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波
摘 要:目前,環境產業在中國高速發展,“環境類”人才需求不斷增長,然而在畢業生供求市場上,“環境類”人才就業并未達到供需平衡。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環保行業新聞,制定調查問卷,對陜西省十余所開設環境類專業高校已就業碩士研究生進行調查,并針對部分環保企業進行走訪調研,了解環保企業對“環境類”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兩項調查的結果,進行多角度分析,為環境類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供需不平衡問題提出對策。
關鍵詞:環境類;碩士研究生;環保企業;就業供需
一、高校供給與企業需求現狀
(一)環境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現狀
本研究共收到有效問卷1064份,參與調查的人員中性別比例較均衡,專業涉及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排水工程和環境工程專業,問卷結果具有參考性。
在調查中,工作地點、薪酬待遇和個人發展機會是影響畢業生對就業單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同時,參與調查的畢業生中,目前工作行業為主要集中在設計院及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其他行業較少。過半數的就業學生對當前工作滿意,其余人不太滿意。
在求職過程存在困擾中,半數的學生認為對需要就業的單位認識不足,還有學生認為自己缺乏就業技巧,自身綜合能力還需要提高。并希望能夠豐富相關專業的實習和工作經驗,繼續提升專業能力和技能。針對學校設置的各類實踐、實習內容,超過半數學生希望可以改變以往“參觀式”的實習模式,讓學生能深入體驗,同時在求職過程中,學生希望學校能夠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求職技巧等方面的幫助, 在與企業接軌方面,畢業生認為學校還應對應屆畢業生培養做出一些調整。
(二)環保類企業的人才需求現狀
參與本次調研的企業共計45家,包括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其他企業,覆蓋了大多數類型的環保行業,具有參考性。
參與調查環保企業負責人希望高校加強實踐環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等。在參與調查的環保企業中,有22家與高校開展合作,其與高校展開合作的方式主要有設立聯合研發項目,高校調派專人進入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服務等。
根據調研,環保企業希望通過引進高學歷“環境類”人才幫助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開展核心技術研發和提高企業市場信譽等。在招聘過程中,89%的企業會優先選擇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多數企業認為畢業生必須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及相關專業技能;此外環保企業在招聘時要求畢業生具以下基本素養:適應力強,踏實肯干,敬業勤勉,協作能力強,誠實守信,靈活應變,開拓創新,抗壓耐挫,樂觀自信,對工作有激情。
二、環境類專業碩士研究生供給和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
經過對兩項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和分析,發現,環保類專業研究生就業上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集中于環保類專業研究生供給和企業需求之間的矛盾。
(一)就業期望與企業實際狀況不相符
據調查結果,在供給方面,環保類專業研究生多傾向于選擇回家鄉就業,多數畢業生會考慮到薪酬待遇和個人發展機會,且心儀的單位主要集中于相關設計院與專業相關企業,每個地區的相關企業數量是有限的,相應的,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亦有所限制,這就與畢業生就業地區期望的“扎堆”現象產生矛盾。而針對環保企業的調查結果則顯示,環保企業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崗位多為基層一線的技術崗位,由于各項因素的制約,符合畢業生期望的就業崗位愈發減少,而應屆畢業生的基本條件也未必符合相關企業的招聘要求。各項影響因素的疊加,導致畢業生就業期望與企業實際狀況不符,企業實際狀況無法滿足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并且畢業生的基本情況未必符合企業需求,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最終造成了多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并不理想。
(二)就業實力與企業人才需求不匹配
調查結果顯示,在面試過程中,多數環境類研究生認為自身能力與底蘊不足,無法從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并表示由于缺乏面試技巧,因此無法應對面試官的考察。在正式入職之后,多數人認為自己只有基本的原理知識儲備,所學知識無法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熟悉磨合。另外,還有較大一部分畢業生認為環保類專業員工只能在有限的崗位上發揮關鍵作用,地位不夠凸顯,自身“實用性”不夠廣泛。多數參與調查的環保類企業負責人表示新入職員工應具備快速融入工作集體和企業運作的素質,要求其能在短時間內為企業創造效益,另外,多數企業負責人認為普遍存在著不夠踏實、怕吃苦、實踐能力較差、專業知識薄弱等問題,因此企業在招聘時會優先選擇有工作經驗或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并且希望對方必須具有分析解決問題、提取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及實踐動手能力等,而顯然多數應屆畢業生不能達到企業要求,應屆畢業生很難快速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環保行業。畢業生就業實力的不足與環保類企業的要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供給”的就業實力并不能滿足“需求”的人才素質要求,因此產生了供需不匹配的問題[1]。
(三)自主選擇與思想易于盲從相矛盾
部分畢業生對于就業信息關注期較短,甚至在求職期間對所學專業知之甚少,且表示不太清楚自己適合何種工作。因此部分學生在上學時期毫無目的虛度光陰,在求職過程中,對自己定位不清,職業目標不明確,最終導致或是選擇了不適合的工作,或是被心儀工作拒之門外,低質量就業。而參與調查的環保企業負責人也表示,部分應屆畢業生對于就職單位沒有深入的認識,這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因素之一。據調查,企業所需求的人才理應具備能在短時間內投入工作,融入工作環境的素質,由于并不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因此大部分應屆畢業生不能達到此項要求。但也有部分畢業生表示,對于企業信息的缺失是由于在企業宣講會無法獲得關于該企業的有效信息。在求職過程中,信息量少和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也是困擾畢業生的兩個主要因素。信息獲取不充分使得畢業生無法及時了解外界信息,最終導致低質量就業。企業在展開招聘時不能做到傳達崗位及企業自身的有效信息,導致新入職畢業生對于企業的了解不夠深入,在入職后無法迅速投入高效工作狀態,對于企業日常運行并無積極影響,反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需要企業與求職者雙方協同配合,解決此項問題。
