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老城區一部分兒童的父母由于就業謀生的需要,進城市打工、經商,隨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生活上缺乏照顧,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和心理面臨著許多問題,逐漸成為小學教育教學的一個難點。本文分析老城區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如何加強老城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老城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一、 老城區留守兒童的概念
老城區留守兒童是指在老城區因父母一方或雙方進入城市打工一年及其以上,把孩子寄在親朋好友家里或交給年邁的長輩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群體,這階段的孩子年齡普遍在7~14歲左右。
二、 老城區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的呵護,導致孩子缺少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的欠缺影響了他們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他們常伴有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集中、害怕考試、不敢一個人睡覺、晚上經常做噩夢等行為,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陳強同學(化名)由于父母長年在國外經商,一直以來皆由外公外婆撫養。他脆弱易怒,在班級中基本沒有朋友,也很少與老師、同學交流,常常望著天花板發呆。每天晚上,一定要拉著外婆的手才能入睡,遇到一點小挫折,經常當場哭鼻子。
(二)認知上的偏移
不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遠離自己是因為自己不聽話、腦子笨、長得難看等原因造成的,從而產生自我否定、自暴自棄的想法。“反正爸爸媽媽都不要我了,我就是這個世界上多余的人。”特別是當他們看到別的孩子與父母快樂生活的情景,在羨慕的同時,極易產生嫉妒的心理,從而滋長怨恨父母、仇恨周圍人群的心理。也有一些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的督促和引導,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缺乏目的性和上進心,形成“上學無用論”的價值傾向。據調查,在留守兒童中,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占88 % ,成績中等偏上的占10 % ,成績優秀的只有2 % 。這主要是因為學習自控力較差和心理問題的干擾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父母因為常年打工在外,與家人聯系極少,也認識到自己對子女盡的責任和關愛不夠,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因而常用金錢來彌補父愛、母愛。有些留守兒童不能正確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錢不是去買書或學習用品,而是去打游戲、花錢雇人寫作業、用錢買友情,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盲目追求享受等不良習慣,難以形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品質。
(三)行為上的偏差
老城區留守兒童由于重養輕教、監護不周,常常伴有逆反行為,部分留守兒童總感覺自己父母不在家,別人會欺負自己,常常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或盲目反抗。他們除了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外,在學校也常有過激行為。不少留守兒童經常在課堂上搗亂,以此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張明同學(化名)由于母親早早去世,父親到城市打工,又重新組建了新的家庭,常年不回家,他由年邁的爺爺撫養。在漫長的期盼與等待中,父親的相貌漸漸被遺忘,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張明同學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他在班級中不愛學習,卻最愛出風頭,每次打架鬧事總少不了他,他還把作弄女同學作為最大的樂趣。在他的內心深處,他迫不及待地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才會有此強烈的表現欲。他的這種行為表現是由于內心的空虛、孤寂等原因造成的。另有部分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失和缺乏正確的引導,自律意識差,極易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或受壞人誘導、教唆,引發偷盜、搶劫等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情緒上的不穩定
由于老城區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少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而臨時監護人由于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無法顧及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會引發悲觀消極、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等心理病癥。這群“感情饑餓”的孩子,常常會怨恨父母,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極易受挫,產生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的狀態,或者對周圍人群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并帶有強烈的攻擊性,表現為打人、摔東西、粗言野語等行為。他們的情緒極不穩定,敏感多疑,固執任性,看待問題也比較極端。他們常常把老師善意的關心、幫助看做“假慈悲”,把同學的友善談笑當作譏諷和嘲笑。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嚴重的心理扭曲和變形。在人際交往中,部分留守兒童常常自我封閉,不敢交朋友,怕受到否定和歧視。男孩主要表現出不自信,并帶有挑釁和攻擊的傾向;女孩則表現為自我封閉、不安、害羞等行為,這樣不利于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 老城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親情的缺失。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天生就具有一種依戀。依戀是兒童出生后最早形成并且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遠走他鄉,對孩子的思想引導和心靈慰藉甚少。有的還經常更換撫養者,孩子得不到穩定的、足夠的關心和照顧,很難和父母達到親情的溝通,無法形成良好的依戀關系,破壞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慢慢地就會導致心理上的自卑和仇恨,引發心理疾病。
(二)學校教育主導性薄弱
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老城區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年外出務工,對孩子的學習和品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些現象卻未能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導致教師更側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一些學習成績較差、行為表現堪憂的學生有意無意中被教育者所忽視,而留守兒童占了其中的相當大的比例。另一方面,由于老城區學校心理教育資源匱乏,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不足,心理咨詢教師大多由思想品德老師兼任,不具備專業的心理咨詢水平,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的疏導。
(三)社會大環境引領不足
由于留守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天真無邪的孩子必須過早地去獨立應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因為他們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社會生活事物缺乏準確的判斷。父母又未能在孩子身邊教育、疏導,他們常常分不清是非曲直,極易上當受騙或誤入歧途。再加上網絡游戲、色情暴力影像等不健康信息的影響,混淆了孩子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在自己的心理發展上產生不少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思想并盲目仿效:如打電子游戲看做是必要的消遣放松,穿奇裝異服是追趕時髦,為朋友兩肋插刀是展現英雄豪氣等。留守兒童的錯誤思想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糾正,容易造成孩子畸形的性格和心理障礙,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 解決老城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家庭教育觀念,關愛溝通伴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轉變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觀念,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至關重要。學校或社區可以在中秋、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期間,通過開設講座、觀看錄像等形式,組織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學習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也可以組織如郊游、游戲等親子活動,讓留守兒童父母深刻認識到愛與陪伴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而轉變教育觀念,爭取在本地就業,或將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身邊,盡可能地騰出時間陪伴孩子,促進孩子的良性成長。當然,留守兒童家長應該理解孩子對親情的渴望,主動創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家校合力促成長
在小學階段,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應淡化應試教育,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創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有針對性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在外務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夠,家庭教育缺位,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留守兒童主要選擇向老師求助和傾訴,因為他們跟老師相處的時間比較長,從心里面更加信賴老師。老師應及時將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等情況與其父母溝通,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合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三)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社會關愛助成長
1. 政府提供就業服務,鼓勵就地就近就業
產生老城區留守兒童的根本原因是其父母在本地區就業機會少,收入低,基本生活窘迫。留守兒童父母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才不得不拋家棄子、背井離鄉,長年在外謀生。政府應發揮職能作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結合當地實際,調整產業結構,縮短老城區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落實就業扶持政策,為老城區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2. 加強宣傳教育,凈化社會環境
不良的社會環境是造成老城區留守兒童性格缺陷、行為偏差的其中一個因素。政府應通過互聯網、電視、報刊、廣播等大眾傳媒,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引導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集合社會力量,鼓勵愛心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自強、自律、自立,健康快樂成長。同時,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游戲廳、網吧等公共場所的監管,凈化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總之,老城區留守兒童的教育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中的一個焦點和難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參與。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有效地緩解留守兒童不良情緒,提高其社會適應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瑛.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187-188.
[2]闞逸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實證分析[C]∥安徽基礎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安徽省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2018:15-17.
[3]季彩君.基于實證調查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研究:以蘇中×地區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3):34-47.
作者簡介:? 黃明賢,中小學一級教師,副校長,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