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新忠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全媒體背景下媒介融合的背景條件,探討媒介融合在創作類型、語言、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對城市形象視聽內容創作的影響,結合傳統與現代、官方與民間、地域與周邊、個案與整體等,探討城市形象視聽內容生產的融合創新路徑。
關鍵詞:城市形象;視聽內容;創新路徑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媒介研究學者埃斯彭·伊特瑞伯格指出:媒介融合是迄今為止最難把握的概念之一,因為它有太多不同層面的意義[1]。蔡雯[2-3]最早將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到中國,“認為媒介融合是指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終端融合的過程”。
此后媒介融合的概念就開始涉及到產業融合的范疇,從內容產品、生產流程、生產主體、生產理念等方面探討內容生產。彭蘭[4]“認為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應從內容平臺轉向關系平臺”。張國濤[5]從生產的主體、傳播渠道、生產體制機制、產品類型等方面探討電視媒體的轉型。媒介融合對城市形象的視聽內容的生產也產生了影響,探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視聽內容創作模式的變遷以及如何在產品、市場、組織幾個方面融合,對促進城市形象視聽產業的擴展升級有重要作用。
一、媒介融合對城市形象視聽內容創作的影響
(一)豐富作品的類型、語言與內容
城市形象視聽產業是城市形象建設、文化宣傳的支撐產業。媒介融合有傳播學、設計藝術學范疇內主體客體互動藝術的特征,政府官方、組織團體、個人媒體多渠道地創作著城市相關主題的視聽作品,共同構成了城市形象文化市場的主體。內容產品的傳播不再是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一統天下,而是注重社會互動機制的發生。在這樣的理念下,多方投入極大豐富了視聽內容的作品類型,體現在作品上就是可以對內容進行分享、評論、互動。在媒介融合的基礎上,出現了如微信公眾號中可以融合文字、長圖、短視頻、表情包等的新型文字形式,媒介融合將會快速催生出類似的新類型的內容作品。
藝術的語言與媒介是緊密相連的,媒介的發展也豐富了藝術表達的語言,媒介的融合也使得城市視聽內容的創作語言得到了發展,除了傳統的文本,還有許多網絡化生存環境中娛樂化的表達,如漫畫形式的表達、表情包形式的表達、蒙太奇語言式的表達。媒介融合下的藝術語言同時受到社會潮流、新審美趨勢下的城市人文環境的影響,目的在于關注受眾的情感訴求,達到獨特的宣傳效果。在市場的檢驗之下,創作的個人或組織將會形成個人或者團隊獨特的藝術語言風格。
在作品內容選擇上,城市視聽內容也存在著變化性和時效性,包括個人才藝、生活直播。其表現的內容逐漸貼近市民的日常生活,人文主義的特點不斷加強。通過媒介融合,城市可以迸發出強大的文化信息流,關注到城市生活的角角落落,平民視角的作品不斷增長,特色民俗、傳統文化成為了宣傳的主要內容。江蘇廣播的城市融媒體《大藍鯨》App,融合電視臺、報紙、電臺多個媒介的內容,記錄和傳播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發生的文化,提供基本城市社會服務,成為智慧城市建設重要支撐點。
(二)改革媒介傳播的方式
媒介融合傳播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局限,通過視頻、網頁、動圖等等,滿足目前流行的碎片化閱讀的需求。除了有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方式,媒介融合下的傳播可以實現爆炸式的傳播速度,通過個人分享、社區分享、團體互動病毒式地傳播,個人媒體、組織媒體的數量和質量指數級增長。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任何媒介和文化產業都無法做到獨自生存,傳播方式的轉型是必然的趨勢,所以要認識到媒介市場的區域化融合,在大數據采集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市場動向和受眾的選擇,整合城市文化資源,開發出滿足媒介融合發展的文化產品。
二、媒介融合下城市形象視聽內容創作變遷
(一)從視覺走向理念
在創作觀念上,媒介融合下的城市形象的視聽內容擺脫了以往表現空洞的鏡頭,開始進入純粹的代表著城市精神的藝術表達領域。城市的形象宣傳也不再是傳統電視媒體偶爾飄過的廣告,視聽內容創作的觀念已經從視覺層面提升至理念表達的層面,城市宣傳不再是描述城市風景外貌的風光影片,而被作為一種城市觀念的構造,向人們闡述城市形象背后的故事。創作上不再單純地從視覺表現力強弱的角度而選擇視聽內容的表現對象,表現對象已經成為城市理念表達的承載物。創作者按照理念構造的需求,將表現對象按照創作的邏輯重新排列和拼貼。
在創作內容風格上,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時代的語言走向活潑,社會的心態也變得娛樂化。跟傳統媒體嚴肅的氛圍相比,媒介融合下的語言呈現出了空前的寬容和多元,在這里,平實的信息不易被觀眾所關注,媒介融合下社會民眾的參與意識很強,幽默、調侃、夸張的宣傳內容更加符合現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對于參與的個體來說,能夠得到放松,滿足參與和表達的需求。雖然與大眾生活接軌的多數事物是可以娛樂化的,但是娛樂化的宣傳手段不能觸碰到社會核心體系。
(二)從高冷走向親民
