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學習作為特殊教育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對提高聽障生就業率、提升其社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聽障生在英語學習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必要性,論述了特殊教育教學現狀,探索了聽障生英語學習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特殊教育;聽障生;英語學習;多媒體技術
【作者簡介】羅任(1984.12-),女,漢族,湖南長沙人,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工作。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我國特殊教育領域也發生了較大改變,新興技術與新的教學觀念已深入人心,聽障教育水準伴隨著社會進步也顯著提升,由傳統手語、黑板與粉筆的固定模式轉變為手語和多媒體技術的新型教育模式。對特殊院校的聽障生而言,其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致使其無法和健聽人溝通的特殊性,決定著教育工作者應采取存在差異的教育模式進行特殊教育。如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促使教育活動趨近效率化、個性化以及互動化發展,變成當今聽障生群體英語教師應思考的重點問題。
一、特殊教育聽障生在英語學習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必要性
《薩拉曼卡宣言》中明確提出,學校應切實滿足受教者群體不同層次的內在需求。育人工作的終極目標便是使受教者學會發展與生存,而這其中便涵蓋特殊學生群體。因此,針對一體化教育,高等院校應積極進行教改,以最大限度滿足多元學生的學習要求。一方面,聽障生群體學習英語知識可切實滿足學生各學習層次的要求,使得聽障生可掌握英語基礎知識點,并漸漸提高聽障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及能力,為其日后語言知識內容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現在處于現代化信息社會,外來產品主要承載著高新技術。在此狀況下,聽障生群體需了解部分基礎英語知識,并且借助英語課程教育的實施,可助力聽障生群體熟練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漸漸順應當代社會與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進而為其日后學習及社會生活提供根據。另外,社會各領域因規模擴張的內在需求,從而對于內部員工的英語能力作出一定要求。而相對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聽障生在就業層面具備一定劣勢。在此狀況下,聽障生憑借較強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來提高其知識水準,在就業與社會生存當中也會增加一定競爭力。
二、特殊教育教學現狀
聽障教學是特殊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國殘疾人口數量眾多,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我國聽障教育受教者人次高達8500萬人次,其中言語殘疾學生130萬余人、視力殘疾學生1200萬余人,聽力殘疾學生高達2000萬余人,智力殘疾學生約600萬人,精神殘疾學生共630萬余人,而多重殘疾學生共1400萬人。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聽障人士居多,積極推行聽障教育,可落實教育事業的規范化及全面性研究,而這也是推動特殊教育領域發展的重要環節。因而,發展特殊教育事業任重道遠。特殊教育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關鍵標志,也是人類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確保殘疾人士接受教育的有效保障。
三、特殊教育聽障生英語學習中應用多媒體的有效路徑
1.情景化英語教學。情景化英語教學即借助多媒體技術,融合課堂所學知識,教育者為學生營造語言學習情景,其目的在于有效吸引聽障學生注意力,促使其樂于參與英語課堂互動教學,進而有效掌握、理解英語知識,強化英語能力。在此環節中,教師可運用手語動畫推動情景化教育的實施。一方面,手語動畫設計主題應源自英語教材,并回歸教材。例如,教師可創設自我介紹、商場采購與外出旅游等真實情景展開動畫模擬,旨在為聽障生營造真實環境,形象且直觀地引導學生展開知識記憶,提升語言組織水平。另一方面,借助表演營造情景。在聽障生觀看手語動畫后,教師可引導其仿照動畫展開對話練習,并表演手語動畫的情節。英語教師可幫助聽障生分析總結動畫情節,促使聽障生積極參加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最終實現英語學習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互動性英語學習。聽障生群體在英語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與專業能力層次上存在顯著差異,若采取互動性學習方式,聽障生可相互學習與幫助,這不僅有助于同學彼此的情感交流,還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首先,組內互動。學習小組成員對于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所提疑問羅列個體想法、見解,并將問題答案總結后展開分析探討,最后確定正確答案。其次,組際互動。英語教師將所有學生劃分成諸多小組后,各個小組可展開溝通、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進而使每個小組均可獲取顯著的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我國特殊教育系統形成初期,將多媒體技術引進英語學科學習中,能夠進一步延伸聽障生英語學習的途徑,提升其英語學習質量及效率。基于此,聽障生教育應融合實際課程學習內容,切實運用多媒體技術落實精簡多練,最終優化聽障生英語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郭利,王雅琪.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聽障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1(03):77-80.