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平 任育昕 楊熙園 張濤 周政 呂哲宇 趙立新

【摘要】目的 研究與分析高位膽管梗阻的介入治療和近期療效。方法 選取來我院采取膽道支架置入或者經皮肝穿刺膽汁引流治療的患有高位膽管梗阻疾病的患者63例,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隨后采取回顧性分析法對這63例患者的介入治療方法以及近期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對患者術前、術后3~7 d以及術后8~14 d的血膽紅素水平進行測定,隨后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 在這63例患者中,50例患者采取內外引流或者單純外引流治療,有13例患者采取膽道支架植入術治療,一共應用支架4種20枚。術后3~7 d與術前的血膽紅素水平指標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8~14 d與術后3~7 d的血膽紅素水平指標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高位膽管梗阻患者采取介入治療,其近期療效顯著,操作簡單便捷,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高位膽管梗阻;介入治療;近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1..01
高位膽管梗阻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該類疾病是指患者的肝門區及以上部分由于各種原因而引發肝內外膽管閉塞或者狹窄,經過膽管成像顯示,其狹窄端以上肝總管殘留0.5 cm以內,在臨床上對于該類疾病一般采取外科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但是采取肝總管小腸吻合術進行治療較為困難,其療效也往往較差,因此在臨床上很多醫師開始嘗試采取介入方法進行治療[1]。本文研究與分析高位膽管梗阻的介入治療和近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采取膽道支架置入或者經皮肝穿刺膽汁引流治療的患有高位膽管梗阻疾病的患者63例,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這6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有女性患者23例,年齡為18~90歲,平均年齡為(58.16±4.06)歲,高位梗阻的原因:有25例患者為膽管癌,有14例患者為轉移瘤,有11例患者為肝移植后膽管病變,有9例患者為原發性肝癌,有4例患者為膽囊癌,梗阻部位:有38例患者為左右肝管及以上部位,有20例患者為肝總管上端,有5例患者為單純左、右肝內膽管。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有36例患者從右側腋中線經皮經肝膽管穿刺入路,有22例患者經皮經肝雙側膽管穿刺入路,有3例患者經劍突下經皮經肝左側膽管穿刺入路,有1例患者經右側膽管和T管入路,有1例患者單純經T管入路。有49例患者單側和雙側穿刺1次,有9例患者不同日期分次穿刺2次,有5例患者穿刺3次及以上,以上數據不包括患者更換引流管以及支架疏通次數。有8例患者留置1支,有23例患者留置2支,有13例患者留置3支,19例患者留置4支及以上,有部分患者更換成了支架。所有患者共計留置13例19枚金屬內支架,有7例患者放置了1枚支架,有5例患者放置了2枚支架,有1例患者放置了3枚支架。支架使用率低于中低位梗阻的病例。
1.3 評判標準
由我院醫師對患者術前、術后3~7 d以及術后8~14 d的血膽紅素水平進行詳細地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
我院醫師將患者術前、術后3~7 d以及術后8~14 d的血膽紅素水平等數據記錄于統計學處理。
2 結 果
在這63例患者中,50例患者采取內外引流或者單純外引流治療,有13例患者采取膽道支架植入術治療,一共應用支架4種20枚。術后3~7 d與術前的血膽紅素水平指標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8~14 d與術后3~7 d的血膽紅素水平指標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臨床治療中,高位膽管梗阻一直是較難棘手的問題,采取外科手術治療較為困難,即使部分患者采用外科盆式吻合,其局部復發率往往較高,需要采取介入處理[2]。由于該類疾病的病理情況較為復雜,常常會對多支膽管造成累及,因此需要采用2支或者多支進行引流處理,如果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可能需要分多次進行引流處理,在對患者放置支架時,由于很少出現跨壺腹的治療,故發生胰腺炎疾病的概率往往較低[3]。
綜上所述,對高位膽管梗阻患者采取介入治療,其近期療效顯著,操作簡單便捷,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武中林,李順宗,楊 光,等.超聲引導肝內膽管穿刺在老年高位惡性膽道梗阻中的應用[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7,14(6):365-369.
[2] 膽管癌介入術后再梗阻的原因分析[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7,23(2):31-33.
[3] 陳新國,李 立,吳正宇.單支與雙支經皮經肝膽道引流治療惡性肝門部膽道梗阻近期療效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17,19(7):1080.
通訊作者:趙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