放、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二者不斷碰撞融合。在設計方面,由于新興材料的使用和現代設計思想的發展,中國傳統設計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很多設計師對西方設計思想進行學習與模仿,忽略了中國原有的傳統設計思想,而沒有將二者很好地融合。
建筑與環境高度協調的設計思想與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當契合,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是實踐這一思想的佼佼者。貝聿銘先生在順應潮流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設計文化和諧地運用到現代設計之中,使中國傳統設計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得到傳承且發揚光大。
二、貝聿銘簡介
1935年,貝聿銘(圖1)前往美國,先后在兩所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學習。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投身于建筑設計,在世界各地都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筑家”“現代主義最后的大師”。
貝聿銘說過:“建筑就是生命的鏡子。你只需要望著那些建筑就能感受到它的過去,感受到場所的精神;它們都是生活的映像?!必愴层憦男∩L在中國的園林之都——蘇州,蘇州曲徑通幽的樓亭水榭和園林,深深地鐫刻在他童年印象中,盡管長期生活在國外,但中國藝術精髓滋潤了他的整個人生。貝聿銘的設計思想受到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師的影響,但是這種設計思想忽視了傳統文化與歷史對設計的作用,自幼生長于蘇州園林,曲徑通幽、樓亭水榭的童年印象使貝聿銘在設計中十分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運用。與同時代的設計師相比,貝聿銘的設計中多了一份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三、貝聿銘作品賞析
(一)北京香山飯店
坐落于北京香山公園的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對于現代中國建筑之路的探索,是一次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的嘗試,也是他將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特點相結合的代表之作。貝聿銘十分注重香山飯店與香山整體環境的關系,強調建筑與環境的融合,盡可能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做到與環境和諧統一。通過高低錯落的處理手法,香山飯店的建筑體塊隨著山體的地形地貌起伏波動,成為香山公園的一抹靚麗的風景。
香山飯店的設計出色繼承與發揚了傳統文化。香山飯店由園林與建筑兩部分組成,其平面布局采用中國傳統的沿中軸線展開的對稱式布局,通過大堂有機地將前庭與后花園融合在一起,使室內空間與室外的園林景觀相互滲透,融合在一起。前庭與后花園在空間上是隔開的,但中間的“常春四合院”將其巧妙地聯系起來,那里有一片水池,假山的旁邊還有幾株翠綠的青竹,使前庭與后花園在建筑空間上產生了延綿感。在園林的設計中,香山飯店的主要庭院是后花園,貝聿銘根據建筑的特征與觀景需要,在四合院型的基礎上,改變了封閉式的設計,而是打造了三面被建筑包圍、一面敞開的不規則庭院。后花園既有疊石小徑,又有香山遠景,景觀布置兼具江南園林的精巧與北方園林的粗獷,與香山的自然景色相融合,顯得自然而樸實。
在整體建筑色彩方面,延續了中國園林建筑的風格,整幢建筑的室內外空間基本呈現出以白色為主,灰色、黃褐色為輔的色調。首先是大面積使用白色設計,白色的墻面、屋架、室內白色的家具;其次便是灰色,灰色的窗格、屋頂、門窗套以及室內灰色的地毯、沙發等;最后偶然點綴黃褐色,比如木質樓梯、竹制窗簾等。與灰瓦粉墻搭配,顯得十分素雅,極像一幅水墨畫。
白色的墻面如同幕布,上面點綴菱形圖案的裝飾?;ɑ苤参镫S著季節的變化而映射在墻上,讓香山飯店顯得千姿百態,生氣盎然。這個菱形的圖案讓我們聯想到中國的傳統裝飾圖案方勝紋,其通過簡化成為了香山飯店里最重要的設計語言。菱形圖案不僅運用在建筑外立面上,也應用在室內的家具上,增強了設計的統一性。菱形的圖案不僅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能以簡潔的形態運用于現代建筑,既可以增加設計的文化內涵,又可以讓整個空間變得空明靈動,別具韻味。
(二)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古城之中,蘇城的傳統建筑風格是白墻青瓦、高低起伏、錯落有序、古樸雅致,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為了實踐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的建筑設計理念,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貝聿銘巧妙地將現代建筑材料與傳統風景園林的造園手法結合,將現代建筑完美地融入了歷史文化名城。