(四)就業教育與企業需求銜接不順暢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畢業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相關信息量少、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與求職方法技巧欠缺是最大的三個困擾因素,還有小部分畢業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種種原因疊加對于就業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一部分畢業生認為學校應開展相關就業指導課程和求職技巧講座,并想獲得關于國企、民企、事業單位的權衡指導,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畢業生更希望獲得關于職業生涯規劃和入職后發展指導、面試技巧和求職禮儀、相關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狀況和有關政策解讀等信息。此外,部分畢業生認為學校設置的各類工程實踐及實習不夠貼合實際,幫助較少,這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悖,因此需要對于課程設置加以改進。而部分環保企業負責人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高校的課程設置不夠符合社會需求,授課內容略顯陳舊,無法適應環保行業的快速發展,應該根據專業及行業的發展及時更新,此外實踐環節比較薄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新入職畢業生無法迅速高效的展開工作。高校的就業教育不夠到位,且與企業需求相偏離,也是造成供需不協調的因素之一。
三、環保類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對策
在調查過程中,收集了畢業生對于就業存在問題的意見建議以及相關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對于高校的建議等內容,將雙方見解相結合,提出建議如下:
(一)完善政府宏觀調控功能,營造良好就業氛圍
對政府而言,需深入了解環保產業發展動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對環保行業資金投入,為企業引進人才提供便利。還應加大對人才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完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同時還要對環保專業層次結構進行宏觀調控和正確引導,使供求達到結構性平衡和總量平衡,減少收入分配不平衡和城鄉發展不均衡程度。對于環保行業發展薄弱的地域,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引流人才,促進當地環保行業的發展,以期降低地域間的不協調發展現象。
(二)推動落實高校課程實踐化,全面提升就業能力
高校在針對在校生的課程設置上應與社會需求接軌,加強實踐環節,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安排貼近行業實際情況的工程實踐、課程設計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學校應該邀請專業人士,為在校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使學生在求職前就有明確清晰的職業規劃,做到有“目的性”的求職,使每個學生找到適配自身情況的工作。學校應開展一系列的求職技巧講座,包括簡歷設計、面試技巧、實習經驗等,使學生除專業知識技能外,有更強的就業實力。在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信息應覆蓋全面,包括但不限于職業生涯規劃、入職后發展指導,畢業生就業相關政策解讀,社會中人才需求信息,學校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等內容。此外高校應主動展開校企合作,派遣相關人員深入環保企業一線,解決環保企業技術難題,建立環境類專業學生實習基地,提高學生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使學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業環境、行業政策等[3]。
(三)積極構建校企合作新模式,促進科學化就業選擇
用人單位需了解環保行業的新興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優惠政策,資金支持。提供優質就業崗位,吸引人才,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自身對“環境類”人才吸引能力,形成良性循環。用人單位在聘用人才時最注重的應該是畢業生的“才”,而不是畢業生的性別、學校等方面,用人單位要做到招聘過程透明公平,才能吸納更多的人才,使得自身快速發展,達到雙贏局面。在進校展開宣講會時,應該向畢業生提供更多相關信息,包括企業發展潛能、企業現狀、對員工的培養模式、不同崗位發展方向及工作內容等,這樣才能聘用到最適合的人才[4]。用人單位應加強與高校的溝通與合作,展開良好高效的校企合作,可派遣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進高校展開相關講座,在提高高校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將為用人單位自身聘用優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斷強化畢業生綜合素質,為高質量就業鋪路架橋
畢業生應盡早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客觀評價自身條件,確定職業發展規劃,了解就業信息,設定合適的就業期望值,避免求職期間盲目選擇行業、眼高手低的問題,以積極的心態擇業,選擇正確的方向。此外,畢業生也應該多方了解,明確社會需求、企業需求,使自己成為社會需要、企業需要的優秀環保類人才。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專業實習及工程實踐環節,提高自己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做好隨時融入到實際工作中的準備,認真學習學校展開的就業指導課程及求職技巧講座,使自身的就業實力最大化。除此以外,畢業生應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隨著我國環保行業的快速發展,具備多種綜合能力和優秀素養的一線技術型人才愈來愈受到環保企業青睞。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和學生個人共同努力,提升個人素養,提高人才質量。
要實現這項目標,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及環保類專業研究生的共同努力,而環保類研究生的高質量就業也必將為我國環保行業注入新鮮血液,起到促進我國環保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景勤娟,姚建樹,李麗杰.個人能力素質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研究:來自198家用人單位的調查[j].勞動保障世界,2018(21):10-13.
[2] 陳莉榮,谷振超,張鐵軍.就業導向下的環境工程專業轉型改革探討[j].山東化工,2020,49(01):143-145.
[3] 蔡雄飛,王濟,梅再美,顏蒙蒙,雷麗.環境科學碩士研究生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以貴州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為例[j].廣東化工,2018,45(05):257-259.
[4] 段又菁.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7(05):103-105.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16年度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陜西高校環境類碩士研究生就業促進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JK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