城市形象視聽內容的表現主題從政府項目走到了街頭巷尾,由宣傳政策的高冷、嚴肅、專業,轉變為生活化、通俗和淺顯,表達話語的方式更為簡單和生活,講述著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制作成本的大幅下降,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原來由傳統媒體的策劃、采集、后期制作由不同崗位的不同人員集體創作,在全媒體時代,發展為一個人也可以完成這些工作。這樣,創作人員就可以從自身所關注的點出發,創作出平民化的城市視聽內容作品。
媒介的融合方式不同,也使得視聽產品創作的風格從單一走向多變,出現了各種不同組合風格的作品,城市的視聽內容由傳統的廣告片,開始融合劇情、紀實、繪畫,還有一些實驗性的內容風格,出現了系列劇情的城市劇、文化特色系列片等。作品轉向娛樂化的表達,偏好幽默的生活風格。許多民間組織的媒介的藝術語言形成了高度的辨識性,發展出一系列的城市文化品牌。
三、媒介融合下城市形象視聽內容融合創新路徑
(一)傳統與現代
城市形象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城市特色傳統與現代化建設共融。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在城市形象的構建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將會更加緊密,傳統文化既需要市場的關注,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對象。將城市與周邊的民俗和特色文化進行數字化再造,使之更加適合現代媒介手段的融合傳播,會使城市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在城市現代建設的元素中融入傳統特色,使之得到城市居民文化上的認同,才能達到弘揚城市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二)官方與民間
官方媒介與民間媒介互補共贏。城市視聽內容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內容,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官方媒介的使命是對與民間媒介起到引導作用,并與民間媒介進行良性互動,實現差異與互補。在實際的內容產品運營中,由于投入和周期不同,官方與民間媒介的內容作品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區別也制約了官方與民間的互動,政府官方推出的城市內容通常制作精良,民間媒介通過個人和組織的自媒體的傳播也擴大了影響。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大多數城市都推出提供城市服務的手機應用,這些手機應用成為官方和民間創作視聽內容的重要媒介融合平臺。
(三)地域與周邊
注重城市地域與周邊地域共同發展。城市可以成為城市工業遺留和周邊區域的民俗特色文化的保留地,成為城市形象視聽產業的特色資源。城市有收集周邊區域的民風民俗集中宣傳再造的人才和媒介技術優勢。城市區域與周邊地區資源互補,共同發展,利用城市地域集中宣傳周邊的特色文化資源,帶動周邊地域產業。城市與周邊的基礎建設發展破壞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記憶,周邊偏遠農郊的民俗文化有可能被遺忘,甚至可能被遺棄,有不少民俗文化只能在影像保存的作品中才能了解到,這些作品也是城市形象視聽產業存在的現實意義。
(四)個案與整體
重視作品個案與整體產業的關系,藝術作品注重個性風格,市場更加注重產品價值。商業價值與藝術的追求,在相互抗爭過程中必須達到一定的妥協和融合,市場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要保護非盈利性質的作品,藝術性高的作品將會為整體產業的質量,帶來標桿性的作用。視聽產品的個案與整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市場價值。剖析個案,促進整體,在媒介融合過程中,不斷會有新形式的傳播和新形式的內容作品,要重視這樣個案產生的意義,保護個案所迸發出的創新精神,其反映的是整體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對整體的提升和創新有著較強的作用,是城市不斷激發創造力的重要策略。
四、結語
媒介融合對城市形象視聽的內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了創作觀念、主題、風格、內容的變遷。產業各個環節在市場、產品、組織等多方面的共通、共融、共贏,共同構建了城市視聽產業市場,提升城市文化的綜合競爭力。但是同樣也要看到媒介融合下視聽產業所出現的問題,如沒有形成品牌價值、市場化不強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各方渠道中尋找點新的融合點。
參考文獻:
[1]郭毅,于翠玲.國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關問題綜述[J].現代出版,2013(1):16-21.
[2]蔡雯.媒體融合呼喚內容革新[J].中國廣播,2013(6):1.
[3]蔡雯.走向專業化與開放性相融合的新聞傳播:試論社會化媒體影響下的新聞業務改革[J].國際新聞界,2012(9):59-64,81.
[4]彭蘭.微博客的信息傳播機制分析[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10(1):172-184.
[5]張國濤.網絡直播的優勢、特點及類型[J].新媒體與社會,2016(1):82-84.
作者單位: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