蘇州博物館整體設計充滿了傳統韻味。新館建筑用現代鋼結構代替了傳統的木構材料,在保留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通過現代材料的運用使現代設計的價值得到體現。為了與蘇州傳統的坡屋頂相協調,新館也采用了黑色的坡屋頂。不同的是,其造型通過設計語言的重塑,呈現出現代設計的幾何效果。在材料使用方面,沒有采取傳統的小青瓦,而是采用加工成菱形的黑色花崗巖,這種材質在雨天遇水顏色會變得更加厚重,使建筑的水墨味更加濃厚。其設計效果既傳承了江南高低錯落坡屋頂的特色,又避免“大屋頂”采光不足的弱點,與周圍民居環境協調一致,相得益彰,充分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融為一體。
中國傳統園林造景講究室內外空間景色相互融合,蘇州博物館的造景同樣也十分講究。蘇州園林的窗在造景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可以通過開窗使室內接收到自然光,還可以作為框景時的取景框。蘇州博物館多處使用六角形或者大型的落地窗,其窗戶的設計在造型上汲取傳統園林窗戶的造型,但是卻要簡潔許多,更加符合現代建筑的特點。透過窗戶,室內、庭院以及遠處的景色融為一體,猶如一幅層次豐富的中國畫。巧妙的是隨著四季與天氣的變化,窗框里的畫也變化多端,美不勝收。此外,室內的設計通過窗戶與室的景觀互為對景,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能讓人產生“畫隨我而作,我是畫中人”的愜意感覺。
中國傳統建筑通常采用四周是建筑、中間是庭院的圍合式布局,而蘇州博物館的主庭院同樣也采用了這一特點,通過創造性地運用這一特點使其成為蘇州博物館的神來之筆。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曲折的小橋、八角涼亭、小竹林等將中國人的人文氣息和生活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同于蘇州各個園子所使用的太湖石,貝老先生用片石造山,片石作畫,水墨感十足。貝聿銘將靠拙政園的粉墻視為畫紙,以片石為畫筆,利用石片色彩的深淺變化、石材的肌理與質感,以片石造山,創造出一幅幅影影綽綽、層層疊疊、意境深遠的水墨畫。
(三)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坐落在北京故宮西側,東面是西單大街。正是由于貝聿銘在1978年提出的“限制北京古城區建筑高度”的建議,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高度只有54米,不同于香山飯店與蘇州博物館的古樸風格,中銀大廈體現出的是一種穩重有序的現代感。中國銀行總行大廈設計的一大特點便是受到四合院的啟示,在建筑的中間設計一個中庭,構造了一個室內園林,為這幢穩重的現代建筑添加了活力和動感。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大堂名為四季廳,是建筑的核心部分與靈魂,按中國傳統的造景手法,把自然山水引入室內。四季廳是一個層次豐富的空間,水池便是這個空間的點睛之筆。水池中屹立著高低錯落、精心布置的山石,是整個空間的視覺中心。水池中的山石挺拔粗獷,與雄渾的大堂空間相契合。山石的擺放經過設計師的反復推敲,在不同的角度都能夠呈現出一幅精美的中國畫,石頭的形態與紋理讓這幅畫變得更為厚重。這種水墨畫的處理手法,使四季廳充滿了濃郁的傳統意味。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巧妙地運用山水草木來表達大自然的和諧。四季廳還有種有高大竹林的花池,竹子選用的是粗壯高大的毛竹,與山石結合,使整個大堂具有宏偉的氣質。翠綠的竹子豐富了空間的色彩,為整個四季廳增添盎然生機。而墻上的圓形漏洞,讓人不禁聯想到蘇州園林的漏窗,簡單的設計使整個大廳更具傳統意味。
四、結語
貝聿銘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其在中國設計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每一件作品在建筑的造型、色彩,建筑內部的庭院空間,造景手法等方面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正是這種注重設計與環境協調的“天人合一”的傳統設計思想,使得貝聿銘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中國處于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變得十分突出,使設計更具民族性和人文內涵,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根本。當今設計師應更加注重在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內涵的探求,通過對貝聿銘的中國設計作品進行研究,學習貝聿銘的成功經驗,對于推動中國的現代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軼昆,孫曉軍.貝聿銘對中國園林式建筑符號的應用[J].黑龍江冶金,2010(1).
[2]蔣理.中國傳統建筑語言在當代:香山飯店研究綜述[J].設計,2013(11).
[3]張欣,陸雪梅,謝曉婷.傳承 創新 融合:談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與陳列設計[J].裝飾,2009(3).
[4]傅曉霞.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蘇州博物館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百家,2010(S1).
[5]王娟.貝聿銘建筑的美學思想[D].武漢大學,2014.
[6]薛明.寓藝術于技術:北京中銀大廈設計回顧[J].建筑創作,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